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理寺小郎君 > 第43章 大同小异的死法

第43章 大同小异的死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理寺小郎君!

短暂的缓和后,元博定下心神,对崔三说道:“干活!”

崔三点了点头,随即从背在肩上的一个木箱子里取出两块画板和朱笔,画板上贴着一张纸,将其中一块交给慕容海后,道:“慕容大人,只能由我们两个代劳了。”

慕容海见状,俨然明白崔三的意思,伸手接过。

大理寺查案有既定的规程,第一步便是记录现场。

古代没有相机,记录现场只能依靠人力画作。

一支满编制的小队,应该配备有画师、仵作、药师、录事和护卫,总共五人。

左丞满编十人,便可分成两支小队。

画师的首要职责便是记录现场,原本是张余担任,但她如今已经涉案,只能让崔三代劳。

案发现场肯定会留下凶手的蛛丝马迹,但这些线索不会永远存在,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都可能让线索消失。

为求速决,让慕容海一同做现场记录,便是要追赶时间。

三人给靴子套上一个白色布袋,以免留下自身的脚印后,相继步入书房。

此时已经入夜,书房中的所有烛灯都被点燃,尽可能地驱散所有阴影。

在两人执笔记录现场的间隙,元博绕着慕容秋山的尸体走了一圈,但并未有任何动作。

尸体身上缠绕着无数钢丝,连接在横梁上,关节处插着钢针,以保持着现在的跪姿。

单从外表上看,并不能确定慕容秋山致死的原因。伤口太多,无法目测出哪一处创伤先导致他死亡。

只能等仵作前来验尸后,才有最终的定论。

书房内的摆设并没什么特殊之处,与大多官宦人家的布局大同小异。

左侧幕帘之后有一张书案,案上文房四宝俱全,想必是慕容秋山平时写诗作画所用。

地上掉落着一支墨笔和几张散乱的纸,元博走过去捡起来一看,发现纸上印着浅浅的墨迹,顿时便引起了他的警觉。

纸上的墨迹零星,却也能大概看出某种轮廓,显然是从上一张纸上印下来的。

慕容秋山身为太傅,当是文采渊博,行文写字极为规章,又怎会轻易让墨迹“复印”?

古人的纸张简陋,在两张重叠的纸上写字,墨水笔迹很可能会渗透到下一张,这点连初入学堂的小生都懂。

慕容秋山也是当代文豪,又怎会犯此错误?

纸上的墨迹,很可能是慕容秋山在某种被胁迫的情况下,匆忙间无意留下的。

也说明了一点,凶手在杀死慕容秋山之前,先从他手上拿走了某种文书。

而慕容秋山写下的文书,或许就是他被杀的直接因果。

一念至此,元博将这几张带有墨迹的纸张收了起来。

转到书房的主位上,元博在主位的太师椅前发现了一大滩血迹,一旁放茶杯的小方桌上也有零星点落的血渍。

主位后的墙上挂着一幅春景图,下半部分却已经被削掉。

从切口的平整度来看,是被某种利器所划断,且下手恰到好处。

仅仅是将墙上的画削落,而未在墙上留下痕迹。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以利器削掉下半部分,却未曾触及墙体。

可见,下手之人定是会武,且武艺还不一般。

至少在力度掌控上,炉火纯青。

而画作被削落的部分并没有被拿走,凶手的目标不在此画上。

以所见的痕迹来看,这里或许才是慕容秋山的第一死亡位置。

凶手先是逼迫慕容秋山写下了某种文书后,回到主位上,再一刀斩下他的头颅。

慕容秋山身死倒地,留下了一大滩血迹,头颅掉到身旁小方桌上,继而滚落。

之后,再以钢针、细丝固定住尸体,摆出“提头奉上”的姿势。

元博深思着,脑中不断模拟出慕容秋山被杀的过程。

到底是何人与之有此深仇大恨,杀人后还不解气,仍要摆弄尸体折辱?

