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刘二的江湖 > 第二章 昆仑山磨砺

第二章 昆仑山磨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刘二的江湖!

当天晚上刘二就在爷爷家的茅草屋睡了一觉,天还蒙蒙亮就跟着爷爷踏着山路去找山上的土匪了。

一路上爷爷和刘二聊起山寨的情况,老大叫史亮,曾经也在大梁当过武将,后来机缘巧合落草为寇,此人大大咧咧,虽然是当家的,其实真正拿主意的是公孙策,表面上是军师,但是大小事务基本都是他说了算,此人神通广大,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连爷爷都找他算过卦。

刘二没想到爷爷介绍大当家的也就几句话完事,介绍公孙策起来却是滔滔不绝,爷爷说道当年爷爷带着孙女来到这个地界,也是公孙策帮忙算了一卦,选了山腰处的一地建房,当年说在此处可保20年平安,屈指数来已经过了10年有余,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看到刘二半信半疑的神情,爷爷说反正说简单点,你能不能留山寨,其实也要看公孙策,你小子懂了吧!

两人说着来到了寨子大门,几个小罗罗看到是爷爷,就开门让进去,一边通报了寨主,寨子不算大,但是很干净,甚至有点像官军的营房格局,刘二此时忍不住问爷爷寨子多少人来着。

爷爷瞪了一眼说早不问晚不问的,这时候问人家当你是密探!进了聚义厅自己去问。

一路上都能看到练武的人,好不热闹,刘二想如果能留下来,跟着一起学学武艺也蛮好的。

进了聚义厅,坐中间那个五大三粗的一看应该就是史亮,此人浓眉大眼,听了爷爷说明来意,打量了刘二几眼也不说话,此时走出一位穿道袍的瘦瘦的男人,拿了一把羽扇,刘二感觉像山寨版的诸葛亮,此人说话慢慢悠悠,却不失一点仙气。

刘二心里已经有数,这位应该就是公孙策了,公孙策看了看刘二,说感觉这孩子如果我们不收还真没地方去!

史亮好生疑惑,先生如何看出?

这孩子,额头非常不平整,甚至眼睛旁还有一道粗粗的疤痕,一看就知道18岁之前混的有多惨!

此时旁边有个武将打扮的壮汉接话道,我们土匪也讲究风水,找个命苦的干啥,到时影响我们生意,命苦的不能收的!!!

公孙策不紧不慢的说:非也非也

这孩子与众不同,你看他的耳朵,非常滋润光滑,完全和额头不一样,说明出生在富贵人家,在看眼睛虽然不大但是有神,说明以后会转运,至于其他的么,以后再慢慢和你们说。

那个壮汉叫马壮,是史亮收下最最得力的大将,他对公孙策依旧半信半疑,说先生又在故弄玄虚!

公孙策见马壮如此不信自己有点不高兴了,说大家伙把手伸出来看看叫左手的掌纹和右手的是不是差不多?

聚义厅上下几十号人都不约而同看了下双手,都说差不多。

公孙策说,那我现在说这孩子的左右手掌纹完全不同,就像两个人,你们是信还是不信?

说到这全场哗然,对呀,公孙策没见过这孩子,如果这是真的,那公孙策的判断就完全正确!

马壮一个箭步冲上去扒开刘二的双手,好像是怕晚一步会被公孙策做手脚一样。

这一看,叹息到,先生真乃神人也!

公孙策微微一笑。

史亮说了句,既然如此这孩子就交给先生来带吧。

公孙策问刘二,你有武术底子吗?

刘二照实回答,没有,但是从小打架,所以虽然瘦力气大。

公孙策道,那平时跟着大家学武练武,毕竟这是我们的营生,晚上空了来我这做些杂事。

一般的子弟要是来到这昆仑山肯定是叫苦不迭,但是刘二却感觉是老鼠掉到了米缸里,每天天不亮跟着大伙起床,有那么点闻鸡起舞的味道,当然除了练武还要帮着干些粗活,毕竟土匪寨子可不会专门请下人收拾,到了开饭点可以敞开吃,还经常能吃到肉,感觉生活的质量反而提高了,当然除了吃饭,烧饭时也要帮把手,好在刘二啥都肯干,感觉自己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

刘二的寨子离爷爷叮咚家也不远,所以隔三差五的会去看看他们,毕竟叮咚年纪和刘二相仿,而爷爷则是武将出身,刘二天生对武将有亲近感,在他的心里有一个谜,爷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父母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京城,因为那次惨败,所有大人对此都讳莫如深,所以刘二只能心里偷偷念叨,最多也就能问问外婆,外婆每次都会轻声回答,她们呀都是好人,都是大人物,你以后也会成为大人物。

那会刘二知道好人代表什么,大人物么就一知半解了,现在落草昆仑山,随着阅历的丰富,心想难道哪天做到山寨的老大了,就算大人物了?

