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开局赵构:重铸大宋荣光 > 第八十三章 改革没有那么容易

第八十三章 改革没有那么容易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开局赵构:重铸大宋荣光!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新政,推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也许是天意如此,造化弄人。王安石新政期间,恰逢大旱,人心惶惶。坊间皆言说是新政改祖宗之法,触怒了上天,搞的天怒人怨。因此龙神降罪,不予甘霖。

神宗皇帝与当时的丞相王安石一起硬挺了数月,旱情犹盛,民不聊生。

当时年轻的神宗皇帝无奈下旨,新政暂停,以观后效。

在宣布新政中止的当天,一场久违的甘霖从天而降。

浇湿了黄土,洗净了尘埃,也灌溉了久旱的农田。

更重要的是,浇灭了神宗皇帝改革的心。

那位年轻的皇帝,与王安石在亭中对望。

时也?命也?

若是新政能再坚持一天,谣言兴许便不攻自破。若是下雨能提前一天,或许便不会有靖康之事。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岳飞这番话,殊为不敬。神宗皇帝乃是当今天子的祖宗,避尊者讳,也不应当说起这桩旧事。

赵国苗是知道这桩事的。

因为神宗,也因为那个眼光超越了自身时代局限的一代文学巨匠——王安石。王安石变法中,许多法度即使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有可取之处。

赵国苗不信邪,满不在乎的说道,“若是神宗皇帝能推迟几日,变法就成了。”

保守派陷害说旱灾乃是王安石变法说致,在赵国苗眼里,那自然是谬论。变法是人道之事,关上天何干?况且,头顶上这片天,又没有什么老天爷,不下雨只是天气原因罢了。

岳飞却不这么认为,“若是当时变法不停,上天仍旧不满,旱情延续,岂不是民不聊生。”

赵国苗正欲反驳,哂笑一声,何必与岳飞争执此事?鬼神之事,一个古代人又能有多少了解。

岳飞见赵国苗有嘲笑之意,心下不喜,“官家莫非是觉得臣所说可笑?”

赵国苗摆摆手,示意自己没有这个意思。

“土地改革朕是一定要做的。”赵国苗正色,直起身子,不再歪歪斜斜,“鹏举是打算帮朕,还是执意如此?”

见事情无回旋的余地,岳飞也不再多言,长叹一声。

...

...

一道接一道的诏令自蛇山脚下的元帅府中传出,之所以说是诏令而非圣旨,是因为赵国苗跑路走的匆忙,没有带上玉玺一起跑路。

换言之,此时赵国苗发出的诏令,未必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没有盖章。

赵国苗曾经想过拿个萝卜盖个假章,反正岳飞手里有许多圣旨,照着依葫芦画瓢复刻一个应该不难。

这个建议刚一提出,便被岳飞断然拒绝。也是,堂堂天子,还要用假章发圣旨,岂不是笑话?

于是,诏令上本应盖章的地方,签上了赵国苗的大名。字有些难看,毕竟没练过毛笔字,能写出来已是不错。

初见赵国苗的字时,岳飞惊诧的嘴巴里能塞进去一只整鸡蛋。要知道,高宗皇帝赵构一手字画可是漂亮至极,这鳖爬似的字,让岳飞对于赵国苗说自己是穿越来的,又信了几分。

诏令上的内容很简单,大体是朝廷愿意花市场价收购私人手中的所有土地。

于是,一时间,整个武昌城,所有地主都收到了官家的亲笔信。

...

...

八仙桌上泡着清茶,乃是上好的信阳毛尖。

宋金两国虽然连年交战,通商却也未断。信阳在金人手里,想要在南地喝到信阳产的毛尖茶,倒是需要几分手段。

城东的李老爷是武昌城里有名的大户,手下田产无数,上千佃户为他耕作。

清茶虽香,李老爷却没什么心思品茗。

因为,他收到了一封信。

收到这封信时,他两只眼睛眯的像只大猫,只有一缕精光从缝隙中透出。

这封诏令,是从元帅府发出去的。

传闻,官家真的来了武昌,还在黄鹤楼大摆宴席,搞的人尽皆知。

诏令上虽然没有盖着玉玺印,却歪歪扭扭的签着三个字——赵国苗。

莫非这就是当今天子名讳?

普通人,哪里有机会知道圣人名号。他李老爷虽然可以算作是个富家翁,在圣人天子面前,与他手下的佃户又有什么分别?无非是穿的更体面些、吃的更胖些的一条狗罢了。

一道阳光透过窗棂,悄无声息,空气中微尘飞舞,像是光柱中舞动的精灵。

李四小跑着走进正堂。

他本名不叫李四,甚至不姓李。早年间他街头乞讨,被李老爷撞见,瞧着李四颇有几分聪慧的劲,便收留在李府做了杂役。

李四倒也没让李老爷看走眼,自打进了李府,李府上上下下被他经营的井井有条,硬生生从小杂役做到了如今李府管家的位置。李老爷高兴,便让李四随了自己的姓氏,至于这四,便出自赵钱孙李的排行,唤作李四。

“老爷,为什么事发愁呢?”李四瞧着李老爷的脸色不太好,不动声色的将八仙桌上的茶碗递给李老爷。

李老爷接过茶碗,却没喝,又重重的搁在桌上,长叹一口气,“因为这信发愁呢。”

李四循着李老爷目光,看到桌上放着一深褐色信封,上面的火漆已经打开,依稀能看到深红色的火漆来。李四吃了一惊,这信封他曾多次见过,乃是官府惯用的制式。李府家大业大,少不了与官府打交道,自然认得。那上面深红色的火漆,表示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官信。

“老爷,这信上说什么?”李四心下好奇,却也有分寸,不敢直接拿过来看。管家,说的好听些是管

家,说的不好听,那就是李老爷养得一条狗罢了。

“你打开看看。”李老爷心力交瘁,也不想解释,右手抵住额头,脸上满是疲惫的神色。

李四拿起桌上的信,一字一句的读起来。他少年时也曾读过书,识得字。

这是要断了地主的根啊!

李四暗叹,不愧是当今圣上,果然是有魄力。

“老爷,您是不想卖这地?”李四明知故问,小声说道。

李老爷放下手,翻了一个白眼,“我李家几代家业,才置了这么些田产,卖给朝廷?那我李家子孙怎么过活。”

“老爷不想卖这地,小人倒有一法子。”

李老爷闻言大喜,“什么法子,快说!”

李四俯首贴在李老爷耳畔,说了一通。

李老爷眉头紧皱,“好是好,可枪打出头鸟,我们这么做,要是朝廷怪罪下来,那该怎么办?”

“联合全武昌城几个大户,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嘛!”李四胸有成竹的拍拍胸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