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一回 化黄气黄巢出身 现红光朱温降世

第一回 化黄气黄巢出身 现红光朱温降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演义!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末三国分争,又并入于晋。晋末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相争,终并入于隋。隋末群雄相争,并入于唐。唐朝自高祖、太宗起兵太原,一统天下,后来玄宗中兴,传至哀帝,遂分为五代十数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懿、僖二宗。

唐朝时,地方管理实行州县制。唐朝全盛时,全国大约有三百五十多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因州县太多,为了加强监管,唐太宗时,按山川行便,分天下为十道。唐玄宗时,分拆为十五道。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主要负责监察。

唐初兵制,沿袭西魏、北周和隋朝的府兵制,即在每个州下面设一个或几个折冲府,全国各地总计六百多个折冲府,每折冲府设士兵一千人左右,全国有府兵六十万。朝廷禁军设六军十二卫,分别管辖各个折冲府。折冲府与所在州的刺史,一般互不统属。唐高宗以后,由于常年征战,府兵大量逃亡,府兵制逐渐难以为继。

唐朝开国两百多年后,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衰微,府兵制名存实亡。

为了解决府兵制无兵可用的难题,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唐睿宗李旦在位时,首次在边境地区就地募兵成军,常驻边疆,并设节度使统帅之。

节度使由朝廷颁给旌节,同时掌管边境重地的军事、屯田和财政大权,并兼任采访使。节度使在辖境内,招募士兵,组成若干支军队,各立名号。例如,武宁军下辖的军队,分别称“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

节度使独揽整个辖区的军事、民事和财政大权。有些大军阀,身兼几个镇的节度使,地盘很大,与汉朝的诸侯王、魏晋时的大都督使持节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节度使为正二品官员。唐朝时,正一品、从一品的官职很少,而且往往没有实权,而是荣誉性质的虚职。唐朝中后期,实质宰相称为同平章事,或者称同中书门下三品,只有正三品。因此,节度使正二品这个官阶已经很高了。

唐玄宗李隆基时,开始在边疆大量设置节度使。十大节度使拥兵四十九万,而朝廷禁军仅有十二万。

唐玄宗晚年,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内地也陆续设置了很多节度使,使其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全国重要的军事要地,如徐州、襄阳等,都设有节度使。

从此天下藩镇林立。有些小一点的道,例如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等,虽然保留“道”的名称,实际已经变成藩镇,设有节度使。有些次要一点的道,例如江西道、福建道、桂管道等,则设观察使,级别比节度使略低。

节度使又称方镇或藩镇,观察使则为准藩镇。藩镇又可简称镇。节度使、观察使的辖区,也可称为道或军。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分为四十七个镇或道,后来不断增加,至唐朝末年,达到六十七镇。

朝廷拥有的禁军,数量有限,因此,遇到战争,除了会派出一小部分禁军,往往大量征召各藩镇军队。

安史之乱后,很多藩镇兵力强大,根本不听朝廷号令。

此时,朝廷内部,大臣分为牛、李两党,互相攻击。宦官干涉朝政,嚣张跋扈,窃权误国,甚至连皇帝废立,皆由宦官决定。

唐朝第十三到第十五位,连续三位皇帝,敬宗、文宗、武宗,乃是三兄弟,都是唐穆宗的儿子、唐宪宗的孙子。他们都是由宦官拥戴才登上皇位的。

其中,唐敬宗李湛是穆宗长子,在位仅三年,荒淫无道,被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寿仅十八岁。

唐敬宗诸子年幼,宦官拥立其弟李昂继位,这就是唐文宗。文宗皇帝锐意进取,谋诛宦官。他先将宦官陈弘志外放,中途乱棍打死;再将王守澄明升暗降,复赐毒酒杀之。

又与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金吾大将军韩约等,密谋诛杀仇士良等全体宦官,因谋事不密,事情败露。仇士良反挟持文宗,将李训、郑注、韩约,以及宰相王涯等满朝文武大臣几乎全部杀死,史称甘露之变。

