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末年:朕崇祯皇帝朱由检 > 第30章 刘懋取消驿站

第30章 刘懋取消驿站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末年:朕崇祯皇帝朱由检!

蝴蝶效应是什么。

是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它随便扇动几下翅膀。

半个月后,德克萨斯州可能会出现龙卷风。

同样导致大明灭亡的小人物。

也离不开这个刘懋和毛羽健。

这两个人本是好心,却干了坏事。

最主要目地是看的不够远。

尤其是毛羽健,典型的怕老婆。

蜀人叫耙耳朵。

他在天启年间做监察御史被阉党赶下台。

崇祯年间又复出。

这家伙想着终于摆脱母老虎了。

在京师又找了小情人。

结果他妻子温氏立刻就找了上来。

毛羽健就感觉非常奇怪,怎么这么快就追上来。

一看发现是明代的驿站太发达了。

于是联合刘懋上书,取消驿站。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居然还同意了。

这等于有人告诉你,天天开车太耗油。

建议走路。

你同意了?

为什么,因为明朝这么大。

根本就离不开驿站。

每年是可以省下几十万两银子。

可失去的是重要情报以及政务拖延。

明代驿站是整个中华历史上最全最快的。

共有马驿、水驿、水马驿、军站。

但也是最耗钱的。

尤其是到了万历年间,每年耗钱两百多万。

但不是朝廷出钱。

而是地方赋税,也就是老百姓出。

张居正改革后。

统一发斟合通行证。

像奔丧、复职回任、升迁、改调、到任等。

统统自己掏钱。

因为大明有很多驿站。

这里的驿站不像电视中,两间破瓦房。

真正的驿站有几十万平方米。

甚至还有城墙。

驿丞一人“带编的”,吏员数人、侍者、轿夫、房夫,马夫、兽医,厨师,库夫,囚夫。

驿站的马也有很多。

光陕西华州驿站一匹马每年需要422石粮食。

而当时的一顷耕地,只能出产7石粮食。

所以,每养一匹驿马就需要十多户农民全年的血汗所得。

朱由检已经看透了他要说话。

“讲”

刘懋深吸一口气:“驿站之害,如不取消,乃亡国之兆啊。”

语不惊人死不休。

殿中官员开始交头接耳,嗡嗡声…

取消驿站,这不疯了吗。

朱由检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何为?”

紧接着刘懋就讲述的驿站的种种危害。

以及驿丞吃拿卡要。

官员出门都是吃驿站。

而这些钱都是百姓出,长久以往天下大乱。

看着刘懋唾沫星子横飞的样子。

“够了,驿站没了,你让军情如何上奏?”

刘懋不服:“张相改革驿站至今,官员只有出门就走驿站。”

“每年消耗的银两高达几百万。”

“难道朝廷真当坐视不管?”

朱由检心中冷哼声。

傻狍子,被人卖了还不明白怎么回事。

你的好友毛羽健自己走驿站他都没有告诉你。

“既然你有心,改革驿站。”

“那朕就给你个机会。”

“传旨,刑部给事中刘懋加封钦差,总理天下驿站。”

“负责督察驿丞贪污受贿。”

刘懋当即吓得一跪:“陛下,臣是给事中,只负责弹劾建议之权啊。”

朱由检点点头:“对啊,朕也没让你修建水利,上阵杀敌啊。”

“你敢抗旨?”

“臣不敢。”

刘懋急的心里乱转,总理天下驿站。

这位置是不小。

但自己要动的是天下官员的后花园。

动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这等于把全天下官员都得罪了。

他娘的,毛羽健这个坑货。

不是说,皇帝肯定会同意吗。

不行,我死也要拉上你垫背。

“回陛下,臣还想再推荐一个人同去。”

朱由检心知肚明:“卿家要推荐谁?”

“监察御史毛羽健。”

“准了。”

早朝结束。

还没有出殿门,便听到官员那咬牙切齿的谩骂。

刘懋猥琐的快速跑了。

唯恐慢一点,被这群人群殴。

而朱由检回到御书房。

王承恩迈着猫步:“陛下,徐光启求见。”

是徐子先啊。

上海县人,现在的徐家汇贵就贵在。

徐光启就永眠于此。

他是科学家,数学家,天主教,还会垦田、水利、救荒、盐法。

这个人的名声在史书上很大。

可以说上海因为有他而骄傲。

他编撰的书籍如果没有被毁,可以让中华人民便利的几十年。

四库全书真是害人害己啊。

“快请徐老进来。”

“遵旨。”

“臣工部尚书徐光启参见皇上,吾皇…”

朱由检一把扶起这位满头鹤发的老爷爷。

真如画中的白发神仙一样。

怎能不受人尊敬?

“先生不必拘礼,此次前来可是为了《崇祯历书》?”

徐光启颔首:“并非如此。”

“臣此次打扰陛下,是为了推荐一个人和物品。”

国丈推荐人得到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而徐光启就不一样了。

朱由检作出一副谦卑的模样:“朕不打扰先生,就是给了您充分信任。”

“推荐者何人?”

徐光启缓缓道来:“陈振龙之子陈经纶。”

“以及来自海外的甘薯。”

话音已落,徐光启看崇祯没有半点反应。

还以为他不感兴趣。

甘薯如果能在全国普及,那将拯救万万百姓。

但是前提还需要皇帝点头。

目前甘薯只在福建一带普及。

北方的农民没有见过这些东西,谁会把粮田种这个外来物种。

“朕见过这个东西。”

徐光启听到,心里一惊,没想到皇上竟能见过甘薯。

朱由检何止是见过。

他还吃过,也知道这个东西普及对大明的重要性。

历史上也是陈振龙的子孙把甘薯藤蔓带到全国各地。

救活了中华大地。

而徐光启也带到了上海县。

给那个贫困的小渔村带来了生机。

如果没有红薯,恐怕就没有清朝爆炸人口。

这玩意养活了太多人。

看来是时候普及全天下了。

……

“加封陈经纶,工部右侍郎,负责推广全国番薯培植。

追封陈振龙太子少师,其妻授一品诰命夫人,朕御笔《救民于斯》牌匾。”

徐光启咂了咂嘴:“陛下如此厚待有志之人,何愁大明不兴啊。”

朱由检问道:“当初福建巡抚金学曾还在吗?”

“他当初也是为了番薯尽心尽力。”

“朕不能让大明英雄堂流血又流泪。”

“若是还在,就封文定,加封太子太师,其妻授正一品诰命夫人。”

徐光启眉头一紧:“文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