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林黛玉在年代文里的幸福生活 > 第9章 这个妈,有正事儿

第9章 这个妈,有正事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林黛玉在年代文里的幸福生活!

“妈,咱家啥时候能买上电视呀?”

这话可不是黛玉问的,她不会问这种让父母为难的问题的。

是三姐问的。

跟黛玉比,三姐海燕那毕竟是真的九岁孩子。

有些事情想不太多,很正常。

贾敏手上不停,在织毛裤,旧毛衣拆下来的线,可舍不得扔的,洗了晾干要再织毛裤穿。

嘴上回着闺女的话,“来年吧。今年还完了饥荒,来年再多种上两晌 菜,到秋卖完菜,争取添个电视。”

大姐长大了,知道多一些,“今年就能还完啦?太好了。不用背着债过日子了。妈,来年多种点儿菜吧?我能帮上忙了。秋天我跟我爸卖菜去。”

贾敏拿白眼翻她,“你好好念书比啥都强了。我跟你爸还没到动弹不了得指望闺女的时候呢。西头老张家的娟子中专毕业,我听说分到咱县里的小学上班,都领了俩月工资了。你将来要是能考上个中专,当个老师,旱涝保收,稳稳当当的,我跟你爸累死也乐意。可不用你现在耽误学习干活儿。哪头大哪头小不知道吗?”

“妈,我都问了,中专可不好考,我这样儿的,在咱村小学也就将将排前三,有时候还能掉下去。上了初中,十多个村小的学生一起考试,我能不能整上前二十都不知道呢。咱中心校,听说一年就能考上五六个……”

海红是家里大姐,从小帮爸妈干活,又是照看妹妹的,可不是那没心眼的孩子,精神头可够用呢。

平时宅家里干活儿,不怎么出去屯子里玩儿。但人家玩都不白玩,都是能打听到消息的。

你是贾敏说的张家的娟子,海红早都跟着打听好几次考学的事了。

再加上隔壁虎子爸就是初中老师,屯子里有上初中的家长来问事儿,她在院子里干活儿,听到的,都记着呢。

“你只管学你的,考啥样儿算啥样儿呗。考不上中专咱就上高中,考大学。”

这会子,因着读中专能比读大学早工作四年,不管是城里还是村上,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都更喜欢考中专。每年中考,分最高的学生,都是上中专的。

差一点的,考不上中专的,才会选择上高中,或者直接找活儿干。

海红都吓到了,“妈呀,还考大学呢?我是能考大学的料子吗?”

这话贾敏不爱听,“怎么滴呢?谁给规定大学就非得啥样人考了?你怎么就不能考了?”

可是,“上高中得自费,还得住宿,一年学费加生活费,不老少呢。我听李放牧他妈说,他一年花一千多。”

“花多少钱不是你操心的事儿。不是说了嘛,今年债就还完了。等种上菜,我跟你爸多干点儿,供你还能供不起?小瞧你爸妈是不是?”

“那我要考不上咋整啊?不是白花那个钱了吗?我都寻思,不行初中都别上了,浪费那个时间。回家帮你俩干活得了。我们六年级现在总共就剩下三十多个人儿,俩班要合一班了。就这,还得有二十多不打算上初中的呢。”

这就是农村的现状,各个村小都差不多。一大半的孩子上完小学就不念,回家干活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连小学都读不完。

贾敏恨铁不成钢,拿手点海红的头,“你那脑子,咋那么不会算账呢?你现在回家干活,加你一个人,一家就算多挣两千块钱,你算算,六年,撑死了一万二吧?那你不还得吃喝吗?这个钱到哪都省不了吧?按还能剩下一万算吧。

那你要是上了高中,就算是没考上大学。高中学历也不低了。咱去不了县城里的学校当老师,让你大舅帮着想想招儿,回村里还当不了老师吗?

就算当不了老师,进厂子干工人总够了吧?

那按一个月三百块钱工资算,是不是一年就有三千多?厂子里还都供饭,分房子。一年能剩下三千吧?三年是不是就比你在家种六年地多?

再一个,进了厂子,就算进城了,将来你不能那么熊,再招个农村种地的对象吧?

两口子都是工人,那是不是也端上铁饭碗了?将来孩子都是吃红本。

不用再一辈一辈的修理地球了。

你自己算算,哪个合适?

你这脑子,怎么就不知道往后头想呢?

光能看到眼么前儿呀?

我就是那么教你的?”

呃……

黛玉在旁边听着,觉得这个妈,虽然没读过什么书,纯粹的农村妇女,只会种田干活儿。

但并不是没有见识。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长远。

她为女儿想着,这是把一辈子的路都给想到了呢。

她在这边儿感慨,这个妈挺有正事的。

那边海红脸红的都不行了,“哎呀妈,你说啥呢?我才多大呀,你咋连孩子的事儿都想到了呢?着啥急呢?”

看看,看看,果然是姑娘大了,说那么些,她这重点抓在哪了?

海橙和海燕在一边儿笑,“妈,我考中专,我肯定能考上。我年年双百,跟谁排名我也是第一,嘿嘿。我考音专,天天唱歌跳舞,多好呀。”

海燕也掺和,“那我考大学。当大学生。让贾雪也考,我俩一起。”

她说的贾雪是大舅贾平安家的小女儿,比她小一岁,俩人关系最好。

“行行行,考考考,只要你们能考上,都供你们。行了吧?”

母女几个,聊得热火朝天的。

林大力拎着筐进屋了,“来货啦。快点儿滴,燕儿,拿盆去,今天可是大丰收,我这两网下去,得造五六十斤大鲤子。”

他吃完饭没事儿了,带着鱼网跟屯子里几个同样爱好打渔摸虾的,骑着自行车往坝上去了。

北方的农村各地都有引松的大坝,离榆钱村最近的,差不多有二十里的路。骑自行车得一个多小时呢。

不是特别爱好的,谁大晚的这么折腾呀!

哎呀妈呀,那可能卖不少钱呢,贾敏当下就坐不住,不让孩子折腾,自己起来打盆和桶,先把鱼养着,明儿个在屯子里卖点儿,剩下的送镇上去。

“明儿个炖鱼吃。红儿,橙儿,去,给你爷家和你二叔家送两条去。”

贾敏支使孩子送鱼。

林大力边忙活着,从里面挑了三条最大的,“给她姥家送去。”

“行。”

贾敏拿身上的围裙把手一擦,拿着网兜,抬腿就走了。

离娘家总共不到一百米,一个来回也用不上半小时,方便着呢。

一家子,因着这几十斤鱼,忙活到半夜。

忙,但是高兴。

黛玉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把这一天的标题写上了:丰收的喜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