从此宦官更加专权擅政,权势熏天,唐文宗李昂彻底成为傀儡。这跟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企图诛杀宦官,却被宦官们反杀,几乎就是翻版。

这一年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李昂郁郁而终,在位十四年,寿仅三十二岁。

当时专权的宦官,拥立唐文宗的弟弟李炎继位,这就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任用名臣李德裕为宰相,严厉镇压藩镇叛乱,打击佛教势力,为朝廷增加了税源。他在位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史称会昌中兴。

然而,唐武宗英年早逝,在位仅六年,寿仅三十三岁。

古代几乎所有皇帝,驾崩后,皇位从来都是父亲传给儿子,偶尔有时候是哥哥传给弟弟,这些都是很正常。

然而,唐武宗李炎驾崩后,继承皇位的却既不是他的儿子,也不是他的弟弟,而竟然是他的叔叔!他父亲的弟弟,光王李怡,被立为皇太叔,改名李忱,在侄儿的灵前继位,这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

时为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六日。次年新年,改年号为大中。

唐宣宗李忱(李怡)为什么能以皇叔的身份登上皇位呢?这是因为,掌权的宦官,想找一个比较傻的来做傀儡!在当时,皇家所有亲王、皇子里面,就数这个李怡,看起来最傻。

之前,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在世的时候,也经常捉弄这位傻皇叔。当然,虽说是皇叔,唐宣宗李忱(李怡)比侄儿唐文宗李昂还要小一岁,比唐武宗李炎也只大四岁。

有看官问了,这个皇帝驾崩,该选谁来继位,不应该由朝廷大臣商量决定吗?朝廷里有文武百官,有宰相,有大将军,宫里面还有太后,皇后,妃子,他们应该出面啊!宦官不就是太监吗?不就是皇宫里面伺候人的奴才吗?他们不都是被阉割过的下等人吗?皇位继承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就让几个太监来做主呢?还有,唐敬宗怎么能被宦官杀死呢?

原来,晚唐时,宦官掌握了宫廷禁军的兵权。宦官中,有四个人权力最大,当时被称为宦官四贵,就是左、右中尉,以及左、右枢密使。

其中,左、右枢密使,负责与宰相等大臣共同讨论朝廷政务、向皇帝奏事、传达并宣读圣旨等,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贴身心腹,名义上他们是权力最大的宦官。

但是,左、右中尉是直接执掌禁军,也就是神策军兵权的两个指挥官,实际上他们权力更大。

从前,唐朝负责守卫皇宫的“北衙禁军”,一开始包括龙武军、羽林军、神武军,各分左右,称为六军。后来增加了神策军,再后来又增加了神威军,也分左右,统称十军。

其中,神策军最早是一支边防军,由名将哥舒翰创建,十分骁勇。安史之乱爆发后,神策军入关作战,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为唐代宗护驾,而原来的地盘被吐蕃占据。自此,神策军分为左右,成为禁军。

神策军不仅仅驻扎京城,在京畿道、关内道各重要地区,也有驻军。在禁军中,神策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皇宫核心区域,就由神策军负责守卫。后来,其他六军,空有名号,有将军,却没有士兵,实际上形同虚设。禁军就是神策军,神策军就是禁军。

再后来设立的左右神威军,不久即并入神策军。因此,所谓六军,或十军,实际上就是指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策军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

左右神策军又各设护军中尉,简称中尉,各一人,代表皇帝,监视、掌控神策军,位在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相当于后世的“政委”。

唐德宗李适在位时,以宦官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位在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神策军将吏皆受其节制。所以,实际上,宦官里面,左右神策军中尉,权力最大。

晚唐,皇帝在世时,往往都要依靠宦官来掌握权力。皇帝死后,新皇帝由掌握兵权的宦官决定,早已成为唐朝的常例。太子如果不合宦官们的心意,被废、被杀也是常有的事。朝廷实在缺少得力的大臣,连皇帝自己也无力改变这种局面。

