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33章 皇室海上贸易

第233章 皇室海上贸易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回皇宫的路上,马车里朱雄英一直在沉思,要为大明远洋舰队筹措足够的经费,绝非一日之功,但这件事情既然是他力主的,那肯定不能当没发生,因为如果他都不下功夫,其他人更不可能上心.不要高估大明官僚系统的混成等死程度,就算是有考成法,也治不了本。

所以光靠户部筹措,那几乎是永远不可能完成建造远洋舰队这个项目,五年能下水二十艘风帆战列舰,那都算是户部格外照顾了。

马车里,朱标这时候兴起了几分考校的意味,问三个儿子道:“关于筹措经费之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我们可以继续向民间发行债券。”朱允炆看来也在琢磨,“大明百姓沐浴天恩久矣,如今正是报效朝廷的机会,他们愿意购买债券支持朝廷的造舰,完全可以设定合理的利率和期限多发行一些,既能满足朝廷的需求,也能让百姓手里的钱不闲着。”

朱雄英在旁边听着没说话,他严重怀疑,要是把朱允炆送过虫洞去现代世界,他完全可以去当“砖家”.不是不可以发行债券,但是这东西不是无限制发行的,债券说白了就是以朝廷的信誉为保证,来借取百姓的财富,根本上其实是提前使用朝廷未来的财政收入,这跟个人去银行办房贷其实是预支未来二十年或二十五年的收入是一个道理。

而且这东西还有個信誉问题,信誉除了朝廷的偿付能力,还涉及到百姓的信心,信心是个很玄乎的东西,当你只发行很少的限量债券时,债券会炒出远高于其本身的价格,但当你一茬又一茬的发行时,债券甚至会卖不出去,已经卖出去的债券,也会在黑市中贬值。

不仅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更多的,还是民众对于朝廷财政收入预期的判断,当朝廷大力发行债券的时候,百姓就会认为朝廷很缺钱,而且越来越缺,也就会对朝廷未来的偿付能力产生怀疑,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继而动摇信心,这种信心的缺乏,将会如同雪崩一般快速传播,到时候一张债券都卖不出去。

所以,发行债券要节制,要惜售,也要考虑未来朝廷的偿付能力,毕竟这些债券兑换的时候是要付铜钱的,而不是拿纸印出来的宝钞。

不过朱雄英却并没有说出来,朱标不是傻子,监国这么多年,这种问题朱标肯定能想明白,心明镜似的.而自己若是与朱允炆这刚十岁出头的少年争论,倒是显得自己打压他了似的,完全没必要。

朱标微微颔首:“债券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不过也得谨慎行事,以免给朝廷带来过多的债务成了赤字包袱。”

这个时代,朝廷其实是很惧怕财政赤字的,哦对了,“赤字”不是现代词汇,从北周苏绰改革开始,财政方面记账就是“墨入朱出”,以赤色和黑色来区别财政支出与收入,此为“赤字”的由来。

而这种保守的财政心态,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毕竟现在虽然有宝钞,但也不是信用货币时代,没有那种拿债务当财富的玩法,而且左脚踩右脚也确实不能上天,就跟普通家庭一样,量入为出节约花钱肯定是没毛病的。

毕竟大明宝钞的失败,再加上此前元朝四次大规模换钞造成的经济崩溃,都是历历在目的,后果很严重,现在也没有哪个户部官员敢提换钞的事情,都是凑合着过日子,大明宝钞的贬值就权当看不见。

而朱允熥懂得就更少了,相比于朱允炆,他更缺乏这些方面的教育,在朱允熥的观念里,缺钱好像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因此他说道:“大明宝钞自发行以来,在民间流通甚广,若是缺钱,加印宝钞就好了。”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朱标便皱起了眉头,朱允炆的回答还算靠谱,而朱允熥这显然就有些太过幼稚了,不过考虑到是孩子,朱标也没太过严厉,只是说道:“加印宝钞之事,需慎之又慎,宝钞过多,会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最终损害朝廷的信誉。”

嗯,假如大明朝廷在宝钞方面还有信誉的话。

“英儿呢?你有什么看法?”