这个羽扇纶巾的公孙策也算是和刘二有缘,每天晚上都会让刘二来他的房间,教他看些书,还教会了刘二围棋和象棋,也许外人看来这刘二如此愚笨和公孙策这样的谋士不是一路人,但是在公孙策眼里刘二这样的性格反而是孺子可教。

时光荏苒,三年的时光匆匆过去,此时的刘二已经跟着山寨里的前辈们完成了多次任务,从心底里刘二也开始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一方面有公孙策这样的前辈能人,一方面每次任务都是打劫商家大户,从不对贫民动手,让刘二觉得自己是盗亦有道。

这样的日子刘二觉得是很满足了,如果一辈子就在昆仑山讨生活,比在京城的日子也好上了很多。

但是即使是世外桃源,也有腻烦的一天,终于有一天,刘二和公孙策告假,说是三年多了,想看下外婆和奶奶是否安康,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想看看维维。

相比来昆仑山时候的人在囧途,回去时则是骑着马带足了干粮,虽然谈不上衣锦还乡,但是至少也有了一点底气,正当刘二策马扬鞭,突然有个熟悉的声音叫住了他。

你这个没良心的,去好地方都不想到我!

刘二一惊,回头一看,原来是叮咚,这才放下心来。

我,我就是去看看老人,很快就回来的,叫你干啥呀

叮咚也不多说,身轻如燕跳上了马,然后才缓缓说道,反正一起咯,笑着搂着刘二的腰,顺带着踢了一脚马肚子。

说起叮咚,刘二这三年和她相处的时间挺多,要说这个年纪的青年互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但是刘二内心最深处的位子依旧是留给了维维,所以刘二就把叮咚当亲人处,叮咚性格大大咧咧也就当刘二是兄弟。

昆仑离京城骑马也就一天时间,但是三年的时间变化真的蛮大,进了城门,发现一路上商铺都关了很多,给人以萧条的感觉,也只有叮咚因为是第一次来,所以感觉哪哪都好,这次刘二回来并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所以一进城就戴着斗笠,在京城平时人们议论最多的都是生活上的话题,但是这次却完全不同,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大梁和大夏国的战争,看来最近两国又大打出手了。

刘二熟门熟路带着叮咚往外婆家走,满以为戴了斗笠就没人认得出来,猛然有人在身后拍了下刘二,刘二回头一看,此人五大三粗,一双大大的眼睛正盯着自己,这不是马秋晨么,你怎么会在这?

你别看马秋晨看上去五大三粗,脑子和身材完全成反比,非常机灵,这样的聪明人原本应该和刘二也不会有交集,只是当初一次马秋晨家着火,是刘二拼了命和马秋晨一起把他老娘给救了出来,所以算是对他有恩。

但是两人因为性格完全不同,所以其实交流也不多,所以也很难称得上是朋友。

这次马秋晨认出刘二,二话不说就把他和他的跟班拉到了自己家,刘二因为在京城没朋友,也正想着能找谁打听下具体消息,马秋晨的出现属于正想睡觉,有人来送枕头了。

进了小屋,马秋晨蹑手蹑脚关好门窗,感觉这两个就是通缉犯一样,一面笑着说,你们不要命了吗?最近两国交战,到处都在抓敌国的间谍,对了,你们不会真的是来打探消息的间谍?

刘二认真的回复,你觉得哪个国家会找我这种人当间谍?

