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清风不揽月 > 第39章 一起做陶艺

第39章 一起做陶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清风不揽月!

周六上午十一点:

夏清风和徐亦珩约定好了,一起去做陶艺。

徐亦珩早早便在夏清风的家门门口等着了。

夏清风一出门便看见了门外站的笔直的徐亦珩。

徐亦珩一身棕褐色毛呢大衣,内搭一件灰色的卫衣,配着一条黑色的休闲裤,穿着一双黑白相间的运动鞋。

阳光打在他的身上,显得他整个人明媚光彩。

那一刻夏清风好像梦回了第一次见他的时候……

徐亦珩就静静地站在那里,在他的身上仿佛有那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徐亦珩看到夏清风的那一刻,稍稍顿了一下……

他的眼睛里满满的都是那个女孩……

夏清风身着浅黄色针织衫裙,明黄色羊羔毛呢大衣,配上淡淡的奶黄色针织裤,用白色的皮绳将头发盘成一个小圆,带着一条米白色的毛织围巾,背着一条白色的女士斜挎包,穿着一双米色的英伦短靴。

俏皮中带着一丝优雅,端庄中带着一丝活泼……

他们二人一同来到了时光陶艺馆:

时光陶艺馆的老师告诉:他们,想做什么都可以。

时光陶艺馆老师还告诉他们:“陶艺,广泛地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

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而生活陶艺是以提高生活环境品味增加艺术情调,展现个人审美观点的现代陶艺,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涵养。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也形成了中国独树一帜的传统陶艺文化。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

这也就是为什么陶艺文化能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原因了。

徐亦珩和夏清风按照陶艺馆老师教的方法:

用水把手沾湿,轻轻地放在泥上,找好重心,让泥土随着陶艺机转动,转了几圈后,把大拇指放在陶泥中间,尽力让陶泥变成一个瓷瓶的模样。

……

徐亦珩一直在认真的做陶艺……

徐亦珩纯熟的手法,一双白皙的手,十分修长,在空气之中比划着泥料的多少,看着转盘转动的方向和速度,小心翼翼地揉着、捏着……随着转盘带水的泥从他的指间流过……

夏清风紧紧的盯着徐亦珩看,那一刻徐亦珩真的好帅,认真的模样,额间的碎发显得更加灵动自然……

吧唧一声:夏清风手里的陶泥掉地了……

连空气都安静了几秒……

陶艺店的那位老师:又递给了夏清风一块新的泥并且善解人意的说道:“第一次都不太好上手,多试试就好了。”

听了她的话,夏清风决定重振旗鼓,再次进行尝试。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夏清风按照陶艺馆老师教的方法,仔细的捏着手中的陶泥。

有了失败的经验,她的的手更加稳了,做每一步的时候都不紧不慢,认真细致。

终于,夏清风的泥胚做好了。

她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陶艺机上取下来,为了不重蹈覆辙,她轻轻的将陶泥放在桌子上,并利用做陶艺的工具进行雕刻。

在历经了“艰险”后,夏清风的作品终于大功告成。

看着桌子上做好的成品,夏清风的心中生起了一种自豪与欣慰。

……

徐亦珩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瓷瓶,此刻还是陶泥的颜色……

但是烤完后应该会是一个晶莹剔透,显得瓶身素雅干净的瓷瓶……

夏清风做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绵羊,胖胖的身体,好像正在低头吃着牧场里的青草……

成品要三天之后才可以拿到……

夏清风总结了一下:第一次做陶泥,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也让人内心变得更加安定。

做事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坎坷,但只要用心去做,不怕失败,最终就能获得成功。

做陶艺真的是一个非常考验定力的事情。

……

结束后是一个小时之后,正好到了吃饭的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