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凤难为 > 凤难为 第17节

凤难为 第17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凤难为!

这一场地震持续了很久,动静也很大,一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皇帝刚刚迁到了新殿,没顾着换衣服就跪倒于地,祷告于天:“天降此难,朕心惶恐,伏冀上神,旋斡化机,潜消劫难,锡福(赐福)生民……”

裕王来得早,西苑里头也乱得很,宫殿倒塌足有数十,许多宫人也跟着去了。他随着几个刚刚回了神的老太监去了皇帝新迁入的宫殿,见着老爹跪在前头神神叨叨,也没耽搁,直接就掀开袍服跟着跪了下去。

皇帝也是一时受了惊——他前头才刚刚接了蓝道行的纸条后头就遇上大地震,难免会觉得这事是上天示警惩戒。当然,千错万错自然不是皇帝的错,肯定是下头的人做了什么惹了天怒,叫皇帝给背了锅。

皇帝一辈子不知甩了多少锅出去,一想着自己是替人背锅受罪,那口气就怎么也消不下去。他跪了一会儿,等着天明地动消了些,这才扶着黄锦的手起来,瞥一眼陪跪在后头的裕王:“你怎么来了?”

裕王路上早就想好说辞,他伏地长跪不起:“见此大难,儿臣心忧君父,不敢独安一处。”

皇帝居高临下的看了他一眼,见他跪得端端正正,脊背挺直,微微叹了口气——到底是十二月了,皇帝自个儿是跪在地毯里头倒也不要紧,裕王这实心眼的却是跪在地上,就怕是着了凉。皇帝看了看边上候着的太监,便道:“李芳,还不赶紧把裕王扶起来,这天气怎好跪在地上?”

裕王却仍旧不敢立即起来,只是沉声道:“天降此难,儿臣不才,愿替父皇求祷于天。”

这话倒是叫人听着舒服,到底是自己的儿子,皇帝也不至于真叫他跪着,稍稍缓了声调:“行了行了,朕知你心诚。不过你年纪还轻,这跪下去,寒气入了体,日后可有的受。”顿了顿,又道,“起来吧,过来扶朕进殿,和朕一起听听咱们大明的重臣都有什么话说。”听这话音,皇帝好似是把怨气撒在了那些大臣身上。

裕王依言起来,膝头微软,踉跄了一下,赶忙上前扶住皇帝。李芳和黄锦这两位甚得宠信的太监则是落后一步,跟在这对大明最为尊贵的父子身后。

如此之时,六部九卿,科道、御史台,所有的大臣早早就侯在了殿外,就等着皇帝传唤。

裕王扶着皇帝进了正殿落座之后,方才一本正经的站在皇帝身后,黄锦示意底下的小太监放下帘子,在青铜雕九龙的香炉里头扔了块檀香,这才恭恭敬敬的上前奉茶,茶水的温度都是试过的,正好入口——他是皇帝边上伺候惯了的人,一举一动,皆是说不出的妥帖。

另一边的李芳得了皇帝示意,手上拂尘一摆,快步掀了帘子出殿门,宣殿外候着的朝臣入内见圣驾。

严阁老严嵩就站在群臣最前头,他年过七旬,吹了一宿的冷风早就冻得浑身僵冷,头昏眼花。不过,他还是照例和李芳点了点头,算是和这个皇帝跟前的颇得信重的太监表示善意,然后理了理自己的衣冠,缓了口气,领着朝臣一同入内。

殿中的暖风熏得人冻僵的骨头咯吱作响,檀香一丝一缕的绕在鼻尖,就像是少女柔腻芬芳的小手掐着鼻子,叫人忍不住想要打喷嚏。严嵩站在最前头,穿着正红色官袍,一丝不苟的行礼道:“微臣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他眼尖,见着后头站着的裕王,心里略有所动但却仍旧当做没见着。

裕王垂目望去只能见明黄御座下群臣山呼万岁的身影,叩拜之时此起彼落,犹如山海潮声,几乎令人耳鸣目眩。可他到底还是静了心,垂首屏息,安安静静的站在皇帝身后,一心一意的装木头人——皇帝素来对两个儿子疑心甚重,这时候肯让他留下已是极好。

皇帝见惯了这般景象,没个好面色,十分罕见的没理会前头的严阁老,直接开口问道:“钦天监何在?”