朱雄英沉默了片刻,道:“父亲所言极是,加印宝钞确实存在风险,而且现在连金银平准库都没有,宝钞的币值全看朝廷信誉几何,如今比之刚刚发行的时候,已是十不存一,再加印,恐怕百姓要造反了。”

朱标叹了口气,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朱雄英点了点头,心中却另有打算.仅仅依靠发行债券和加印宝钞,很难解决远洋舰队的经费问题,要想真正筹措到足够的经费,还需要另辟蹊径。

他思索片刻,对朱标道:“父亲,孩儿倒是还有几个想法。”

朱标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说来听听。”

在朱标看来,十七岁的朱雄英,处事非常稳妥有条理,虽然父子关系还不算特别亲密,但也有了明显好转的趋势,因此,在很多事情上朱标还是愿意听一听朱雄英的意见的。

“一方面是皇室产业,在很多被独霸的行业里,利益都被大商人完全掌控了,对于民生其实是不利的,而且有些行业关系到大明的经济命脉,全部交由民间商人也不妥,所以可以通过经营皇室产业来筹措一些资金。”

“怕是有与民争利的嫌疑。”

朱标对此还是有些犹豫,这是朱雄英第二次提了,但王安石变法弄得民怨沸腾的历史教训可并不算遥远,很多东西本意是好的,执行下去可就都变味了,那些宦官和下面的官员,一旦插手商业,把商人排挤走或是收编倒还是小事,就怕对着相关从业的百姓或者需要这些商品的百姓敲骨吸髓,到时候惹得民怨沸腾,那可真就麻烦大了。

朱雄英理解他的顾虑,他轻轻点头,继续阐述自己的想法:“父亲,我明白您的担忧。然而,皇室产业并非要与民争利,而是要在保障民生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商业资源,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但当前民间发展尚不充分的行业,比如纺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经营,而且随着阴阳炁海的输送,我们完全可以开展很多从未有过的产业,难道诸如水泥厂这些产业,也要交给民间吗?”

见朱标有些被说服了,朱雄英停顿了一下,目光坚定:“当然,这需要我们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皇室产业不会成为内廷宦官或者是官吏们中饱私囊的工具,最少在给大明筹措到足够发展诸如建造风帆战列舰这些新事物的资金之前不会。”

朱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沉思片刻继续道:“那么除了皇室产业之外,英儿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吗?”

朱雄英微微一笑,道:“当然还有,另一个想法是,既然咱们已经开始下水风帆战列舰,而且宝船舰队也已经去济州岛走了一圈回来了,马上要开始第二趟航程,那等我们的远洋舰队熟练了,完全可以开展皇室主导的海上贸易大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问题在于随着丝绸之路的断绝,我们的商品卖不出去,如今有了小规模的远洋舰队,就完全可以效仿南宋,护送皇室的商船通过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将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出售到海外,换取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和别国的特产,这样既能增加朝廷的收入,又能加强大明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当然,皇室海外贸易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南洋猖獗的海盗还有海外不熟悉大明的国家对于大明的敌意等等,但只要准备充分,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慢慢来,一步一步走,先跟安南贸易,然后占城,然后再继续向南。”

“亦可将国朝威严宣谕四海,倒是不错。”朱标听后微微颔首,对朱雄英道,“英儿,你的这些想法都很好,我会向父皇禀报。”

朱雄英点点头,短时间内想要筹措大量资金,又尽量不破坏现有的经济系统,这显然是代价最小的两个办法了,而朱标不是不讲道理的人,相反,他这个人其实很理智,只要朱标能够支持他的想法,那么筹措经费之事便有了希望。

