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都穿越了还不兴我和李二对着干? > 第80章 制作简易导火索

第80章 制作简易导火索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都穿越了还不兴我和李二对着干?!

魏征和苏定方最后到底谁用上了纸,谁用的厕筹江晓就不管了。不过后来杨媛知道江晓的意图后,建议不要用铁钉固定纸鳞甲,那样有些浪费,可以用麻绳穿纸固定。

杨媛说,这种活儿妇人们都能干,只需要一些大号的铁针就可以,不但更结实,而且还能减轻最后成甲的分量。

吕家的和焦家大娘见了纸鳞甲之后也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纸鳞甲上可以再打两条纵横线,那样就更更结实。

江晓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只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掌握一些知识,但只要给他们开一个头,他们就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完善。

所以,纸甲的事江晓又不用具体操心了。造纸、采漆、上漆如何分工,纸甲制造的各个程序怎么协调,通通不用他管,自有杨广、杨媛、魏征和苏定方他们来制定和完善。

总之,最后经过魏征测算,在不动用特别人力,保证堡中各项事务皆不耽误的情况下,只要每位妇人每夜“缝制”十片纸鳞甲,就能日产纸甲三件。

这个数字江晓还是很满意的。日产三件,一个月就是八十多件,半年就能有五百“带甲之士”,护卫坞堡绰绰有余啦。

在这个基本只有消耗没有产出的乱世,打得是存量战争。江晓相信,经过数年的战乱,即便是那些拥兵数万的“反贼”,能有十分之一的士卒带甲就不错了。

因为有限的资源是优先保障兵器的,在那些割地为王的枭雄眼中,士卒的生命根本不重要,能杀人就行,至于会不会被杀,扯淡。

不过,追求不同,期待值就不同。江晓满意,魏征、苏定方就对这个产量不甚满意,他们恨不得一天能产三百件,于是继续抱怨“缺人、缺人、缺人”!

这个情况江晓也清楚,冶炼、造纸、狩猎、种硝、采漆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事,人手确实非常紧张。

但这江晓就没办法了,现生是肯定来不及的,王净颜父子这种送货上门的二杆子货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也不能学他们到处去抢、去抓“壮丁”呀。

于是,江晓只能安慰这两位“壮怀激烈”的家伙说,人不在多,而在精。

嗯,确实在“精”,若不是有杨广、魏征和苏定方这几位“精英高管”,靠江晓一个人协调调配,那他就什么也不用干了。

当然,除了口头安慰,江晓也还得继续拿出点实际的东西来。

所以,江晓回到自己的小院后连夜拆了一颗大肚子小莫,他要用纸为芯,再沾上混合了硝土和木炭粉的煤焦油,做一个尽可能“标准”的“炮捻”。

“炮捻”这种东西,现代的孩子们不要太熟,做起来并不难,在座的可能很多小时候自己就做过,鞭炮里的火药拆出来,往卫生纸上一倒,把纸一卷,拖鞋板子来回搓一搓,就成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作者一样,当年拖鞋板子搓捻子的时候用的力太大,直接搓着,然后辛辛苦苦一下午捡鞭炮收集来的火药瞬间化为灰烬)

江晓现在想要做的显然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儿戏了,毕竟是要用来引爆小莫的。

但他也不奢望自己能做出现代工业条件下标准的导火索,没有准确的计量、标准化的填充、包线、切割设备,就是有导火索填充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起码要做出一个可以稳定燃烧的“炮捻”。

所谓稳定就是在有风有雨的情况依然能不熄灭,或者说至少不易熄灭,并匀速地燃烧。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小莫的使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起码下雨天别想用,而且也会限制小莫的战术发挥,譬如可控空爆就想也别想。

江晓现在想到的办法就是在纸和煤焦油做成的药芯上裹生漆。

(昨天有朋友问生漆是什么,才发现自己前文没有解释,其实生漆就是漆树割开后流出的液体,是一种天然漆料,可以直接使用,又称土漆、国漆,采漆的方式也类似橡胶和松脂的采集)

前面已经说了,生漆漆膜有很好的防水性,并且生漆本身就是易燃物,用它来做炮捻的外壳并不会伤害药芯的可燃性,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生漆漆膜有很好的绝缘性。

对于爆炸物来说,绝缘性有多重要不用多说吧?

小莫放在坞堡里,江晓最大的担心就是别哪个不开眼的耗子路过,然后打个哆嗦放出点静电啥的。

那样的话,本书到此完结……

纸沾了煤焦油混合物后变得很容易定型,稍微一晾,等煤焦油再挥发一些,用一块平整的木板轻轻一搓,一条粗细均匀的“药芯”就有了。

再把这药芯在生漆中像涮羊肉一样过一下,让它表面覆盖上一层薄薄的漆膜,然后静置等待漆干,江晓设想的可防风、防水、防静电的“导火索”就算彻底完成了。

生漆漆膜的氧化过程很迅速。很快,“导火索”已经硬化。

江晓将“导火索”均匀地切成等长的几段。他现在需要验证每一段燃烧的时间是否一致。

“导火索”顺利点燃,和放鞭炮时的炮捻子一样,呲呲冒着火花。

没有计时器,江晓只能在心中默默数数,大概二十个数后,一段“导火索”燃烧殆尽。

在这个过程中,江晓用力甩动导火索,看导火索是否会因此而熄灭,毕竟小莫要在空中飞行,如果因为飞行而把导火索吹灭,那显然是不行的。

结果令人满意,无论江晓怎么晃,甚至像风火轮那样甩,“导火索”都没有熄灭,防风性符合江晓的设想。

至于防水性江晓就不准备试了,生漆的防水性他还是有信心的。

再点燃一段,继续默数,还是二十个数……

再点,再数,依旧是二十……

江晓长长地吐了口气,这“导火索”算是成功了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