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70福娃六岁半 > 第86章 班干部,杜家兄妹

第86章 班干部,杜家兄妹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70福娃六岁半!

第二天,惩罚继续,周学琴也带着全班同学继续围观。

第三天,惩罚继续,周学琴没来,但她要求班长带队围观;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对,星期天休息,惩罚却顺眼了,一周七天,不含糊。

然后,小可就发现,她们这个班的纪律迅速好转,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再不敢在教室里闹腾了,更别提周老师的课堂,调皮蛋们坐的比好学生还端正,乖巧无比。

周学琴出手整治了几个调皮蛋,立了下马威之后,又着手重选班干部。

鉴于一二年级在一个教室的情况,她直接指定一名二年级学生做班长,下设一二年级两个组,各一名组长;至于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则由学生们投票选举产生。

已经跳到二年级的保军被周老师看中,成为班长;保群成了一年级组长,二年级的组长是张传明,是原来二年级的第一名。

小可和保军因为跳级参加二年级考试,张传明成了第二名,保军第三。

小可乐呵呵地看着两个表舅成了班委,带头鼓掌给他们加油;没想到,学生投票居然把她投成了学习委员,她表示很懵,并不想当。

然而,在周学琴的铁腕下,小可没敢做出辞官不做的壮举来,捏着鼻子认下了。

第二天,她很尽职尽责地把自己购买的一份小学生复习题集交给了周学琴:既然选她当学习委员,她就要为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负起责任。

努力吧,少年们!

周学琴看着厚厚两份题集,激动的脸蛋儿都红扑扑的,连声夸奖小可大公无私、友爱同学:“你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利用这些试卷,不会让它埋没了。”

小可乖巧微笑:您这么说,我可就放心了。

于是,等周学琴再来到教室,就向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吴小可同学无私贡献出一整套的复习试题,如此爱护关爱同学的好学生,大家都要向她学习。”

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还小,一时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乐呵呵地为吴小可同学鼓掌。

然后,他们就听到周学琴宣布了一个噩耗:“以后,咱们每月举行一次小测验……”

接下来,周学琴说了许多鼓励加油的话,但已经没有人听了,学生们看向吴小可的目光不再友善,充满了气愤和谴责!

他们心里充满了被背叛的怒气:我们这么信任你,选你做学习委员,你居然背刺?坏蛋!叛徒!

小可脸皮厚,并不以为意。倒是保群保众道行不够,一直耷拉着脑袋,不敢与同学们对视。

总有人是与众不同的,张传明走过来和小可说话:“你那些题还有吗?我想抄一份来做。”

小可当初买题都是三份四份的买,给家里人备的,题多了,总有剩余。

她就道:“还有一份,但可能不太一样。可以吗?”

市面上售卖的复习题,五花八门,却总避免不了部分重叠。哪怕题目有些差别,但题目类型相似,涵盖的知识点也是相同的。

张传明完全没意见,甚至很高兴:“当然可以。”

这样,他再跟着老师的测验、做题,就能做两套题了。

所以说,学霸和学渣是两种生物,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学霸为了能够多做题而高兴,学渣则为新增的月考哀嚎!

在小可班级经历过换老师的一系列事件,终于重归平静时,已经出了正月,过完了龙抬头的二月二。

厚重的冬衣一点点减去,先是帽子围巾手套,继而是大衣外套,然后是厚棉衣……

这天,天气晴好,和风丽日,小可穿上一件米黄色的毛衣,搭配一条棕色的条绒背带裤,背着书包放学回家,进门就看到院子里停着一辆陌生的自行车。

片刻后,她就知晓,是保民表舅的对象杜玉玲来了,一起来的还有杜玉玲的小哥杜玉海。他们是一起过来跟着保民学习蘑菇种植的。

恰好保民忙完自己这边,带其他种植户下种,杜玉玲、杜玉海兄妹俩就跟着跑了一圈,把蘑菇下种栽培的基本要点都学会了。

这一趟来青山大队,让杜玉玲杜玉海兄妹震撼的,不仅仅是相对成熟的蘑菇种植技术,还有吴家的小课堂。

除了吴老太王绣,其他不分大小男女,每晚都按时上课学习,并不因为来了客人而中断。

还好,保民把他总结的蘑菇种植笔记借给了杜家兄妹,他们晚上就看保民的笔记,再把自己白天学到的东西总结记录下来。

杜玉海是小学毕业,杜玉玲只上了两年小学,做这个工作有些吃力,但对比那边努力学习的几人,他们还是尽力做了。

许多年后,杜家老三杜玉海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时,回想起来还忍不住感叹,一趟青山大队,改变了他和他们杜家。

另一个让杜家兄妹惊讶的是,吴家的生活条件超过他们预期太多。

旧房子,没什么可说的,但房子里边,门窗上挂着帘子,床单被褥都是七八成新的,棉花厚实柔软,看得出是日常用的。

还有老少的穿着,虽不出格,但绝对都是好的,也都是七八成新,没有补丁。

晚上,杜玉玲住在小可屋里。

有人在,小可没换睡衣,将就着穿了秋衣裤睡觉,漂亮的粉色秋衣秋裤,让杜玉玲看在眼里,对吴家和王家的家境有了新的评估。

第二天,早饭是每个人一个鸡蛋,二面馒头和稀粥,搭配的事凉碟咸菜和一碟咸鸭蛋。

加上杜家兄妹,九口人吃饭,一人一个差不多一斤鸡蛋了。

杜玉海客气:“婶子,不用这么破费,有啥吃啥就行。”

王绣笑呵呵道:“没啊,平日咱们也是这么吃。你嫂子说孩子们长个儿不能缺了嘴儿,一天至少一个鸡蛋。”

杜玉海无话可说了。至此,他才知道,前一天午饭晚饭的肉菜、炒蛋,并不是为了招待他们特意准备的,而是吴家的伙食水平真的高。

虽然要跟着杜玉玲喊三哥,但保民比杜玉海还大一岁,他笑着道:“种了蘑菇,一年至少能增加几百块的收入,吃鸡蛋足够了。”

杜玉海笑得半点儿大舅哥的威严都没有,憨憨的:“那我好好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