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这个大佬不一般,她能增加国运 > 第44章 有人有地盘,这不就妥了吗

第44章 有人有地盘,这不就妥了吗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这个大佬不一般,她能增加国运!

晚间,村长家招待贵客,用的还是八大碗。

看着埋头大吃,一点文官形象都没有的老汪,白芨只觉得辣眼睛。

别说,这把官帽摘了,头发又乱糟糟的,加上狼吞虎咽的吃相,还真有几分像那些个犯官。

“大人,您别不是一天没吃,就等着这顿了吧?”

这话差点让汪白轩噎着,还以为心事被人看破了。

家里七弯八拐的搭上了个人物,那人提过皇帝的寿宴是什么样子,都是不吃东西去的,自己不就是找找感觉吗?

“大小姐,你可别小气,不白吃这顿饭。”

白芨已经听说了把后山村并掉的事,提起水杯敬了对方一杯,“大人厚爱,我白氏一族铭感五内,以水代酒敬大人。”

“说起来,本官该谢大小姐才是,同饮同饮。”

并村子是大事,两人也点到为止,达成共识就好,别的没有细说。

汪县令指着这个圆他封疆大吏的梦,所以把一切可能有影响的因素全都剔除。

可能上次后山村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差,索性一刀全切了,把人全部迁走。

现在的老汪可是底气十足,谁来都不带怕的,几个刁民而已,算个甚。

后山村同前山村挨着,地理位置自然是扩大地盘的不二之选,只是白芨不想收那些人,才打起了靠山村的主意。

如今这个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可以玩得更大一点?

“大人,粮种不多,要全县种植,非几年之功不能成。对于新鲜作物,百姓并不会买账,因此前期最好还是以山地为主。”

汪白轩大概摸透了大小姐的路数了,这么说肯定有其他的意思。

“大小姐,还请明言。说句不要面皮的话,有什么事您尽管提,本官马首是瞻。”

白芨没有把这种玩笑话放在心上,双方现在就是合作关系,做的事对双方都有好处。

“山地,垦荒艰难,需耗费大量人力,前山村的青壮不足以开垦出足够的山地。”

这是要人?

汪白轩戴稳自己的帽子,拿起杯子放在嘴边却没喝,皱着眉头思考。

过了一会,他想明白了,原来靠山村一直都在大小姐的规划之中。

难怪那个时候她会主动拉着靠山村,就是为了今日。

“大小姐深谋远虑,本官佩服。就依大小姐所言,靠山村并入你们前山里甲。”

“多谢大人体恤。靠山村不比后山村,他们才是真正的山民,常年钻山熟悉山势,对垦荒极有帮助。”

汪白轩点了点头,心里认同这个说法。那里的人不像后山村都是懒货,同样是山多地少,可人家的日子就还过得去。

垦荒是有优待的,除了头三年的免税政策,官府还要给一定的补助,以鼓励乡民开荒。

但是山地又有不同,山林出猎物,整座山本来就要交税,卖猎物的时候也要交税,加上开荒的话,那就重了。

“大小姐,既然你们大力拓荒,官府也不能不有所表示。本官做主,明年开始山赋不交,只纳售卖所得两成财物,山地五年免税,之后不计田租只缴田赋。”

如果不是看过大兴律法和族里的账,白芨都要被绕晕,封建王朝的税种花样太多了。

比如,地虽然写了你的名字,但不完全属于你还是朝廷的,所以每年要交田租。收了粮食,要按收成征收一定比例的田赋,剩下的才是你的。

除此之外,名下的田地超过一定的数量,还要交富户税,就是俗称的宰大户。

汪大人的意思是只需要按产量收税,田租和山租没有了,这是一个相当进步的政策。

种得多收得多,剩下的粮食就多,这下面的百姓还不往死里去种?

如果把田税看成浮动的,丁税和徭役就是固定的,在这种税收结构下,当然是固定税种的比例越低越好。

白芨觉得老汪还真是个好官,这人能处。

“大人一心为民,小女子佩服。”

“哈哈哈,哪里哪里。”

自从有了底气,汪白轩觉得做什么都很顺畅,以前自己敢这么大手大脚吗?

哪次不是扣扣搜搜的,就是为了保证府库充盈,勉强得个下中的评价。

以后不一样,那种一文当两文的日子老子不过了,要两文当一文来花,哈哈哈。

他也是会算账的,那点租子能有几个钱,多几亩地种红薯,田赋多了去了。

谈到这里,所有人都很满意,陪客的白高山和张良才以及村长,就看着一个县令一个大小姐,三言两语又并了个村子。

原本纳入了后山村的地方,整个村子就扩大了一倍不止,现在还要沿着大山再往里走,把靠山村也算进去,差不多就有十分之一个宁水那么大了。

宁水是淮宁地方最大的县,但是由于山多,所以人口少。

这样一来,自己的村子岂不是淮宁第一?

