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国士无双,徒手推演理科体系 > 第4章 决定了,那就从可控核聚变开始吧

第4章 决定了,那就从可控核聚变开始吧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国士无双,徒手推演理科体系!

或许是陈仲策的问题太过滑稽,很快在逼乎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几乎是在陈仲策提出问题的半个小时以后,这个问题就冲上了“逼乎”的热搜榜前100.

其中有不少抖机灵的回答,让陈仲策大开眼界,直呼还是自己格局小了。

“历史会记住你,人民会感谢你!”

“何止是能保送燕都大学,等你死了,八宝山上自己挑地方都没问题。别人一平方,给你一千个平方都没问题。”

......

“你这就和隔壁那个拿了诺奖在问能不能专升本一样!”

“不不不,没有这个必要,直接以你的名字建一所大学,钦定你当校长!”

“要是燕都大学的校长没有把你小子招进去,估计他的肠子能悔青了,自己大腿估计都能拍烂了。”

......

“村里来的小伙子吧?就这么跟你说吧,即便是你犯了死罪,都有人替你去死,更何况是进一个燕都大学?”

“果然还是高中生啊,梦都不敢做大一点。”

“你这白日梦还是不敢做大一点,你在现代社会当皇帝都没有问题。”

“你去摸摸燕都大学校长,并且拍拍他的肩膀,他都会笑着跟你说你干得好。”

......

陈仲策简直被这帮网友们的才华所折服,实在是太有才了。

甚至到了凌晨,陈仲策都还在看大家的回复。

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这个问题就已经冲上了实时热榜前十,下边已经有了将近一千条的回答。

在一众抖机灵的回答中陈仲策竟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袁揽峰。

按照他此时Id的介绍,已经是燕都大学的副教授了。

此时袁揽峰也就才32岁的年纪,足以称得上是年轻有为了。

最重要的是,在陈仲戎的记忆中,这位老师那是自己的导师的下属,也就是俗称的实验室小老师。

在现在的大学环境中,大多数的院士是不带学生的,他们更多的是充当吉祥物,给自己的团队拉来更多的项目和资源。

这些项目和资源就交给自己的手下的小老师和研究生们去做。

前世陈仲策和这位小老师不是很熟悉,主要是他是自己导师程文轶下属的另外一个课题组的主管老师,日常也就是点头之交。

没想到平常看起来严肃的老师,在网络上这么跳脱。

Id是科技袁人-袁揽峰,他在这个提问下的评论开始是有一大段专业的介绍,包括什么的是可控核聚变,未来可控核聚变成功了有什么场景。

最后,话锋一转抖了个机灵:“小同学,你还是太年轻。要是你真的能搞定可控核聚变,以后你家祭祖都能把你放在祠堂的c位,跟你家祖宗一排。头柱香肯定是你的,没人敢跟你抢。”

太损了。

陈仲策差点没笑得背过气去。

陈仲策用手轻轻点着鼠标,若有所思。

最后下定决心,既然如此,那就从可控核聚变开始吧。

于是,陈仲策一条私信过去:“袁老师,我要是做出来了可控核聚变,您能帮我搞定见一面您的导师程文轶院士吗?”

在屏幕的另外一面,一个头发稀疏的大佬惊咦一声:“哟,原来还是个懂行的。”

于是,快速在私信中回复:“别说见程院士了,我给你当牛做马都行。”

陈仲策嘴角扬起一丝邪笑,那你就等着做牛做马吧。

于是,快速回复道:“一言为定。”

袁揽峰,心里有些惊讶,难不成这家伙还真有几分本事?

很快袁大佬就把这种荒谬的想法从自己的大脑中驱除了,一个高中生还真的能翻天了?

那这高中生不是祖坟冒青烟,而是祖坟着火,祖坟估计都得炸了。

陈仲策不关心自己的祖坟有没有炸掉,现在他有了一个接触自己前世导师程文轶的方式,那就着手开始干吧。

从自己的平时写作业的稿纸堆里拿出了一堆稿纸,顶格写上一行字:可控核聚变工程学可行性论证及技术路线。

陈仲策关闭了所有的网站,加载了一个常用的科研绘图软件和一个数据处理软件。

得益于这么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民用计算机其实已经具有很高的性能和算力了。

以陈仲策现在所用这台搭载了i5处理器的家用台式计算机来说,每秒大概能做100亿次浮点运算,而华国当年研制核弹时用的主力机型104,也不过是能做到每秒一万次的浮点运算。

这也是陈仲策能在家里尝试推演和浮现自己前世做出的第一项重要成果可控核聚变的底气所在。

接着,陈仲策再从网上爬了一堆的专业书籍出来。

《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超导材料导论》、《强磁材料介绍》......

陈仲策不禁感叹,华国还是得加强这个相关书籍的网络监管,要是有心人估计能从网上扒出来一整套核武器制作说明。

毕竟,哪个男孩儿没有一个造核武器的梦想?

一项项的资料准备齐全,陈仲策将电脑断网,手机关机,电话拔线,彻底进入了闭关的状态。

前世刻印在陈仲策脑海中的海量信息如同潮水一般涌来,一点点地在陈仲策的脑海中聚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框架和理论结构。

可控核聚变,是前世陈仲策完成的第一个世界级别的难题,在这个课题中陈仲策一骑绝尘,彻底地把同龄的科学家们甩在身后。

奠定了他成为当世最伟大科学家的基础。

前世的时候,陈仲策是带着一整个团队共同地朝着这个目标发起冲锋,而现在陈仲策是一个再次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前进。

解决这样的难题,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面对的难度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前者的难度是后者的十倍不止。

氘和氚的聚变,在陈仲策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原子,以这两个原子为起点构建出了整个反应堆的模型。

从两个点,接着到无数个点,到无数的原子在一片虚无的空间之中开始出现,接着有磁场的出现。

整个离子流从无序到有序,接着在碰撞的过程中又变得无序,接着重新归于有序。

接着,在这些离子流的外边开始出现反应腔体的构想,然后是各种辅助的设施,接着是配套的发电设施。

如同聚沙成塔,如同在平地上用扑克牌搭起百米的高楼,一点点地完善。

这一世的陈仲策第一次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的世界中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