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何所有 > 襄樊陷落

襄樊陷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何所有!

元朝要灭南宋就必须拿下襄阳,南宋想保住江山就必须击退元军。南宋咸淳八年、元朝至元九年五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在范文虎损兵折将败退回来后收拾残兵,亲自挂帅率军前去救援襄阳。

带上鄂州全部兵力出征,此次李庭芝可谓孤注一掷要救襄阳,然而现实很残酷,随着襄阳包围圈越扎越紧,元朝的名将基本已经集齐在襄阳城下,刘整、史天泽、张弘范、汪良臣全来了,汪良臣更是从重庆带来一支水师与刘整会师,元军水师达到将近十万兵力。

李庭芝手上的残兵仅数万,元军水陆大军合计近二十万。两相对比宋军几无胜算,但李庭芝带兵多年聪明得很,战略上襄阳一定要救,但战术上可以灵活跟蒙古人周旋,他率军北上走到离像样不远处的郢州(今湖北钟祥县),不走了。

郢州这个地方地方不大,城池也不坚固,离襄阳大概一百多公里,顺着汉水坐船北上大概也就一天时间就能到。

玄机就藏在这一百多公里的水路里。

宋军先前援军接二连三被击败后,襄阳城里补给断绝,想要保住襄阳就得先给城里送去补给,而从郢州到襄阳的这一百多公里的水路上,长满了水草。

长满了水草就意味着可以暗中行动,实际上在此之前郢州宋军一直都在向襄阳派出小股部队藏在水草里暗中输送补给,可后来被蒙古人发现后对此段水面加强了戒备,运粮船几次被元军截获之后便不再输送。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蒙古人以为宋军不会再藏在水草里运粮了,但李庭芝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到了郢州之后招募当地死士组成敢死队,很快便组织起一支三千人的运粮敢死队。

三千当地死士,领头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张顺一个叫张贵,趁夜里率军驾轻舟出发。宋军长期不走水草,元军果然没什么防备,敢死队很快开赴襄阳城东,可到了城东的汉水水面上才发现元军鸡贼的很,宋军之前三番五次趁着水面上涨跑来打水仗,撒星桩根本挡不住宋军战船,于是便在水面上停满战船,战船之间用铁索相连,水面涨到哪儿就把战船开到哪儿,铁索也拉到那儿,坚决不放过任何一艘宋军战船。

铁锁战船只能挡得住无名之辈,三千死士在张顺张贵的带领下奋勇杀了过去,张贵一马当先,手持巨斧砍开铁索,率宋军水师冲破元军封锁,接着张顺殿后,待大部队穿过之后率后队向元军发射火箭、巨弩,成功将追击的元军拖住。

一夜过后,张贵顺利带领敢死队主力进入襄阳,带来了城中紧缺已久的粮食、食盐、木炭、兵甲等物资,可大家左等右等始终等不来殿后的张顺,直到数日之后水面上漂来浮尸,尸体穿着甲胄手持弓弩,宋军打捞上来一看正是张顺,身中四枪六箭,怒目圆睁,仿佛还在与敌人血战。

张顺牺牲之后,张贵化悲痛为力量,在襄阳城中稍事休整后便按照原先约定出城接应郢州方面派来救援的宋军。然而敢死队刚一出城便出现叛徒,泄露了张贵的行踪,无奈之下张贵只好率众急行军,先是在襄阳城北的小新河遭到刘整和阿术分别率元军水师伏击,到了襄阳城东南的龙尾洲之后又中了元军的疑兵之计陷入重重包围。

退无可退,但张贵没有轻易投降,率军与元军拼死肉搏,身中数十创后终于力竭被擒,元军把张贵押回到阿术大营,阿术亲自劝降,希望他弃宋投元,几番劝降无果只好下令处死了张贵。

张贵死了,但阿术还要利用张贵的死来打击襄阳城的士气,于是便找来了四名宋军降卒抬着张贵的尸体来到襄阳城下,通报张都统已经阵亡,督促吕文焕赶紧投降。

张贵张顺两人可谓襄阳城的恩人,张顺此前已经战死,城墙上的宋军看到张贵也被元军杀害不禁悲痛哭泣,吕文焕看到张贵尸体也是悲愤交加,派兵出城抢回张贵尸体安葬在张顺墓旁,为两位英雄立庙祭拜。

给襄阳送去了急需的补给,却又损兵折将提高了元军警惕,李庭芝深知自己带到郢州的数万宋军还远不是元军对手,硬拼肯定打不过。既然硬拼打不过,就得想办法智取,元军主帅是阿术和刘整二人,如果能让二人窝里斗,那宋军岂不就能坐收渔人之利?