钦天监正高守谦从后头跪爬而出,俯首就拜:“臣在。”

“这么大的地震,你们钦天监是干什么吃的,竟是半点预警征兆都没见着!”皇帝垂目望着高守谦也没叫起,冷声叱问道。

高守谦头也不敢抬,只是道:“天地不能约束,阴阳不能陶铸。以天威之莫测,若述之与口,则福祸更甚。”

皇帝本还想说蓝道行提前预测到了这场地震,可是一想蓝道行亦是让自己今日方才得知此事,更对那句“天机不可泄露”信了几分。高守谦的那句“若述之与口,则福祸更甚矣”到底还是入了心,只是他怒气未消,仍旧道:“既如此,要你何用?”

高守谦不敢多言,伏地不起。

皇帝余怒未平,直接便转问严嵩:“你说,这地震是怎么回事?”

比起高守谦来,应付惯了皇帝的严嵩自然不慌不忙:“《天论》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象之事实乃定数,正应了那句‘出于数而不可逃’,实非君上之错。纵有错也是臣等不察之过……”

严阁老这话不疾不徐,前前后后皆是为皇帝开脱,多多少少抚慰了一下皇帝受惊受伤的心。皇帝面色稍缓,接口道:“阁老的话,虽是有些出入却也是老成持重之言!”他先是肯定了严嵩的话,然后又接着他递来的话念起《天论》后头那句话,“正所谓‘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现在当务之急是赈灾救人,免得生出更大的乱来!”

群臣闻声皆是叩首,一派心悦诚服的模样:“陛下圣明……”

“起来吧。”皇帝吐了口气,见着前头严嵩颤巍巍的模样,看了眼边上的明黄矮墩。

黄锦立刻就会意了,上前扶了把严嵩,柔声道:“阁老,陛下赐座。”

严嵩一副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脑涂地的模样:“多谢陛下恩典。”

众人见着裕王都还站着,严阁老能得赐座实在是陛下前面头一号,心里不免有些想法。不过,严阁老既是落了座,言归正传,很快便正经说起赈灾之事。

“行了,尔等六部九卿皆是我大明重臣,朕之股肱。这灾要怎么赈,也得拿出个章程来!”皇帝见着下头低头不语的臣子,忍不住又生出几分怒来,“别动不动就给朕装鹌鹑!”

这一回,严阁老闭着眼睛装大佛,次辅徐阶闻声上前应声道:“陛下,据臣所知,除京师之外,山西蒲解、泽、临汾、临晋、翼城、闻喜、襄陵、灵石、安邑等州县及河东运司,皆有地动,实乃前所未有之大灾。再者,而今乃是腊月,寒冬交加,灾民赈济刻不容缓。”

这年头,要是地方官员没有及时上报灾情可是要罚俸,严重的还要革职,虽说明朝俸禄乃是各朝最低,但苍蝇虽小也是肉,这事早报早有赈灾银。

皇帝顿了顿,知道徐阶这话是说到了正题。不过,如今底下人头济济,有些事情确实不好当着群臣的面儿议和说。他瞥了眼边上候着的李芳,点点头。

李芳连忙下去,请了缀在后头的那些朝臣出去:“几位大人先回吧,这大冷天的站着也不是事儿。”

原还有百来个大臣站了一殿,颇是拥挤。这一赶人,很快就只剩下内阁的几位阁老和六部重臣——这才是真正的大明重臣,真正能拿主意的人。

皇帝靠坐在上头,手里拿着一串沉香木珠,不动声色的捏着。他眼风如刀的看着下头的人,喜怒不辨,淡声道:“行了,徐阶你刚才林林总总说了几句。话还得落在实处,怎么赈灾还要说出个详细条目来才是。”