而且,这里还有个说法,那就是皇室海外贸易,跟大明远洋舰队的未来,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海外贸易开展的好,利润可观的话,为了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增加频次,就一定会加大造舰的力度,因为没有足够的武力,空有财富就是送菜的,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必须要有配套的、足以震慑宵小乃至国家的武力作为后盾。

否则的话,千万不要高估那些南洋国家的节操,眼见着这么多的财富没有足够的守备,就是一国国王都能马上化身海盗王,更何况南洋还确实有一位真正的海盗王陈祖义

马车缓缓驶入皇宫,朱标带着三个儿子来到了奉天殿前。

出去的时候还是中午,回来已是近黄昏了。

高耸的宫殿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更加庄严,朱红色的墙面上,雕刻着龙凤图案,细节精致,寓意着皇家的威严。

通报过后朱标整理了一下衣袍,戴正了发冠,带着儿子们走进了奉天殿。

大殿内,龙椅上朱元璋依旧没有休息,还在批阅奏折,他抬头看着朱标一行人走了进来。

“儿臣朱标,偕同三子,参见父皇。”朱标恭敬地行礼道。

“起来吧。”朱元璋挥了挥手,“今天去看的怎么样?”

“战舰船帆遮天蔽日,委实是从未见过的巨舰,若是能得百艘,想来大明水师定能横行四海。”

朱标并没有吝啬他的溢美之词,实际上也是这样,就这种巨舰,再配上三层全通火炮甲板的上百门火炮,若是真有一百艘来组成舰队,那就是上万门火炮,上万门火炮是什么概念?是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出现过的恐怖火力!

不过,这也就是想想,把大明国库掏空了也造不出一百艘来,眼前第一批只有十艘不到,最终切合实际的目标是三四十艘。

关于风帆战列舰的强大,朱元璋虽然没有参加下水仪式,但也略有了解,他相信朱标这话不是夸大之词,而当朱标说到水师将领们关于经费筹措的问题的时候,朱元璋也没有意外,这个朱标之前就跟他私下商讨过。

朱元璋的目光在朱标的三个儿子身上扫过,最后停在了朱雄英的身上。

“标儿,那你带他们来,是有什么想法?”

看起来问的是朱标,但朱标当然明白父皇的意思,朱标只说道:“除了之前跟父皇商讨的事情,孩子们也有一些想法,都想为这件事情出些主意。”

说罢,朱标把三个儿子在马车上的讨论简单说了一下。

“大孙,关于你的提议,咱想听听伱的详细想法。”

朱雄英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于是他走上前一步,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计划:“皇爷爷,孙儿认为,要想筹措足够的经费来支持远洋舰队的建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发皇室产业,通过插足新行业和旧有独霸行业,来用商业手段筹集资金;二是开展皇室主导的海上贸易,利用大明丰富的物产和精湛的手工品,换取海外的财富。”

关于皇室产业的事情,朱元璋有着跟朱标相同的顾虑,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提及,但是依旧没有点头,不过皇室海外贸易的事情,朱元璋却听得很认真,他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然后又问了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前往南洋的航路等等。

如今大明有不少通过阴阳炁海获得的海上定位设备,因此远航不成问题,之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航行,主要是因为远洋舰队没有造出来,如今风帆战列舰虽然刚刚下水,但是以宝船为核心的舰队却已经有了数十艘的规模,不算特别庞大,但进行海外贸易尝试已经足够了。

因此,朱雄英关于等到宝船舰队完成对济州岛的增兵以后,就南下南洋进行贸易的提议,与朱元璋的宏图大略不谋而合,朱元璋一直想要将大明的声威远播海外,让四方来朝,海上贸易显然也有附带外交的效果,而远洋舰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你的想法很好。”朱元璋沉声说道,“但是,这些计划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海上情况复杂,自南宋以后,咱们汉人已经上百年没有官方下南洋了,你确定能够成功吗?”