马秋晨想想也是,便滔滔不绝聊起了这些年的情况,说当年你一声不吭就走了,大家猜测挺多的,反正大致的意思就是你混不下去了,想出去学点本事,但是你外婆啥都不肯说,所以这么些年,很多人都以为你早就死了。

刘二对这些到无所谓赶紧就问了外婆的情况,马秋晨就是个话痨自然要一点点的说,何况旁边还有个漂亮妹子,马秋晨怎么都要显摆下自己口若悬河。

之前马秋晨跟着妈妈相依为命,但是两年前朝廷征地,而当地的老百姓用又不肯搬走,结果,半夜也不知道谁放的火,于是整个街区可谓是火烧连营,马秋晨的妈妈以及,以及刘二的外婆都葬身火海。。。

说到这一向嬉皮笑脸的马秋晨也流下了眼泪,而刘二没哭,据说此人从小就不会哭,大概是泪腺有问题,但是也一时说不出话来,没想到3年多前的分离竟然成了和外婆的永别。

刘二又问起了奶奶的情况,马秋晨还真是个包打听,说也去世了,但是走的安详,相比较爷爷的自刎,父母的生死难料,奶奶的结局老天算对她不薄的。

马秋晨知道接着刘二要问谁,就故意对着叮咚大声说,你的梦中情人也嫁人了,嫁的很好,就是那个周公爷的长子,我们的街坊就是那个周公爷看中的,那个火说不定也是那帮畜生放的!

刘二实在没想到外婆的死讯居然还能和维维联系在一起,刘二先是心如刀割,现在又是一团乱麻,实在没想到过去的三年,京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马秋晨这个包打听可不管刘二脑子里的信息量能接受多少,他继续管他说,说大梁自从上次惨败后去年又开始和大夏决战,但是战事非常不利,现在丢了很多城池不算,感觉以后连京城都难保,说到这马秋晨还绘声绘色的感叹一声,当年有你爷爷如果不死,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

此时的刘二依旧沉静在刚才外婆还有关于维维的信息里,对于战况实在毫无兴致,叮咚则是认真听着马秋晨的每一个字,虽然听不懂,但是也感觉到里面信息量超级大。

马秋晨看到刘二没啥反应,接着说,一旦亡国,我们可都要做亡国奴了,刘二不以为然的说了句,土匪本来就没有国家。

什么,你当了土匪了,马秋晨震惊了。

刘二异常镇定,怎么了,你还要去告官府?

马秋晨接着的回答倒真的震惊了刘二。

兄弟,你带我一起走吧!

你好好的干嘛学我?

我娘也没了,再京城本来也就没啥奔头,这次两国交兵,再打下去估计随时都要充军了,还不如跟着你混。

还没等刘二回答,叮咚抢着接口道,好呀,来吧,人多热闹。

刘二愣了半天就问了一句,你会骑马吗?

不会呀,怎么了?

刘二说这样吧,我们连夜走,叮咚骑马先走,我带着你步行去昆仑山。

马秋晨的选择是对的,大梁的战况越来越差,都城的四周都开始陆续出现了大夏国的先头部队,感觉都城被攻陷也就是时间问题。

原本凭着刘二的脚力,即使是徒步走,到昆仑山也用不了几天,可惜带着这个马秋晨,就走不快了,马秋晨又没法走夜路,,所以耽搁了好几天才到了昆仑。

凭借着刘二的推荐,史亮还是收下了马秋晨,这两个拍档也蛮有意思,一个话少的可怜,另一个只要醒着基本不会停。

昆仑虽然里大都有很长的距离,但即使这样,依旧可以明显感受到异样,比如山脚下的村落稀稀拉拉,但是随着战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流民来到这,随着流民的到来,这边渐渐热闹了起来,甚至还有了集市,一向喜欢热闹的秋晨就屁颠屁颠的带着叮咚到处乱逛。

如果国泰民安,说不定刘二会在昆仑度过余生,毕竟他从小寄人篱下,习惯了一个人去默默承受一切,来到了这里不但大家都是平等相处,更多了些朋友,这些日子几乎成了他人生中过的最舒畅的日子。

话说一日晌午,山寨来了一队人马,虽然没穿铠甲,但是走路姿势可以看出应该是行伍出身,就看到为首的和史亮公孙策在房间里密谈,可能是山寨已经是许久没有外人进入,以至于连刘二都感觉有些异样,当晚公孙策把刘二叫到房里,用一种奇怪的眼神打量着刘二,经过这几年的相处,其实两人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今晚的目光却是非比寻常。

公孙策慢慢地说道,你就不想知道今天来的是什么人吗?