因此,中、晚唐大部分皇帝生前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后妃、皇子的无奈之举。

不过,唐宣宗李忱(李怡)却并不是真傻,而是装傻避祸。掌权的宦官以为他好糊弄,就选他继承皇位,可以说,这个皇位来得十分侥幸。

事实上,唐宣宗李忱(李怡)非常聪明、有主见。他对内选拔、重用贤臣,疏远宦官;对外,严厉打压嚣张跋扈的藩镇。

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击败回鹘、奚部;河东节度使王宰、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击败吐蕃、党项;趁吐蕃内乱,收复原州、秦州、威州、萧关、维州、扶州;沙州人张义潮,收复失陷于吐蕃已经近百年的河湟十一州,派人向朝廷献捷,唐宣宗设归义军,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李福、白敏中、毕諴平定党项叛乱;吐蕃首领、自称宰相的论恐热入京称臣,请求封赏。

大中年间,朝廷的威望,达到晚唐一百年来的顶点,史称大中之治。当时人甚至称唐宣宗李忱(李怡)为“小太宗”。大家都觉得大唐中兴,似乎指日可待。

曹州,因地处济水之南,古代曾经得名叫济阴郡。东都洛阳以牡丹知名,俗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不过,这只是前半句,后面还有半句,曹州牡丹甲洛阳。曹州这个地方,不仅春天盛产牡丹,秋天还盛产菊花。

曹州西面,有个冤句县,乃是一个大县,包括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部和东明县大部分。历史上,曾经出了一位特别了不起的大人物,东汉光武帝刘秀,据说就出生在本县,只不过那时候,刘秀出生的地方属于邻县济阳县,唐朝时济阳县合并入冤句县。

冤句县下面有个赤墙村,村里有一大户人家,姓黄。黄家祖上就是远近有名的盐商,在附近州县开了不少杂货商号,明面上卖杂货,卖官盐,暗地里却做贩卖私盐的勾当。官盐很贵,卖官盐赚得少,但是合法;私盐便宜,卖私盐赚得多,但是官府查得紧。

因为祖祖辈辈一直做私盐生意,黄家十分富有。但是黄家一向乐善好施,经常接济穷人,是远近闻名的善人,在江湖上威望极高。

二十多年前,还是唐文宗李昂在位的时候。

话说黄家大少爷黄宗旦,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娶媳妇了,媳妇姓田,娶亲的队伍,经过一片树林。林中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个很大的鸟窝。大树下,有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孩,坐在地上,冲着花轿里的新娘子叫了一声“娘亲”,然后突然化成一道黄色的光芒,冲入新娘子怀里。

新娘子肚子立刻就鼓了起来。回到家,那胎儿,却长得很慢,怀胎两年,才生下一个古怪的婴儿,奇丑无比,生来就有两颗牙齿,胸前有几个红点,仔细一看,竟然是北斗七星的图案!后背又有一个图案,乃是八卦图。再细看那婴儿,忽然一下子就长大了,像妖怪一样,见风长,长得身高一丈,面色金黄,一字浓眉,圆睁牛眼,鼻孔外翻,活脱脱一个凶神恶煞!

“儿啊!快醒醒!你又做恶梦了?”

“啊!娘亲!”黄宗旦睁开眼,看见娘亲正慈祥地望着他微笑,这才发现是做了个梦,自己已经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遂叹息道:“娘,孩儿做了一个梦,好生可怕!吓煞我也!”

“孩子,梦都是反的。做恶梦,正是有好事呢!快起床,你爹有好事跟你说。”

吃早饭时,黄宗旦的父亲对他说:“儿啊,邻县田家庄,田员外,乃是我家世交,门当户对。田家女儿,业已长大成人,为人端庄、贤惠,已经叫算命先生批过八字,与你非常适合,今日正是黄道吉日,马上安排媒婆,你上门去提亲。”

黄宗旦心中暗自惊疑。难道这个梦,竟然是真的,要一步一步应验不成?