“皇爷爷,孙儿有信心。”朱雄英坚定地说道,“只要不出满剌加海峡,南洋的海况绝对不可能倾覆我们的宝船。”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哪怕宝船是方头船,在远洋航行上比较吃亏,但南洋海域并不是那种波涛汹涌动辄巨浪滔天、飓风绵延的地方,而且根据朱雄英所知,郑和舰队也没有在南洋遭遇过什么特别大的海上灾难,因此他对于宝船舰队的出海,是有着充足信心的。

只在家门口不远处航行,顺着海岸线经过万里石塘,勘测一下鸟粪岛的位置,然后前往安南国和占城国,这一点并不困难。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大孙不仅有着过人的才智,更有着难得的魄力,不怕说错话承担责任,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大明的未来,需要这样有远见、有魄力的年轻人来引领.朱元璋的心态其实不难理解,对于老人,尤其是辛苦打下一片家业的老人来讲,他是很清楚子孙后代的能力大概率是不如自己的,所以子孙最好的办法就按他定下的规矩来不要瞎折腾,这样才能保住家业,所以对于家业的延续来讲,守成不是不好,可是如果后代真有能力,那老人肯定也不会拒绝让其将家业做大做强不是?

“这件事情以水师为主,内廷为辅。”朱元璋说道,“不过,货物置办、航线选择、人员确定、后勤筹措这些事情纷繁复杂,都需要慎重考虑,要拟一份详细的条陈上来,要能说服文武百官,明白吗?”

朱雄英闻言,心中一阵激动,这件任务也是他全面接触和了解水师与内廷的机会:“谢皇爷爷支持,孙儿定不负所望,竭尽全力,为大明筹措足够的经费,助力远洋舰队的建造!”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赏,看看,什么叫勇担重任?

“好!需要的人力物力,咱都会让内廷尽力提供,但是这次出海要看到成效,如果筹集不到足够的经费,咱可是要唯你是问若是成功了,自然也大大有赏。”

朱雄英躬身行礼道:“孙儿一定不负皇爷爷所望。”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元朝虽然也搞海贸,但是那是以色目人为主,因为蒙古人征服了大半个世界,所以主要进行的是与几大汗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跟现在大明面临的情况不是一回事,大明不仅是造船业废弛,而且关于海上贸易也是全面退步,需要从头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摸索。

随着朱元璋的拍板决定,朱雄英的计划正式得到了支持,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但朱雄英同时也充满了信心不就是早二十多年下西洋嘛,只要努力去做,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是很高的,不仅能够为大明筹集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远洋舰队的发展壮大,而且还能将大明的声威远播至海外诸国。

当然,首先就是要跟马三保谈谈。

今天马三保并未当值,内廷的宦官也是有轮班和休沐的,毕竟宦官也是人,不可能全天十二时辰当值。

对于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朱雄英很有诚意,并没有派人去召唤,而是自己亲自前去找他。

穿过皇宫蜿蜒曲折的回廊,作为御前比较受皇帝重用的宦官,马三保虽然还没有混到少监或是太监这种高级别宦官的队列里,但是官职待遇比普通宦官可高多了,最起码,他不需要挤大通铺,而是在内廷也有一个自己的单独房间别小看这种待遇,要知道,有些低级的嫔妃都不见得有院子,都是只有自己的房间。

朱雄英来到了马三保的居所前,他轻轻叩门,随后,里面传来了一个年轻的声音:“没关。”

朱雄英推门而入,简单扫视了一圈,这是一间简朴却整洁的房间,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马三保正坐在桌旁,手中翻阅着一本书籍,津津有味地看着书。

“殿下?”