光宗耀祖,光宗耀祖,明天就去给祖先烧纸,修一修祖坟。

饭局结束,汪县令坐在桌边喝茶,突然心有所感转头看向北方。这种预兆他很熟悉,就和当初会试放榜的时候一样。

“大小姐,本官告辞了,今日所谈之事,会交由孙主簿代办。”

说完,他也不等回答,叫上衙役连夜赶回县城。

多烧几柱香,挑最粗的烧,上天保佑这次一定要和上次一样啊。

白芨看着马车驶出村子,也对着正北的方位瞧了瞧,心里明白了什么。

感应这种东西,还真是说不清楚。

老汪这事成了?

有人有地有关系,和下一任县令处得还不错,日子不就有盼头了吗?

“村长叔,从明日开始,除了明理、张茂还有那些带徒的,其他人陆续撤回来。”

白正文想了想,很赞成这种做法,“确实应该这样,不能什么好处都是我们的,也得给别人喝口汤。”

时间已经不早,但没人去休息,都想尽快把下面的章程定好。

前山村原本就有七百多人,现在要接收靠山村的三四百人,附近人口最多的两个村子合并,会引起很大轰动。

“大小姐,对于后山村你是什么打算,让靠山村的人迁过来,还是我们分出部分族人过去?”

白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隔山不同音是很普遍的现象,这贸然凑在一起,容易发生矛盾。

“不急,李村长现在还不知道呢。以我估计,靠山村只有部分村民愿意走出大山,来的人应该不会很多,这些人放在我们村里。

我们村的人,先出一些算是打前站,把后山村的情况理顺了,之后再慢慢把两个村子糅合再一起。”

这个做法得到了白高山和张良才的肯定,前者认为这样有利于安稳,后者觉得外姓可以壮大。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们都乐于见到村子越来越好,同村之情怎么都是绕不过的。

白正文也觉得这个法子不错,先一批出来的肯定有三叔。有他老人家坐镇,村子应该不会乱起来,过上两个月他们就会习惯了。

“我觉得可以,但眼下已经十一月了,他们会不会想着留在山里过年?”

“不来也得来。明年开春就要种红薯,必须先弄一部分地出来插藤,我们的小山只有几块地,种不了多少。”

白正文懂了,现在这个情况不能去保证收成,而是用足每年的时间,多收获种子。

“好,明天我就去山里找三叔,他老人家肯定愿意带着村民出来。”

白芨也知道这事得先和对方通个气,不能以通知的态度去做,否则人家心里会有疙瘩。以后在一起生活,这些必须要避免的。

现在就是后山村那些人,有点难办。

虽然命令是老汪下的,但得好处的是前山村,这是抹不去的事实。

人离乡贱,强行让他们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心里没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带着这种心思离开,免不了就会埋下祸根,以后出什么乱子。

她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把这个顾虑和大家说了。

白高山听完大小姐的话,一边用手捋着胡子,一边用并不浑浊的双眼看向门外,脑子里把后山村相熟的人都过了一遍。

讲理肯定不行,那些人要是肯听也不至于日子过成那样。

来不成明的,就只能来阴的了。

“大小姐,咱们能不能借一下汪大人的势?”

“怎么借?虽然汪大人看着和气,但我们不能忘了对方的身份,不能越界。”

千万不要和官僚谈感情,这是白芨上辈子的经验。前一刻还跟你称兄道弟,后一秒翻脸的可不要太多。

她并不了解后山村的情况,这事必须族老们出面。

“可以私下透露给后山里甲其他的村子知道,汪大人极为不喜后山村这个地方。只要这个地方还在,那他们就什么实惠都得不到。”

白高山很清楚村子与村子之间的关系,相安无事最好,一旦涉及到利益,亲家也不好使。

白芨觉得这算一个不错的法子,就算要恨,村民也是对着那些直接逼走他们的人。

做法略显阴损,极为不道德,但很有效果。

“就这么办吧,顺便提上一句,汪大人不日就要高升,主政淮宁。”

“这个确定吗?”白正文想着汪县令今天那个样子,很明显他自己都不相信啊。

“老汪就是自己吓自己。他不都打听清楚了吗,知州大人年事已高,通判职位又空缺了一年之久,不是他还能是谁?”

有这个消息,就更稳了。

白高山笑着说道:“我亲自去吧,就当是炫耀。”

“行,那就有劳太伯公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