闲话少说。黄家按礼数安排提亲等事。不久,三媒六聘的仪式已经完成,娶亲的日子到了。

黄宗旦上门迎亲,半路果然经过一片树林,那片树林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但是树下并没有什么穿黄色衣服的小孩。黄宗旦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

迎亲回来的路上,又经过这片树林,树上的鸟巢里,突然飞出来几只乌鸦,冲他们呱呱乱叫,然后往那树下飞去。黄宗旦顺着乌鸦飞的方向低头一看,那树下,竟然真的坐着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孩!只见那小孩坐在地上,冲着花轿里的新娘子叫了一声“娘亲”,然后突然化成一道黄色的光芒,冲入轿子里!

黄宗旦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看花眼了,揉了揉眼睛,再定睛一瞧,树下什么也没有,再看看花轿里面的新娘子,也没什么异常,这下才放宽了心。

媳妇接回家,拜了天地,小夫妻俩恩恩爱爱地过小日子,媳妇的肚子就慢慢一点一点大了起来。说来奇怪,后面几个月,这肚子就不怎么长大,速度很慢。别人是怀胎十月,她这胎,似乎足足怀了两年,终于生下一个特别大块头的婴儿。

这婴儿,形容古怪,面色金黄,闪闪发光;眼睛很大,炯炯有神,目露凶光;生来就有两颗大门牙,其他牙齿也隐约可见;眼睛上面两道笔直的浓眉,像加粗的一字。婴儿身长二尺多,重九斤二两,哭声洪亮。黄宗旦抱起来一看,胸前果然有几个红点,好像北斗七星的形状。再看后背,隐约现出有八卦图案。

“这孩子莫非是个妖怪?”黄宗旦想起做过的梦,非常惊慌,连忙将婴儿抱走,来到那片树林,找到那颗有鸟巢的大树,爬上树,将婴儿放在鸟巢里。口中念道:“孩子,生死有命,你若是命不该绝,就让乌鸦抚养你吧!”

回到家,看见媳妇哭得死去活来,真的是一哭二笑三上吊,跟他闹着要孩子。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七天,黄宗旦心里想,这孩子,应该已经死掉了吧?

但是他又实在拗不过媳妇,没办法了,管他呢,去看看孩子还在不在吧。黄宗旦回到那片树林,看到那颗大树,远远就听到一阵阵洪亮的婴儿哭声。他爬到树上,看见那个婴儿还在鸟巢里,白白胖胖,活蹦乱跳的,坐在那跟小乌鸦一起玩耍呢!那婴儿见了他,一下子就不哭了,还冲他笑,似乎还叫了一声“爹”!

黄宗旦十分惊讶,心里道:“这个孩子恐怕将来不得了。”于是赶紧抱回家,以鸟巢为名,取名黄巢,交给媳妇田氏抚养。长到一岁,黄宗旦就开始教他认字,那黄巢冰雪聪明,过目不忘,一教就会。

他家办有私塾,请了教书先生,附近人家的孩子都可以来免费读书。黄巢三岁时便跟了教书先生,学习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后来连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都有涉猎,无不精通。

这年秋,黄巢六岁了。

这一天,正值重阳佳节,黄家来了两位老朋友,乃是邻县长垣县的盐商王家父子。长垣县又名匡城县,属于滑州,但是紧邻冤句县。这隔壁县老王,也靠卖私盐积攒了家财万贯,他家也喜欢结交江湖好汉,是在绿林中呼风唤雨的人物。

冤句县、长垣县,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一带,历史上一直就是我国的古战场。战国时代,齐国和魏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附近。长垣县,离大名鼎鼎的隋末农民起义的瓦岗寨,只有三十里。

王、黄两家世代盐枭,都是远近有名的豪门大户。两家人历来都讲义气,结交天下英雄,因此在江湖中威名赫赫,在官府里也有不少朋友,两家都很有势力。两家人生意上也经常合作。通过做私盐生意,他们都积累了万贯家财,蓄养了不少家丁、护院武师和押运镖师等武装人员。

酒足饭饱后,宾主一起来到院子里观赏菊花。

王老爷诗兴大发,他看见院子里很多菊花,迎风摇曳,道:“黄老爷啊,我看你院子里菊花甚多。不如我等以菊花为题,大家一起对诗如何?每人两句。”

