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清朝第一贪和珅是怎样上位的 > 第270章 乾隆皇帝准备立储

第270章 乾隆皇帝准备立储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清朝第一贪和珅是怎样上位的!

乾隆皇帝已经在位六十年了,他已做好了周甲归政,禅位于子的准备工作,不过这些事情都在秘密的进行着,只有乾隆皇帝、皇太后及几个亲近的亲王知道此事,其他人都无从知晓。

早在乾隆皇帝三十七年十一月,他就向皇子们下来一道谕旨:皇十五子年已长成,经赏于端罩,致祭奉先殿亦着开列。皇子原于外间王公有间,一切服甲细如亲王。

现在皇子中四阿哥、六阿哥俱晋封郡王,其俸银及护卫官员自应视其爵秩,而一应服甲仍照皇子之例,俟朕八旬归政时,再按爵秩,方为元协。

此时,这道谕旨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已经默默地为十五阿哥立皇太子作准备工作了。

第二年冬天,乾隆皇帝心中就作了秘密安排,他把十五阿哥永琰内定为皇太子,此时归政一事,就尘埃落定。

于此同时,为了他归政后有所去处,他便命和珅在皇宫的东北部大兴土木,修建宁寿全宫。这组建筑包括有宁寿门、九龙壁、皇极殿、宁寿宫、养情殿、乐寿堂、颐和轩和乾隆花园等,以备乾隆皇帝在入政太上皇时居住,他亲笔为宁寿全宫题写下一副对联:

乐在人和,肯寄高闲规宋殿;

寿同民庆,为申尊养托潘园。

乾隆皇帝做这些工作,都在为自己归政后,能够安享晚年做准备。

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七十四岁的乾隆皇帝召见皇子、大学士、军机大臣,说出了自己心中埋藏多年的秘密。

他说:“朕即位之初,曾焚香默祷上天,若荣眷佑不敢上同皇祖康熙帝纪元六十一载之数,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当时默祷此话时,朕刚二十五岁,并未顾及六十年朕已八十五岁了。”

“至朕五十岁生日时,与母后谈及此事,母后说皇帝如能行政爱民,天下臣民也不肯听皇帝归政。朕又默祷,若上天嘉枯母后寿过百岁,朕即八十五岁也不归政。”

“今母后已归天,回忆这些话,实甚悲咽,不过,朕离归政尚有十一年,将来归政颐养,亲为授受,岂不是古今稀有之盛事?”

当时,谁也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毕竟离乾隆皇帝归政还有十一年。

可是殊不知,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十一年就过去了。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乾隆皇帝皇帝已到了耄耋之年。

现在乾隆皇帝究竟立谁为皇子,大臣们并不知晓。只有天知、地知、乾隆皇帝知,其他人一概不知。

但是鉴于康熙年间立储的惨事,朝中大臣们谁也不敢多言,不敢多问。大家都心知肚明,乾隆皇帝的英明天下共知,他立哪个皇子为皇太子,早已心中有数了。

因此,乾隆皇帝在位几十年,一直不立储君,现在他已年近古稀,仍然不立储君,大臣们内心焦急,可是又不敢多言,也不敢提及此事。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乾隆皇帝东巡谒祖,偏有一个愣头青书生,脑子进水了,沉不住气,趁乾隆皇帝东巡之机,跪在乾隆皇帝经过的御道旁,面呈“建储”、“立后”的奏折。

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你这个小小的一介书生,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天圆地方,插手皇帝立储的大事来,结果被乾隆皇帝下旨,处以极刑。

这个为国担忧,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进青年就这样为了大清社稷后继有人,以身殉国了。

此后,大臣们从这个愤青身上吸取了经验教训,若乾隆皇帝不提此事,谁也不敢以身试问,拿自己的生命去重蹈覆辙。

乾隆皇帝五十九年九月,贵州征苗战事吃紧,皇宫中也气氛紧张,人人都在暗暗地揣测着,谁是乾隆皇帝的接班人?

因为按照清朝的惯例,每年十月初一,皇上都要颁发第二年的《时宪书》,颁发《时宪书》就必须要有新皇帝的年号,这就意味着十月一日,就可以知道谁是新皇帝了。

时间马上就临近十月一日了,皇子们更是人心惶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乾隆皇帝宣布皇子的那一刻,人人心里都怀揣着希望,希望自己就是未来那个掌握大清帝国的掌舵人。

可是乾隆皇帝没有等到十月初一日,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向天下颁旨,宣布自己的接班人,大清社稷的掌舵人,新任皇上是谁。

九月初二日,北京城里阴云密布,寒风呼啸,预示着又一个寒冷的冬天来临了。

乾隆皇帝招来和珅,陪他在宫中下棋。

和珅发现乾隆皇帝下棋心不在焉,每次棋子落位总是投错,心绪不宁,似乎心里掖着藏着什么烦心事。

和坤就关切地问乾隆皇帝:“皇上,您下棋心绪不稳,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不妨说于奴才听听,奴才好为皇上分忧解难。”

听完和珅的问话,乾隆皇帝推开棋盘,站立起来,一脸严肃,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在房间内来回踱步。

和珅再也不敢多言,站起来,静静地候在那儿,看着乾隆皇帝来来回回地徘徊。

过了一会儿,乾隆皇帝突然转过身来,两眼直直地盯着和珅,一句话也不说,眼睛盯得和珅毛骨悚软,冷汗淋漓。

和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又闯下大祸了。

突然,乾隆皇帝开口了,他说:“和爱卿,朕明日就把想禅位的事谕示天下。”

和坤一听,内心突然一紧,心内一阵冰凉,好像有谁在他的胸腔里紧紧地攥住了他的心一般,他全身不禁一抖,“拍”!手中的棋子跌落在地上。

乾隆皇帝就是和珅的靠山,他要禅位给皇子,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在大清社稷的最牢固的靠山就要倒塌了。从此以后,他的后半生是祸是福,自己也无法预测了。

乾隆皇帝就是他的靠山,他的保护伞,乾隆皇帝归政禅位,万一新皇上登基后,不信任自己,失去尊宠,他将何去何从。这可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他可不能马虎大意。

和珅急忙启奏道:“皇上,内禅的大礼,前史上虽是常闻,然而也没有多少荣誉。惟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总算是旷古盛典。但帝尧禅位,已做了七十三载的皇帝;帝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又三十余载,始行受禅。当时尧舜的年纪,都已经到一百岁左右。”

“现在皇上精神矍铄,将来会比尧舜还要长寿,再在位一二十年,传与太子,亦不算迟。况且四海以内,仰皇上若父母,皇上多在位一日,百姓也多感戴一日,奴才等近沐恩慈,尤愿皇上永远庇护;犬马尚知恋主,难道奴才不如犬马吗?”

和珅的一番话,虽然是出于他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考虑的,但是说得还是比较圆满,不知乾隆皇帝听后,会是怎样的看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