刘二直言不讳的回答道:看情形这帮人是打仗的,感觉不久这仗要打到我们这了吧。

公孙策说:的确,现在我们的史老大举棋不定,按理说我们也算是大梁国的子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很多都是行伍出身,即使当时受到了冤屈,国家大义还在。但是现在大梁被大夏国打的是四分五裂,几乎是一触即溃,如果我们山寨贸然为大梁国出头,那很可能损失惨重,甚至这几十年积攒的这点家业很可能一把就赌没了。

实不相瞒,今天来的那些人是大夏国的先头部队,来的用意么不用我多说了吧。

刘二疑惑地问道,难不成我们史老大想投靠大夏国?

公孙策知道刘二这孩子是直肠子,所以也不多隐瞒,就合盘托出他的计划。对刘二说,接下去我说的每一个字你都要记住了,一个字都不能忘记。听清楚了给我。

你本非池中物,只是需要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大夏国广招人才,而且国力强势,你先去那里试一试,之于再往后,就看你自己选择道路了,切记,不管以后去哪里,不管你武艺有多高,都需要用脑子,克制住你的脾气,不管对谁都要心胸宽广,切记,切记。

刘二听到这才发现,原来是山寨决定让自己离开了,看着眼前的公孙策,想想当年第一次进山寨讨生活的场景,如果正常人早就潸然泪下了,可惜刘二也哭不出,就上前把公孙策抱了起来,毕竟对刘二来说前面的这位刚说的话几乎是他外婆之后,最最亲的人才会对他说的了。

当时大夏国的使者来到山寨,提出诏安这批土匪成为他们的先遣军,史亮一下子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是好,公孙策提出了方案,就是让愿意投军的兄弟先去参军,这样这帮使者也总算没白跑一次,以后也不至于因为嫉恨而报复山寨,至于山寨么自然是静观其变。

那公孙策又为啥看中了刘二去那边呢?还是要从他们第一次见面的面相说起,公孙策一眼就看出此人日后不简单,而通过这几年的朝夕相处,更是感觉到他的坚毅是世人少有的,作为名将之后,武艺的进步自然不用说,毕竟这是流淌在他的骨血,所以事出紧急,这么一来一举三得,一是给了大夏国面子,不会让自己有灭顶之灾。二是让山寨的主力都能先观望局势,以不变应万变。三是趁此良机让刘二出去历练下,反正就当是风险投资了,如果失败了没啥损失,如果刘二真的有所成就,那山寨以后就有了靠山,这样的计策也就公孙策这样的妖人才能想出。

明面上山寨是答应出兵的,所以说刘二一个人前去肯定就不合适了,于是乎公孙策让刘二点二十个随从跟随,这样说起来也是一支队伍,大夏国那边好交代。

既然可以带些兄弟一起,刘二自然是不会让马秋晨落单。可是他有所不知的是此时的马秋晨和叮咚打的火热,已经把昆仑山当成了富贵温柔乡了,怎么舍得离开!

什么,你不想跟我走?你可是我带上山的!

马秋晨不好意思的回答,人有七情六欲,我感觉我是碰到真爱了,所以么

正当两人有点谈不下去的时候,谁也没注意叮咚已然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指着马秋晨的鼻子就骂,没想到你是这个没出息的家伙,早知道这样我才不会看上你。

这几句一说,在场的三个人都要都点蒙,还是马秋晨反应快,立马调转枪头说,谁说我没出息了,还不是为了你,这样子,这次我就跟着刘二出去闯一番,等有了功名再回来娶你。

叮咚噗呲一声笑了,露出来期许的表情来。

事不宜迟,两天的功夫刘二马秋晨带着二十来号人就出发了,还好有大夏的使者带路,不然以刘二和马秋晨的脑子估计伛找不到大夏的人。

一路上,两人都若有所思,马秋晨不用多说自然是心心念念想着叮咚,其他的国家大义和他实在是没半毛钱关系。

刘二则不同,这些年跟着公孙策看了不少书,虽然平时沉默不语的多,但是这些公孙策推荐的书不是白看的,眼看着自己作为名将之后却要投靠敌国,内心五味杂陈,而那个亦师亦友的公孙策,虽然这些年对自己关心有加,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常人一般很难知晓,自然也包括后知后觉的刘二,难道公孙策是想自己去当卧底,来个曲线救国?

其实山寨对大夏国的委曲求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夏军队的营寨都已经在离昆仑十里路的地方驻扎了,要是这边有啥风吹草动,估计没一会的功夫就被大夏铁骑夷为平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