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七十年代:下乡知青有物资 > 第14章 雨后采摘蘑菇

第14章 雨后采摘蘑菇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七十年代:下乡知青有物资!

乔轻轻背篓里就放着在供销社买的那点东西,就往早上来时的路口走去。

她到的时候有一半的人已经到了,都在等牛车,不等车打算走路回去的也许已经先回去了。

俞七婶和李卫英已经在那儿了,碰到知青院的老知青,几人都互相打了招呼。

回去的时候乔轻轻和李卫英都觉得自己没买什么东西,路程又不远,就走路回去的。

“轻轻,你体力真好。”李卫英见乔轻轻气都不喘一下,羡慕的说道。

“是嘛,我从小体力就好。”乔轻轻回道。

下午还要继续上工。

…………

就这么的,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

乔轻轻的日子又恢复到了每天上上工,休闲时间挖挖野菜,轮到她做饭就提前下工做个饭的“休闲”日子。中间又逢上几次赶集日,乔轻轻都没去了。

她准备每天都抽奖,将10元钱前的档次都抽了,一是存点货,下次去县城一次,一次性搞次大的。二是看能不能再抽到加属性的卡牌。

还别说,也许是氪金氪多了,总能手红一次。

乔轻轻终于抽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力量卡加2的属性卡。

抽到就给用了,乔轻轻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

开心。

后面的日子里,乔轻轻已经能熟练的完成拔草任务,每天都是6工分到手。

知青院的知青们相处也很愉快,做事都很自觉。没有什么极品和烦心事。

知青院的伙食一直是早上一顿粥,中午一顿干的,晚上一顿杂粮面饼配粥,听说不忙的时候就这么吃,农忙时每顿都是干的。

夏季也不缺菜,菜园子里各种黄瓜,四季豆,茄子什么的,吃都吃不完,加上各种野菜,每个人都能吃饱。

乔轻轻馋肉了就偶尔找到单独相处的机会,她还有空间里的存货可以解解馋。

最近可能到了雨季,天天都在下小雨,家家户户都没有上工。

队里也只在雨停后安排男人去看看庄稼地的情况,看看水渠有没有堵啊啥的。

下雨天也不好串门,都缩在家里。知青院的女知青全聚集到屋檐下,这里最是亮堂了。

唠嗑的,做鞋的,补衣服的,好不热闹。

女知青这边就数老大姐方文手艺最好,做的鞋底子那是村里人都夸的。

见女知青人手一件活,乔轻轻心里好奇,也跟着学做鞋,刚好她力气大,扎鞋还是很好使的。

又听方文有些高兴的说“这雨停了,山上的蘑菇也该冒出来了。”

“是呀,去年山上好多蘑菇,我们捡的一直吃到了冬天呢,我还给家里邮了一些回去。”说话的是原来的知青,叫王红的。

其他知青听了也兴奋的讨论起来,今年一定要多去捡一些蘑菇。

李卫英也想多捡一些,到时候也给家里人邮些回去。

乔轻轻就想到了鲜美的蘑菇炖的汤,想想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最后整个知青院的人都期待起雨停的那一天。

俞家湾南面背靠大山,要翻过数座山后都到另一个省了 ,主要是南江县就地处两省交界处。

其它方向就是同属大兴公社的何家坝大队,鹿鸣大队,陈家沟,刘家梁等等大队。

大山外围松树林比较多,也有少许的松柏,野栗子树等。

深山里面的树种才要更丰富一些。而在俞家祠堂后面还有一片竹海,竹林里最喜欢长鸡枞菌了。

雨一停,进山的人就特别多。乔轻轻,李卫英,方文还有另外两个男知青组成一队,也往山上去了。

山上的蘑菇真是多,随处可见的松树菌,红菇,草菇。也有一些乔轻轻不认识的,不认识的她就没打算捡。

就这样,她们刚进山,还没有走多远,就山脚下的蘑菇就将每个人背着的背篓装满了。

大家只能回去一趟,将蘑菇倒在前院的地上。由着太阳暴晒。下午在仔细分拣。

知青院没有留人,都上山去了。大家也说好了的,分组采摘,各组管各组的,到时候晒干了除了留一部公用,剩下的全都小组各自分。

所以大家都很积极。

不仅是因为全村人都在采摘蘑菇,更是因为蘑菇的生长周期很短,几天就能败了,又开始长新的。

烂在地里就觉得可惜。

夏季的雨后总是伴随着大太阳,林子里湿热得很。

要不是各自带了水,感觉要中暑啊!乔轻轻感慨道。

往山上好几趟后,眼看中午太阳越来越大,怕中暑的众人只得回了知青院,准备下午阴凉点再去山上。

知青院的装备还是齐全的,也许是老知青们前几年有经验了。木架和竹编的簸箕,竹筛很齐全。

回去的知青们就将上午采的蘑菇全部晾晒好,一排排的别提多壮观了。

架子不够,就用线将蘑菇穿成一串串挂到晾衣服的架子或是屋檐下。

虽是夏季,却有一种秋收的丰获感。

乔轻轻虽然不缺粮,看到这一幕,也觉得很是欢喜。可能花国人骨子里就是有屯粮的属性吧。

“方姐,你们准备的真齐全,我开始还在想,咱们这么多蘑菇要怎么晾晒呢。”旁边的李卫英跟乔轻轻想到一块了,忍不住赞叹出声。

“嗨,还不是时间久了积累的经验,都是跟村里人学的。”

“刚开始我们也是晒地上,发现那样很有限,一直跟村里人借工具也不方便,大家就合资在村里换了这些工具。”

“开始大家也是心疼的,后面发现简直不要太方便。”

“夏季菜园子里吃不完的菜,平时挖的野菜,山上采的山货,都可以晒干了。”

“好存放不说,干菜味道还很好,那串蘑菇的线还可以下次在用呢。”

方文说起这些,脸上也不觉带上自豪,同时也庆幸自己是下乡到俞家湾大队。

“说起来还是俞家湾大队人好,允许我们上山去采摘山货,也愿意交我们方法。”

“听说其它大队有的不愿意知青上山呢,觉得是抢了他们的资源,就怕知青占到一点便宜。哎……所以说还是俞家湾大队好啊。”

乔轻轻又听了一堆才知道,俞家湾大队就算是在三年灾荒的的时候也是没饿死过人的。

就因为村里人几十年前遇到过灾荒,新中国成立前,到处又是战乱的,让俞家湾大队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就是囤粮。

什么能吃的都能存着,例如各种干货,丰收时的粮食也很少有卖。

每年吃不完的红薯也会弄一批做成红薯砖,平时用不到,用的到的时候就成了救命粮。

也是因着这屯粮的属性,不仅在解放前帮过红军,更是让俞家湾大队平稳度过三年灾荒。

乔轻轻听了这些故事,啧啧称奇啊!红薯砖的事她也就听过故事,没想到还真有这事。

也不由感慨俞家湾大队的人有大智慧,还团结。想来在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全村人凭本事都能过上好日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