刘整是南宋叛逃到元朝的降将,自古以来降将都不怎么受待见,李庭芝决定搞一出驱虎吞狼之计,让阿术或者元朝朝廷以为刘整要谋反,干掉刘整。

用技就是演戏,既然要演戏那就得演的真真切切,李庭芝从临安那里要来了由南宋朝廷下达的诏书,封刘整为燕王、卢龙节度使,然后派和尚带着诏书、符节、金印等物品前往蒙军大营中求见。

来路不明的和尚突然来到刘整营中,消息很快不胫而走,阿术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朝廷,刘整为了自保只好只身北上远赴开平觐见忽必烈,解释自己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定是南宋为了自保而挑拨离间,想借朝廷之手杀死自己好让围攻襄阳的元军群龙无首。

忽必烈戎马半生大风大浪见过的多了,心里一盘算便大概了解,再加上刘整如此诚惶诚恐专门跑来解释,稍作考虑后便没有怪罪此次南宋册封刘整之事,而是好生安慰一番,下令将南宋来的和尚处死,表示对刘整的绝对信任。

涉险过关的刘整回到前线后很快找到了攻克襄阳的诀窍:部将张弘范前来献计:襄阳与樊城分列汉水南北,以往常以浮桥互通互救,樊城小襄阳大,可截断水道后先取樊城,则襄阳不攻自破。

以前元军水师不成型无法攻打浮桥,如今水师已达十万之众,在刘整指挥下,轻松占领樊城南、襄阳北的滩涂之地,两城之间浮桥断绝。接着在南宋咸淳九年、元朝至元十年正月,元军对汉水北岸的樊城率先发起总攻。

樊城规模虽小于襄阳,但城防同样坚固并不好打,元军此前也曾多次攻打樊城没占到什么便宜,但此次发起总攻元军上下志在必得,因为他们搞来了一批新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回回炮。

回回炮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一种改良型的投石机,之前无论是宋金还是蒙古,攻城用的投石机都是以士兵拉动绳索蓄力为主,能抛出的石炮质量和射程都很有限,但回回炮不一样,在其炮架上有杠杆,杠杆一头放有配重,另一头用来搁置石炮,只要配重放得够重,就能带动足够重的石炮,威力和射程远超原先依靠人力蓄力发射的投石机。

这么先进的武器并非元朝自己发明创造,而是旭烈兀西征的时候在中亚学到的先进技术,旭烈兀跟忽必烈亲兄弟感情深厚,元朝跟伊尔汗国关系一直也都很好,这种大杀器很快便从伊尔汗国传回到了元朝。

南宋咸淳九年、元朝至元十年正月,阿术部将阿里海牙率元军炮兵部队出现在了樊城城下。接着万炮齐发,樊城城墙顷刻间土崩瓦解,元军全面杀入樊城。樊城守将牛富率军拼死抵抗,与元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部将范天顺自缢而死,牛富战斗到最后身负重伤不愿被俘,自焚而死。

樊城守将牛富与吕文焕颇有私交,元军兵临城下之初二人就约定互为唇齿,一城有难另一城务必拼死相救。由于浮桥被元军毁掉,吕文焕在南岸的襄阳眼睁睁看着牛富孤军奋战却无法派兵救援,每天在城墙上远眺樊城战况都要痛哭流涕。

友军越打越少,敌人越打越多,襄阳城眼看着就要守不住,但吕文焕依然不愿意放弃。樊城失陷后阿里海牙带着炮兵部队移师襄阳城下进攻,襄阳坚固的城墙在回回炮的打击下被打开不少缺口伤痕累累,吕文焕率军拼死抢修工事却阻止不了城中涣散的军心,不少宋军连夜逃出城去向元军投降。

仗达到这个份儿上,其实襄阳的失陷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但为了减少攻城伤亡,元朝还是希望劝降吕文焕,刘整在阿里海牙第一轮炮击之后亲自骑马来到襄阳城下喊话,劝吕文焕赶紧开城投降,以保此后荣华富贵。

谁来劝降也轮不到一个叛徒来劝降自己,吕文焕看到刘整在城下耀武扬威顿时怒不可遏,招呼城墙上的三弓床弩对准刘整就射,只可惜襄阳守军准头差了点儿,射出去的箭矢偏了偏没把刘整射死,只是给他留了些皮外伤。

敬酒不吃吃罚酒,愤怒的刘整回营之后立即下令攻城,却被阿里海牙拦了下来,提出自己再去劝降试试。

阿里海牙是个维吾尔人,早年曾任忽必烈王府卫士,忽必烈称帝后在河北河南转任多地地方官,能文能武。此次征襄阳刘整是元军两位主帅之一,阿里海牙只是部将,但刘整没敢跟阿里海牙争,因为阿里海牙跟阿术私交很好,而且在忽必烈那里吃得开,刘整得罪不起。

降将总是要低人一等的。

事实证明,领导信任阿里海牙不是没道理的,因为人家确实有两把刷子。来到城下之后,阿里海牙向城头喊话了,说自己奉召前来劝降,你吕文焕据守孤城几年间作战勇猛坚持不投降确实是个忠臣,但时至今日襄阳已经守无可守,为了城中无辜百姓考虑也应开城归顺。只要你吕文焕归顺了,可赦免城中所有军民无罪,所部将士均有犒赏。

蒙古人的打法,只要有一座城池敢抵抗,到最后就是屠城,现在阿里海牙在城下说了奉召劝降赦全城无罪,那说不定能保住自己和部下一命。阿里海牙说完,吕文焕这次没有放箭,开始犹豫了起来,不投降吧,眼看着打不过,投降吧,名节上总归过不去,而且万一元军不守信用又要屠城怎么办?

仿佛是看穿了吕文焕的担心,阿里海牙劝降完之后便从身后掏出箭矢折断。

折箭为盟是游牧民族常用的仪式,少数民族不像汉族套路一箩筐,人家只要跟你折箭了那都是一定会遵守盟约的,吕文焕见阿里海牙都折箭了,最后一丝顾虑也终于打消,于是南宋咸淳九年、元朝至元十年二月,就在樊城陷落的一个月后,吕文焕开城投降,襄阳陷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