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扫街狗也有春天 > 第24章 过年(4)

第24章 过年(4)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扫街狗也有春天!

除夕一大早,老苏媳妇准备好了洗漱用品,召唤老苏起床直奔父母家,今晚大家都会在父母家住。

老苏母亲早早地准备好了早饭。老苏家的习惯,除夕当天早餐会很简单,一方面马上就要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一切从简。另一方面,老苏家的传统,老妈要求,早餐要吃的干干净净的,不把残羹剩饭带到新的一年。其实没什么大的讲究,单纯是为了讨个好意头。对于这一点,哥三个都会全力配合,过年么,可不就是让老人开心?

吃过了早饭,老苏一家就像设定好程序般开始运转。经过多年的磨合,每个人都自动的进入角色。老苏媳妇和大嫂开始择洗蔬菜,切配葱姜蒜胡萝卜青椒等配菜、发泡银耳木耳蘑菇。老苏大哥今年因为儿媳妇第一次来家里过年,准备大显身手,把铁锅炖部分主动揽过去了。老苏两口子负责处理炒菜和等会弟弟过来时会带过来的海鲜。作为家里第三代唯一的男丁,侄子带着好奇的媳妇负责贴对联。这个工作大侄子已经做了快20年了,从打下手到独立,有了媳妇这个小跟班儿,侄子今年也混上了领导岗位。至于还在上大学的小侄女,20年如一日的吃零食陪爷爷奶奶聊天。大家都自觉地把手机收了起来,过年了,图个团圆,换个地方玩儿手机这种操作在这个家庭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人们总在讲家教家教,其实,所有家里的规矩、价值观、行为方式都是一代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树立起来的。在这个家里,没什么自由不自由的说法,过年的仪式感、认同感,在父母家庭面前,比什么自由时尚更有地位。老苏父母是这样教老苏哥三个的,哥三个也是这么传递给各自的媳妇子女的。也许这就是中国社会能一直保持有特色的文化传统的根源吧。不管多少人不认同这种方式,只要还有人在坚持,那火种就不会熄灭,这个民族就会传承有序。

隔着厨房宽大的玻璃窗,老苏看见大侄子一遍一遍地出来进去,把在屋里刷好浆糊的对联拿出去贴到门上。父母这个院子原本是老爷子生病前自建的厂房。按照传统四合院的方式建造,有20几间屋子。大门、正房、东西厢房、车库、锅炉房依次贴下来,每年早早开始动手,完事了都要贴到正午。

看着小两口说说笑笑的忙碌着,老苏鼻子一酸,是的,想起了在申城不能回来过年的女儿。老苏前妻年轻时身体不好,千辛万苦地有了这个女儿,老苏在女儿出生后从难产抢救时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从匆匆一眼看到孩子青紫的小身体那一刻起,就和这个小生命有了莫名的联系。女儿几乎是牵着老苏左手一根食指长大的。在陌生的申城,在女儿幼儿园放学的路上,女儿总是习惯牵着老苏的食指。似乎这一根指头是她全部勇敢快乐地面对这个世界的来源。算了,不能想了,大过年的,让老母亲看见又该伤感了。

老苏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从回忆中转向了厨房。老苏有意识地提高了和大伙说话时的嗓门,把自己和大家的情绪都调高了一个阈值,情绪也逐渐好转了起来。蔬菜类的切配改刀都交给了嫂子和媳妇,两个人一边忙碌一边聊着家常。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除了年节大家相聚的机会本就不多。再加上大嫂和老苏媳妇年龄相差了十几岁,这个时机的交流还是很关键的,十来年的磨合让老苏媳妇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家庭。老苏媳妇因为勤快热情的性子,也早早的被这个家庭接受,

用老母亲的话来说,亲家一家把孩子教育的很好。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弟弟和弟媳到了,大包小裹的提了很多东西。老苏父亲拄着拐杖迎了出去,脚跟脚的跟着老儿子提了很多海鲜进来,老爷子像个小孩子一样开心的合不拢嘴。老苏父亲其实很爱吃海鲜的,奈何平时老伴儿不喜欢海鲜的腥气,平时也就是中秋节能偶尔吃上一两次解解馋。今天老儿子给带了10来种过来,虽然嘴上说乱花钱,那孩子气般的信息还是藏不住的。78了,越来越像个孩子,早就不是当年忙了一大桌子菜,累得吃不下,傻笑着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那个一家之主了。现在,开心来得更简单。

中午的时候,老苏开始起火炒菜,老苏媳妇帮手处理海鲜。在申城生活多年,创业时又多次在粤省指导开店,两口子对海鲜的家常烹饪也算得上精通了。

等到一家子围着桌子坐定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别的地方老苏了解的不多,老苏家的规矩就是除夕夜下午一般都是这个时间放鞭炮开席,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边吃边聊,一餐饭能吃到晚上五点。媳妇们收拾好残局,稍事休息就要开始准备午夜的饺子了。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大家都习惯了用刀剁肉馅,手工和面。等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也就到了晚上8点,央台春节晚会直播开始的时间。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包饺子边看直播。虽然春晚直播对大家吸引力越来越不足,早就没法和本山大叔年年出镜的时候相比了,但包饺子看春晚的习惯还是保留下来了。对节目品头论足之余,更多的是享受这个时间这个感觉。

老苏他们忙的时候,孩子们从厨房端出了用冷水化好的冻梨和冻柿子。这些也是东北的特色,把花盖梨和大柿子速冻起来,快过年的时候满大街都是露天卖硬邦邦的冻梨冻柿子的。这个南方人可能很难理解,春节前后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吃这么凉的东西。其实,无论是生着火炕的东北农村,还是屋里热得要穿内衣的城里,室内外温差一般都在40度以上,在温暖的屋子里吃上一口冻梨冻柿子,祛火倒是其次,那种冰爽才是大家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看着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着,嘴里还不住的说好吃,老苏忽然理解了小时候父母看自己哥几个吃东西时的眼神,东北话总说,过年就是过孩子。可不就是看着孩子开心才是过年最大的诉求吗?现在物质生活好了,营造一个氛围,让见多识广地孩子们也能轻易获得幸福的感觉,虽然不容易,可也更有成就感。只不过,老苏们有了一个更多的任务,让老人也觉得幸福。

累了四五天,小心翼翼地让老人和孩子都觉得开心。累吗?很累,比工作还累,但,这就是传承。

一切都是值得的。吃完午夜的饺子躺在床上的老苏这么想着,慢慢进入了梦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