见是朱雄英亲自来访,马三保顿时一惊,连忙放下书籍行大礼,朱雄英微笑着走上前去扶起他。

朱雄英坐下后,没有过多寒暄,而是直接进入了正题:“今日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殿下请讲,奴婢洗耳恭听。”

朱雄英顿了一顿,目光灼灼地看着马三保:“我开展以皇室为主的海上贸易,将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以筹集足够的经费支持远洋舰队的建造,既然是皇室卖东西到海外,内廷自然是要负责起大部分职责的,除了采购物品以外,还得有大量人员跟船,有负责贸易的,有负责宣谕外国国王的,也有负责保卫的,你有没有兴趣加入首批下南洋的船队?”

马三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随即便被兴奋的光芒所替代。

“请容奴婢思索一二。”

“无妨,你慢慢想,考虑好再做决定。”

马三保在房间内踱了几步,似乎在思考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他从小就对祖辈远航麦加朝圣的故事非常心驰神往,而且虽然他在内廷干的很好,但年复一年地生活在皇宫高墙之中,其实并不符合马三保的性格,马三保是一个向往自由勇于冒险的人,在他看来,如果能够加入下南洋的船队,那么以后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说不定真的能够完成自己的夙愿,跟随大明的船队前往遥远的麦加朝圣,这对于所有绿教徒来讲都是难以抗拒的。

最终,他一跺脚,直接对着朱雄英深深一礼,说道。

“承蒙殿下抬爱,马三保愿意加入!”

朱雄英听到这里,心中顿时踏实了几分,要知道,虽然有“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虽然马三保现在还很年轻,但是朱雄英还是认为,很多事情是生来就刻在骨子里的,只要给予他相似的环境,那么对于马三保来说,他的航海天赋,应该很快就能够被激发和历练出来。

而马三保的航海能力,不夸张的讲,在整个华夏古代历史上,都是争议不大的第一名。

这就相当于玩游戏抽了一张幼年体的神兽,玩三国登录了青春版的诸葛亮,这种专精人才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马三保能够通过这次航行锻炼起来,那么以后大明的皇室海上贸易,完全可以逐渐交到他手里。

毕竟,这也是一个同样有理想的人。

总之,朱雄英是深知马三保的才华与勇气的,这就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璞玉,有他的加入,这个计划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不过奴婢想问殿下,殿下打算让奴婢在船队中主要负责何事?”

朱雄英沉吟片刻,说道:“内廷中并没有有航海经验的太监或少监,第一次航行还是以水师方面为主,不过我认为你很有航海天赋,此次下南洋,我希望你能担任旗舰上航海器材方面内廷派出的辅官,负责辅助水师规划航线、指导航行,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马三保闻言,心中激动不已,能够定位的航海器材,他是亲眼见过的,可以说是见猎心切,如今不仅是有了能够接触的机会,而且还是代表内廷,虽然没有“监军”的性质,但毫无疑问水师将领也会参考他的意见,可以说是责任非常重大了,毕竟在海上如果对于航线决策错误,那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迷航可是太可怕了。

但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有了这个机会,马三保可以完成对航海器材和整个舰队的熟悉,为接下来在这条线上更进一步打下基础。

实际上,马三保自己也清楚,虽然内廷的人都没有航海经验,但马三保也没有,圣孙如此安排,对自己已经是相当大帮助了。

朱雄英倒是想过,是否要把马三保放到舰队更高的位置上,但是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因为一方面马三保缺乏经验、资历,官职也不算高,如果贸然提拔太高,就有揠苗助长的嫌疑;另一方面第一次下南洋,说到底也是以水师为主,不可能喧宾夺主,马三保更不可能负责指挥某艘船只。

因此,把他放到航海器材辅官的位置,是最好不过的了。

“殿下,奴婢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马三保郑重地行礼道。

朱雄英看着马三保眼中的神情,知道他对于完成任务是有信心的,这也让朱雄英的信心变得更充足了,他站起身,拍了拍马三保的肩膀说道:“相信你一定能胜任这个职位,接下来就需要开始筹备船队的各项事宜,内廷方面也是诸事繁多,你也要上些心,若是有什么事情或消息,及时来见我当面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