于是他摇头晃脑,吟诵出两句诗来:

一朵一朵又一朵,四朵五朵六七朵。

王大哥好诗啊!黄宗旦笑道:

九月重阳两节季,万紫千红难得齐。

“叔叔才对得好呢!”说话的是王家的儿子,名唤王仙芝,比黄巢大十来岁,刚刚成年,已经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我来试一试。”

常似千仙舞裙角,深秋时赏最清香。

这时候,轮到黄巢的爷爷接了,老人家一时还没想好,急得面红耳赤。

一旁玩耍的黄巢说:“爷爷,我来接两句吧!”于是脱口而出道: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王仙芝大吃一惊,说道:“哎呀,这个孩子不得了。他接的这两句,对仗工整,而且立意新奇。我们其他人的诗句,说菊花,就是普通的花,要不嫌它瘦,看起来弱不禁风,要不就说它生不逢时,天冷了才开花,都太俗了!我这位小弟弟,说菊花,却说它是百花之首,菊花穿着黄色的龙袍,堪称花中之王,真是神童啊!胆子也很大啊!初生牛犊不怕虎,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黄宗旦说:“什么神童!可能是碰巧吧!也许是从别人那听来的。小孩子晓得什么?”又俯下身子,对儿子说:“黄色衣服,这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不要乱讲!以后可不敢这么说,搞不好全家掉脑袋!”

黄巢却不服,说:“菊花就是百花之王嘛!老天爷赐给它金黄色的颜色,就是要让它统领百花,做花中之王。”

黄宗旦急得要揍这个熊孩子。

黄巢的爷爷道:“算了吧,小孩子童言无忌,也不是故意的。我的孙子,看来是能写诗,只是不知轻重。这两句诗,这么好,不像我们普通人做的打油诗,说不定真是小孩子从别人那听来的。”

王仙芝不信,说:“不可能,上哪儿碰巧听来?我们这里是乡下,平常也没有什么读书人来往,上哪儿去听来?如果你说是碰巧,那就以这菊花为题,叫我弟独自再做一首完整的诗如何?给你半个时辰的时间,但是不许再说黄颜色。”

黄巢看了看秋风中摇曳的菊花,说:“不要半个时辰,我张口就来!”于是高声吟诵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当时北方大地,秋风习习,天气已凉。一句“飒飒西风”,预示寒冬将至。一句“蕊寒香冷”,说不尽百姓生活穷苦凄凉的现状。下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小小黄巢以青帝自居,少年时已露鸿鹄之志。

在场众人皆自叹不如,连声称赞黄巢是个神童、才子。王仙芝对黄巢更是刮目相看。

却说曹州南面一百多里,有一个宋州,宋州下辖有一个县,名唤砀山县,在宋州东面一百多里。

砀山县午沟里村,有个落魄的秀才,叫朱诚。那时候的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学生上几年私塾,考秀才一般都很容易,考上秀才,就可以进入县学学习,相当于高中入学考试。再往上面,考进士,就难了。进士,再去京城参加省试,考中了,叫进士及第,就可以直接做官了。

朱诚考了几年,年年落榜。唐朝时,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不像后世三年一考。每一年都要落榜一次,你想这个,得有多大打击!心理阴影面积得多大!而且,每年进京赶考,也要花不少钱。

朱诚灰心丧气,后来就不再去考了,但是又没有别的门路,只能当个教书先生,教学生识字、算数,教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简单的知识。不久,辗转来到冤句县赤墙村,黄家私塾,成为黄巢的启蒙先生。

朱诚为人愚腐,是个酸秀才,出门办事都要看皇历是否适合。他说话总爱引经据典,说什么这本经书上怎么讲,那本经书上怎么写,孔老夫子曾经怎么说,孟老夫子怎么说,满口“子曰”、“诗云”,因此人送外号“朱五经”。

黄巢小小年纪,很快就考上秀才。年纪稍大一点,黄巢又爱上骑马射箭,舞刀弄枪,也爱读兵书战策,常常以英雄侠客自居。他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字,叫巨天。