底下颇有几个大臣替徐阁老叹气的:恭维奉承的话都叫严阁老说完了,剩下的难题倒是丢给徐阁老了。这就是亲闺女和小媳妇的区别啊……

徐阶倒是宠辱不惊的模样,他在内阁这么多年,事事都以严阁老为先,被人讥嘲是“甘草国老”;皇帝跟前更是百般讨好,炼丹跳大神都来得。可真要是到了要紧时候,他却还是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初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行路百八十,不敢忘初衷。

第33章 皇孙

徐阶一边思忖,一边慢慢的开口说道:“臣以为,此事要从三个方面来处理。”他一路来得急,虽已经想过但仍旧需要理一理思路才能分明道来,“其一:派钦差大臣前往重灾区主持救灾一事,发赈灾银赈济灾区州县,酌情免各地税银和税粮;其二:令中央官员自省,各尽其责,地方官员动员缙绅参与救灾,稳定秩序;其三:当祭告上神,平息天怒,安置死者并祭之……”

这第三点明显是顺着皇帝的心思来说的。皇帝点点头,算是应了:“说的不错,赈济灾民刻不容缓;但是自省祷告也不能忘。”他一句话下了调子,算是肯定了徐阶所请,接着又问户部尚书方钝道,“户部还能拿出多少银子赈灾?”

方钝愁眉苦脸——他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啊,每回都要被人追着要银子。他低声道:“陛下,臣,臣实在是拿不出银子啊。”趁着皇帝还没发火,他连忙把毫无隐瞒的把问题说了,“天下财赋,每年入太仓银二百万两,嘉靖二十八年以前,每年支出最多不过二百万两,多有结余。但是如今南北皆有兵事,宣府、大同等边事益急,一切募军、赈恤等费都是从国库里出,所耗不可计数。依着今年四百二十九万两的报出,今年一整年都是亏的啊……”

皇帝看着他那张苦瓜脸恨不能踢上一脚:“你倒是有话说!你是户部尚书,不是抱着银子拿算盘算数字就行的!这么一堆的破账,你倒也说得出口!年年都亏,每次都没银子,朕都替你丢脸……”说着说着,皇帝气得不行,丢开手上的沉香木珠串子,“哗”的一声从明黄坐榻上站起来,左右走着,气咻咻的道,“你直说,户部现在还有多少银子?”

方钝受惯了皇帝的气,等皇帝喘气声小了些才恭敬应道:“四十万两。”他紧接着加了一句道,“有二十万两是工部定下的,居庸关的城墙也要修了,陛下的西苑也要修整。还有吏部和兵部也定了……”

皇帝断然挥手打断方钝的话:“你先停!咱们今年年关难过,大家都得勒紧腰带。居庸关的城墙是要修,不过也不一定要大修嘛,西苑也缓缓,把朕住的万寿宫修一修就行……”他话声一顿,便转头去看边上站着的严世蕃,道,“紧着些用,十万两够了吧?”

工部现今乃是严世蕃主事,这支出自然也是严世蕃报的。不过这种时候,严世蕃素明圣心,自然也不会和皇帝唱反调,镇定从容的点头道:“回陛下的话,臣刚才估摸了一下,若只是简修——八万两修城墙,一万两修宫殿,九万两足矣,十万两绰绰有余。”

按着李清漪的话来说,严世蕃这可是贪污小能手,现今天下贪官千万,他绝对是智商最高、最精明的一个。据说有位河道总督拿十万两去修河,用了五万两,送了严老大严世蕃两万两表忠心,余下自留。结果严老大收了银子,立马翻了脸:“赶紧把余下的银子叫出来。”

那位总督还想装糊涂。

严老大哪里是好蒙蔽的?他立刻用过往数据生动形象的给他上了一课,告诫底下小弟要老实些:“你别想要蒙我!这修河堤,一半的银子就能合格,七成那就优秀了。你这不过合格而已,十万两的银子,你肯定还自己留了三万。”由此可见严老大这份精明,简直可比管家的婆娘,容不得丈夫存一分的私房钱,分分毫毫都要一清二楚。

言归正传,以严世蕃这算术功力,他既然能贪,自然也能省。他说是九万两,肯定就不会超。

“这就对啦,你们年轻人就是要多体谅体谅国家艰难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担得起重任嘛。”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于是又转头去看李默:“吏部这里也再拖一拖,咱们先把年过去了再说……”

前头的严世蕃都干脆应了,吏部尚书李默这个打算和严家打对台的哪里会得罪活祖宗皇帝陛下,只得咬牙道:“陛下,去年的岁俸至今还没发呢。这都年关了,至少得要五万两,也算是发个过年钱。”

皇帝算是应了,然后又去看方钝:“现在你再算算,能拿多少银子出来?”