这时候,崔三和慕容海已经做好了现场记录。

元博吩咐道:“先尝试提取脚印,重点在书桌和尸体周围。”

崔三应是。

随即从木箱中取出一包粉末,在书桌和慕容秋山的尸体旁洒下,并熄灭了书房内的所有蜡烛。

这是一种天然的荧光石粉,对光线极为敏感,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洒在地上可以印出脚印的雏形。

古代查案,虽没有什么高科技手段,但也已经初具“指纹”、“掌印”的概念,并完备了一些甄别的方法。

对于天然荧光石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烛火的熄灭,书房内暗黑一片。

崔三点亮了一盏小油灯映在地上,荧光石粉末遇到微光,浅浅发亮,吸附在脚印上,初见轮廓。

但在慕容秋山的尸体周围脚印遍布,且还有拖行的痕迹,却是很难准确认定哪一双足印是属于凶手的。

反倒是在书桌旁有所收获。

书桌是慕容秋山一人独用,平时很少人会来此,即便是下人打扫,也不会轻易留下痕迹。

案发之时,慕容秋山有写过东西,凶手定然会在一侧盯着,也就有可能留下脚印。

崔三在书桌的位置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脚印,并按原比例画到了纸上。

其中一双脚印,三寸金莲,脚掌很小,应该是侍女清扫时留下的。

另外两双,以大体的轮廓判断,确定是出自于成年男性。

再与慕容秋山的脚掌对比,确认其中之一是他的之后。余下的那双陌生脚印,便几乎可以锁定是凶手的。

元博从崔三手中接过那张脚印图,深沉道:“从凶手斩首的切口来看,一刀断首,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显然,凶手会武艺。留下的脚印清晰可见,说明凶手步伐沉稳,不显老态。对了,案发之时,慕容覃东可在府中?”

慕容海回道:“在!”

元博微微皱眉:“那就奇怪了。听闻大公子武艺超群,何人能在他眼皮底下入室杀人,而不被他察觉?且,即便凶手能瞒住大公子,太傅自知有危险,为何不呼救?从现场的痕迹可以看出,凶手一来,并未直接下手杀人。”

“元大人的意思是...”

“太傅在死前显然有用过书台写字,不论是否出自于凶手的威胁,在这个间隙,他是完全有机会呼救的。但他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为什么?”

“有太多的可能性,例如,凶手或许与太傅相识,太傅想不到对方会出手杀人。”

听到元博有如此猜测,慕容海讶然道:“是熟人作案?”

元博笑了笑:“不一定。但至少我们已经得知凶手的基本特征,此人为男性,正值壮年,会武艺,可能与太傅相识。慕容海,你去将慕容府中所有符合这些特征的人全部带往大理寺,还有那个首先发现案发之人。”

慕容海点头离去。

随后,元博看了看慕容秋山的尸体,继而道:“三,你去刑部请最好的仵作过来,给太傅验尸。他虽被斩首,但不代表这是他最终致死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先被打死,后被斩下头颅。了解太傅的真正死因,有助于我们洞悉凶手杀人的动机。”

“还有,再去太师和太保府上,我需要右丞的现场勘录。三师同时暴毙,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叶仙和武昭青若是不想给,你就拿出太常令。”

说着,便将怀中的令牌递给崔三。

崔三快步离去。

片刻后折返时,手上带着一大叠勘录文书,连同太常令一起交给了元博。

元博看过之后,眉头深锁。

另外两人的死法,居然与慕容秋山大同小异。

相同的点在于,他们都有被斩首,身上关节处都插着钢针,摆出某种姿势。

不同在于,太师和太保是死在各自的祠堂中,朝自家祖宗的牌位跪着,头颅却没有和慕容秋山一样放在手中。

但也并没有被凶手拿走,太师的头颅在猪圈中被寻到,被猪啃得面目全非。

而太保大人的头颅则被丢弃到狗盆里,被白羽兵寻到时,已经看不出“人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