黄家做私盐生意,一向有习武的传统,家里也有护院武师,也请了功夫教头。黄巢一直跟随他们学习功夫。后来,又拜在北枪王张处让门下,学会了天下闻名的罗家枪法。

因此,黄巢长大后文武双全,胸有韬略,有经天纬地之才。

正是:文可上朝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

过了几年,朱五经攒了些钱,返回家乡,在村里开了个私塾,收附近的农家子弟做学生,朱家算是小康之家,也有几亩祖上传下来的薄田,勉强糊口。

朱诚娶妻王氏,已经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名朱全昱,老二名朱存。现在,老三又要出生了。

这时,已经是唐宣宗李忱(李怡)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农历十月底,寒冬季节。

夜晚,朱家房顶上,突然冒出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众邻居们看见了,可不得了,朱五经家着火了!于是大家同声呼喊道:“朱家走水了!快救人!”

当下你端着水盆,他挑着水桶,都跑到朱家去救火。那知到了朱家近前,并没有见到什么烟雾,也没有看到什么火焰,只听见一阵阵呱呱的婴孩啼哭声,异常响亮。

邻居们十分惊奇,连忙询问朱家,才知朱家新生一个男孩儿,虽然形容古怪,但是并无失火之事。只是朱五经家附近,非常温暖,一点都不像冬天。

大家喧嚷道:“我们明明看见你朱家有火光,为何到了此地,却并没有着火?可是这里,却又非常温暖,跟刚点过篝火一样。”

有人说了:“莫非这个小孩子,不是平凡人,将来要大大发迹,所以有此奇异征兆呢!”

又有人说了: “这孩子看起来形容古怪,莫非是个妖魔鬼怪,才有此红光?”

朱五经也觉得奇怪,今天晚上怎么这么温暖呢?遂给老三起名朱温,小字阿三。

却说那朱家老三朱温,生来面色通红,浓眉大眼,耳朵特别大。随着他越来越长大,形容也越来越古怪。先是头发越来越蓝,后来除了一头蓝发,又长出了满口狼牙。

他刚一学会走路、玩耍,就喜欢弄棒使棍,总是与二哥朱存及邻家儿童一起胡闹。二哥朱存与朱温性情相似,也是个淘气的熊孩子,母亲屡次训斥、打骂,都不肯改。

只有大哥朱全昱,生性忠厚,待人有礼,有点像他爸爸。朱诚曾经对族里人说道:“我朱五经,生平熟读四书五经,赖此糊口。所生三个儿子,只有老大全昱还有点像我,老二、老三两个不肖子,都是败家货,不知我家将来要落得个什么样的悲惨下场呢!”

话虽这么说,朱温还是跟着爸爸认了一些字,学了点文化。

慢慢地,朱家三子、两女逐渐长大,一家人要吃要喝要穿衣,有时还免不了要修补房屋,添置家具,现在赶上兵荒马乱,州县经常加税,几亩薄田,收的地租还不够缴税,慢慢变卖干净。

朱五经开的私塾,也就是教附近一些农家子弟,所收的学费,非常微薄,根本不够一家五口人的开支。这年头,老百姓盐都吃不起,哪里还有钱送孩子来读书呢?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少。朱五经长期营养不良,压力山大,抑郁不得志,积劳成疾。

朱五经对妻子王氏道:“我死以后,你可带着孩子,前去冤句县赤墙村,投奔黄巢,去他家学习做生意。他是我的弟子,必然厚待你们!切记!切记!”

说完就去世了。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八日,唐宣宗李忱(李怡)驾崩,在位十三年半。此时,离唐朝开国,已经过去了二百四十多年,离唐朝灭亡,只有不到四十年了。

唐宣宗李忱(李怡)临终前,本欲立第三子、夔王李滋为太子,但是执掌禁军兵权的宦官,却私自迎立他的长子郓王李温继位,改名李漼(音同璀璨的璀),这就是唐朝第十二代、第十七位皇帝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李温)登基时,年方二十八岁,已经成年,正是年富力强,大臣们都期望他像他父亲一样英明果断,承担起中兴大唐的责任。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