“依着陛下意思,各方省一省,大约能拿出二十万。”方钝依旧有些发愁,“可依灾民数量,怕是仍旧不够……”

皇帝瞥一眼:“二十万两先用着,余下的等明年矿收上来再补……”他冷着声音,一字一句的道,“都说开源节流,这节流的事情朕领头做了,开源的事情你们也得有个主意。怎么,都不出声了?”

一直坐在矮墩上的严嵩这才起身,他一身老骨头,看着都累人。颇有些艰难的行了礼,严嵩这才道:“回陛下的话,之前所议的开纳之事,臣会督促内阁,尽早写好折子,交由圣裁。”

皇帝目光转了一圈,来回巡视朝臣面色,终于点头道:“行了,就先议到这里吧……”他只略一顿,很快便道,“都下去吧。”

各个大臣皆是一礼,依顺序退了下去。

待得那些人都走了,皇帝才转身去看裕王:“怎么样,今天听了半天,有什么听出来?”

裕王垂首,低声应道:“儿臣听着,父皇这个家,当得太难了。儿臣心里替父皇您苦……”

“行了,站了半天,也坐吧,”皇帝觉得这话贴心,好似喝了一壶热茶一样,浑身妥帖。他点头赐座,然后接着长长叹息道,“人人都觉这至尊的位置好坐,谁都想坐。可真坐上去了,除了昏君暴君,哪个是轻松的?!朕潜心修道,也是为了祈求我大明江山风调雨顺,为我大明社稷啊……”

裕王小心落座,点头应是。

皇帝没再说下去,话锋一转,接着道:“你给朕举荐的那位蓝道长颇有些能耐,乃是天下少见的奇士,朕要赏赏你。你回去好好想想,再来报朕?”

裕王心知时机已到,没有半点迟疑。他从矮墩上站起身来,拂开袍角跪了下去,轻声道:“‘静敏仙师’在山上修行已有二载,还请父皇念她道心虔诚,复她王妃之位。”

这话倒是出乎皇帝预料——他一辈子都拿女人当做玩物,皇后都可轻废轻立,没一个是有好下场。倒是未曾想过,儿子会对一个已经被废的王妃有眷恋之心。

不过,君无戏言,这事在皇帝看来也不算是大事,他很快便点了头,开口应许:“既如此,便依你……”

话声还未落下,殿外有小太监飞快的跑进来,伏地便拜,扬声报道:“陛下,大喜啊!”

“国难当头,何喜之有?”黄锦见着皇帝沉下来的面色,连忙加紧又呵斥了一句,“慌慌张张,成何体统!”

那小太监慌慌张张的应道:“景王府妃妾已诞景王长子,陛下长孙。”

迎接那小太监的乃是皇帝欣喜至极的笑声,一扫漫天惨淡愁云:“哈哈,好!好一个大喜!祖宗保佑,朕有孙子啦!大明皇室有后了!”他面上的忧色尽去,抚掌大笑道,“赏……”

裕王此番在皇帝面前辛劳殷勤足有一年多,可此时,景王一个刚刚临世的儿子却将他积累的所有优势又重新推倒了。便是裕王都忍不住生出一点想法来:难道天意在景王?

好在,他如今称得上是心志坚忍,哪怕是心尖上正压着一柄刀刃,他也勉强克制住了那点想法,满面含笑对着皇帝贺喜道:“恭喜父皇!”

