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卑鄙的骨头 > 第307章 抄家

第307章 抄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卑鄙的骨头!

………………

等到芦英离开后,佘大志立刻前往了酿造局的后院,那里是打更人许平安等人休息的地方。他们正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佘大志的到来让他们有些惊讶。

佘大志看着众人,深吸了一口气,“各位,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们。”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刚刚芦英告诉我,郑芝龙等人把原本计划买田的粮食全都拿去赈灾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忧,因为我发现这件事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

他顿了顿,扫视了一圈众人,“我怀疑芦英在这个事情上有所隐瞒。我们需要对他进行审问,以查明真相。但是,我们需要小心行事,不能让其他人知道我们的行动。”

许平安等人听后神情严肃,他们知道佘大志所说的重要性。如果芦英真的有问题,那么他们需要尽快查明真相,否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和风波。

“我们马上去巡抚衙门审问芦英。”许平安站起身来,向佘大志抱拳说道。

佘大志点了点头。

夜色下,许平安等打更人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换上了普通百姓的衣服,悄悄地潜入了巡抚衙门。这个衙门位于翡翠林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后院的书房则是芦英的私人空间。

一行人悄无声息地穿过衙门的侧门,进入了后院。月光透过云层照在庭院中,映照出石板路的独特纹理。他们顺着月光走向书房,书房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灯光,隐约听到里面有人声。

许平安示意其他人停步,他走到门前,轻轻敲了敲门。片刻之后,门开了,芦英出现在门口,他看着许平安,神情有些惊慌。

许平安亮出了打更人的银牌,芦英看到银牌后神情一震,他立刻躬身行礼,“原来是许银锣,下官有失远迎,请您赎罪。”

许平安点了点头,他看着芦英,“我们奉旨查案,需要把翡翠林改麦为梁的所有事情都弄清楚。希望你能够配合我们的调查。”

芦英立刻老老实实地禀报了一番,包括郑芝龙等人如何计划将买田的粮食用于赈灾等等。许平安等人仔细地听着,不时地记录着要点。

“你说的事情我们会去查证,”许平安在听完芦英的叙述后说道,“到时候是对是错,自然有分晓。但是切记,我们打更人办案需要保密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在这里。”

芦英点了点头,“下官明白。”

………………

当郑芝龙穿过酿造局衙门的大门,走向前庭时,他们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衙门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前庭的两侧摆放着一些石凳,上面坐着一些官员,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郑芝龙身上。

这种感觉让郑芝龙感到有些不自在。他抬头看了看天空,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他清楚自己这次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同时他也知道,这次会面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他终于来到了佘大志的书房。佘大志坐在桌前,他的脸上带着微笑,看着郑芝龙和杨伟的到来。

佘大志看着郑芝龙,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几分疑惑和质问,“郑芝龙,你为什么要瞒着我,打着酿造局的牌子去买田?”

郑芝龙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他赶紧解释道:“佘大人,我瞒着您是为了保护您,因为您知道的越少,就越安全。知道的越多,反而会出问题。”

佘大志皱起眉头,他并不完全认同郑芝龙的说法,“那你现在为什么要来找我?”

郑芝龙叹了口气,“因为现在事情已经出了问题,我们需要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且,现在芦英和樊子山都不想认账,想找人背锅。所以,我特意请您帮忙。”

郑芝龙接着解释道:“在这次买田的事情上,芦英和樊子山是主导者。他们利用酿造局的牌子去买田,但是现在却不想认账。为了保住皇帝的威严,我当时建议应该再增加一个奉旨赈灾的牌子。”

佘大志沉默了片刻,他看着郑芝龙,“你们觉得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

郑芝龙点了点头,“至少能够保住皇帝的威严。”

佘大志深吸了一口气,“好,你们辛苦了。”

他抬头看了看酿造局衙门的方向,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

打更人许平安、宋廷风和朱广孝,三人骑着快马疾驰而来,阜阳县的淮河码头映入眼帘。几十艘粮船静静地停在河畔,但奇怪的是,周围的百姓们却仿佛对这堆粮食视而不见。

许平安心中疑惑,他乔装打扮成一个普通百姓,慢慢地靠近了码头。他找了一个正在忙碌的年轻人打听,“小哥,这些粮船是用来干什么的?”

那年轻人看了看许平安,叹了口气说道:“这些都是官家的粮船。但是我们这些百姓,现在谁敢去借粮啊?”

许平安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去借粮?难道官家不借吗?”

年轻人苦笑了一下:“官家是愿意借的,但是百姓们担心还不起粮食,所以不敢借。现在每天喝赈灾的粮食都够了,何必去借呢?”

许平安点了点头,心中明了。原来百姓们是因为担心还不起粮食,所以宁愿每天喝赈灾的粮食也不愿意借粮。他心中暗自思考,看来要让百姓们愿意借粮,必须先要解决他们的顾虑。

………………

樊子山骑着马匹,披星戴月地匆匆赶到阜阳县县衙。他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紧张,仿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心中清楚,此行的目的是要对杨伟施压,让他释放朱大力。

然而,当樊子山踏入县衙的那一刻,他发现情况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杨伟端坐在书桌前,神态从容,仿佛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准备。他瞥了一眼樊子山,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仿佛在示意对方:我已经准备好了,你尽管来吧。

樊子山心中一凛,他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他走到杨伟面前,毫不客气地说道:“杨大人,我希望你能够识时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