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千锤百炼的梁先生 > 第十七章 认知与选择

第十七章 认知与选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千锤百炼的梁先生!

“梁先生,我从来没有听过那么难听的哭声。”

老爹的哭声就像被风捅破的窗,就像被冰雹打坏的雨棚,就像遇到一场暴风雪,再也晴不起来的天。

那一夜之后,李树的心底不断涌起一个声音。

回去。

可回去又能干嘛呢?

“我想了又想,回去只能卖果子喽,可我好歹是我们村儿状元啊,我卖果子怎么说……也还是有点优势的对吧?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只要使劲儿找怎么还找不到一条出路呢?他们受困于脚下一隅,不是蠢笨,只是无知,那我就带着他们没有的东西回去。”

于是,他风尘仆仆,提着一盏灯赶了回去,去照亮千千万万个和老爹一样的人。

“然而……”

李树忽地破涕为笑:“第二次看到老爹哭,是在我返乡创业的时候。”

“你回来干什么!你回来干什么呀?”老爹急红了眼,捶胸顿足。

老爹老娘不理解,亲戚朋友不理解,邻里乡亲不理解……

看样子,似乎没有人欢迎他回来。

“父辈们扎根于此,他们把这里当成是黑暗,是樊笼,是泥潭,只盼着子女能逃出去。”李树拍拍屁股站起来。

“可是梁先生,逃,不能解决问题。”

那一刻,有微风徐徐吹来,苹果树迎风而立,梁先生忽然觉得,那身行头扑腾起来的灰尘好像也没那么呛人了。

“泥潭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路艰辛,是我的认知。

奋勇向前,是我的选择。

李树一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架势。

“梁先生,我不后悔。”

梁先生也站了起来。

“好咳咳咳……咱就说这身行头咳咳……啥时候能洗一洗?”

“这身咳咳……是该洗洗咳咳咳……”

“树哥!树哥!”老果汁儿大老远跑了过来。

“哎呀!怎么这么大灰?”

李树岔开话题,问:“怎么了?”

“哦哦,万师傅来了。”

“万师傅?”梁先生跟着他们,边走边问。

“分拣设备坏了,请了万师傅来修,走,一起去看看。”李树拽着他,一路连跑带颠,带着他进了新盖的厂房。

厂房里,一个老师傅正在维修设备,李树上前去打声招呼。

梁先生观摩了一圈,厂房虽然还是工地板房套装,但明显比以前那种结实不少,也大了很多,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展示架上除了苹果,还有梨,冬枣和南瓜。

“光种苹果是不行了,品类太多,竞争压力太大,我年前选了几种适合这里土壤气候的瓜果蔬菜,让老乡们根据自家情况选择,也请了老师教他们种植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树去年建立了联农带农平台,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级的农业孵化基地,主要是帮和教农户来做农业。

李树兴冲冲地说:“最近这两年,返乡创业浪潮突飞猛进,不断有年轻人带着技术和专业知识回来……但是这个人工费用仍然是个大问题,没办法,机械化是农业规模化的必然选择。”

这一次坏的设备就是秋月梨的机械化分拣设备。

“秋月梨个头大,可以用这种设备分拣,节约人工,但是苹果和冬枣用不了,还得人工分拣。这种机器死贵死贵的,如果订单集中还行,小打小闹的都用不起。”李树肉疼地说。

十里八乡的农户,只有李树这里有全套的农机设备,还是贷款买的。

还总坏。

洪双喜给那老师傅又递烟又递水的,苦苦哀求:“我说万师傅哎,你可给我们好好修修吧,再这么关键时刻掉链子,那可就耽误大事儿了!”

老师傅也是一脑门子汗,接过矿泉水喝了一口,说:“那你说咋整啊?你们这些机器都落后啦,当初就跟你们说了,让你们买进口的,买进口的,那小树苗就是不听!”

“别……唉!”李树叹了口气。

梁先生戳了戳老果汁儿,小声问:“这不是厂家派来的师傅?”

“不是,这是我们村儿的万能维修工,姓万,老厉害了,民间高手,那些机器别说见过没见过的,他都能给你整明白了,只要坏了他就会修。”

“这么些大型机器,不找厂家修,这能行吗?”

“找厂家?这一来一去得小半个月,一个小零件都死贵的,又耽误事儿,又费钱,树哥找了两回,等他们来,黄瓜菜都凉了。”

万师傅卸下一个零件,说:“你们看看,就这一个小螺丝,进口的能用一年,国产的也就撑个把月,唉!就说让小树苗……”

“哎呀,行了万师傅,那进口农机不是贵嘛!”

这句话万师傅至少唠叨二百遍了,李树除了撒娇已经无可奈何。

“那不叫贵,那叫一分钱一分货,它扛使啊!”

梁先生很赞同:“这话在理,到底多贵啊?总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我这还有点……”

隔行如隔山,梁先生从没注意过农机产品,对此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最熟悉的器械大概就是健身房的跑步机,他觉得那就挺贵的了,这农机再贵还能贵得过豪车名表?

李树报了一个套餐价,梁先生立刻闭紧了嘴巴。

消化了半天,梁先生仍是难以置信:“这么贵?这是给农民用的吗?”

洪双喜说:“哼,老农折腾一年还不够买两个螺丝钉的。”

“就这国产货,还是树哥一咬牙一跺脚才买的呢。”老果汁儿说。

“这农机产品,国产货和进口货差这么多吗?”

梁先生不解,现如今,数不胜数的国产货都完成了从比肩到超越的质变,中国制造四个字更是在很多领域都称得上是领军水平。

怎么农机产业这块会差这么多呢?

“唉,不是差,是咱们走晚喽……”万师傅抬起胳膊,示意人扶他起来。

“咱们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却撵不上人家,为啥呀?因为咱也是人口大国,咱从前也不缺人干活呀,用啥机械嘛?顶多拉个犁,弄个三轮子,插秧机都算了不得了,压根儿没把这个当回事儿,等人工费越来越贵才反应过来,不就跟不上趟了?”

国内的农机起步晚,一直在模仿,从未超越,模仿利润大,超越成本高,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高端市场已经被进口农机占领,国产货挤不进去,就算做出来高端货也卖不出高端的价格。

如此一来,国产货只能走低端市场,打价格战,降低价格就要降低成本,总体质量就上不去,就容易坏,寿命短。

恶性循环一旦开始,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制造水平,产业组织,市场占比,就都跟人家没法比了。

李树担心的事情,正在各行各业发生着。

那天晚上,李树送梁先生去客车站,一路上,他们又谈了很多。

“我们那时就在想,农用机械这么高昂的价格,也许是个机会。”

机会?

“如果农机的高价值能吸引到资本,资本进驻,进而就是农业。李树不想被资本裹挟,但是又想借资本之势,他需要在其中找到那个平衡点。“

那他找到了吗?

“如果给他充足的时间,他会找到的。”

什么意思?他没有充足的时间吗?

客车发动,李树笑着朝梁先生挥手,孤零零的站台迅速地冲进黑暗里,那个挺拔的身影也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渺小,直到彻底与夜色融为一体。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李树。”梁先生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