皇帝这才想起裕王府上连个妃妾都没有,子嗣自然也没影子。他咳嗽了两声,稍稍收敛神色,颇有些不太自在的摸了摸自己的长须:“唔,你做哥哥的总也不好落在人后。等你那王妃回来,早点给朕添个孙子才是正事。”

裕王垂了头,看不清神色,口上却还是认真应下。

第34章 回府

景王府的喜事,很快便也传到了严家。

严世蕃不由抚掌大笑:“今日眼见裕王站在上头,怕是得了圣心。我正要想法子压一压他呢,哪里知道景王府就来了这么一个大喜讯。真真是‘好圣孙’!”

当年解缙以一句“好圣孙”说服成祖立储,如今严世蕃虽是随口念到,自是别有暗意。

严嵩冷冷看了眼儿子,等把儿子看得老实了,这才和气的多问了一句:“怎么是这个时候?我记得产期因是在明年。”

那来报讯的乃是王府长使,早已受过交代,闻言便恭敬应道:“地动的时候,祝娘娘受了惊,一时有些不好,流血不止。王妃不敢拖延,一狠心便让太医催生,果真是救下了小殿下一命。只可惜祝娘娘命薄,竟是产后血崩去了。”

那祝氏本就是宫人出身,虽是卢靖妃所赐但却连个侧妃的名分都不曾有,生死这般小事自然也不曾入得那些大人物得眼里。便是长使,口上道一句“命薄”,心里反倒另有些想法:死了也好,若是不死,依着府中那位王妃的手段,真真是比死还可怜。不过,虽说是产后血崩,但一应事宜皆是景王妃主持,这里头怕也多少有些说法。

严嵩和严世蕃听了几句,把事情问的清楚了便开了库藏挑了些贺礼让长使带去景王府贺喜,也算是联络一下感情。

等送走了长使,严嵩看了眼正在清点府中库藏的严世蕃,咳嗽了一声,交代他:“这回赈灾的事,你别动歪脑筋。平时贪点儿没事,这回事大,真要闹开了就是麻烦。谁也救不了你!”

严世蕃吊儿郎当的坐在边上,双腿翘起,点了点头:“知道了知道了,这回赈灾是谁去谁倒霉,我又不傻,哪里会抢这个烫手山芋?”他抬抬手,拦住了严嵩接下来的唠叨话,反倒说起另一件要紧事来,“明年就是外察,就李默一副疯狗模样,咱们可得有个成算。”

大明考核分为外察和京察。京察是考察京官的,外察顾名思义则是考察地方官员的。京察六年一次,外察三年一次,多是由吏部主持。往年吏部还在手上的时候,这可是捞钱的大好机会。可如今吏部在李默这个疯子手上,可不得要小心些。

严嵩心里微微一顿,很快便摇了摇头:“时候未到,圣心现今还在他那儿,动不得。”

十一月里,严家也曾试探过一次,让兵科给事中梁梦龙弹劾李默“废法行私,负国失职,乞加戒饬,以清仕路”,结果皇帝没应,反倒特意安慰李默“安心供职,以副简任”——这被人弹劾还能得皇帝安慰,以往可是严阁老专有的特殊待遇。李默得了圣意,腰杆挺直,行事自然越发强硬。

严世蕃暗自翻了个白眼,觉得自家老爹真是老糊涂了——这被动挨打的事情也能做?他咳嗽了一声,端起杯茶润口,接着道:“那也不一定,铁打的也禁不住人锤啊。这李默三天两头被弹劾,皇上那里怕也恼了。梁梦龙的折子虽然没批,但是梁梦龙不也全身而退了吗?圣心若真是果真不移,哪里还会放过梁梦龙?”

若说揣测帝心,就算是裕王和景王这两个亲儿子加起来都比不上严世蕃一个。

严嵩听得入了心,默默点了点头,随后又加了一句:“先看看再说,外察固然重要,京察才是重中之中。”

这倒是实话,这李默挡在吏部还真是碍眼的很,明年的外察就算躲过了,可后年又是京察,可不得另外小心?严世蕃心里几番嘀咕,眼珠子一转儿,已经有了主意——这回,非得把李默拉下去才行!

严家两位心里念叨着李默,李默此时也正在和陆炳说起严家。

李默甚是清贫,家中不过一二老仆,待得给陆炳这位“贵客”上了酒便都识相得退了下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