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核污水入侵?开启海上长城计划 > 第129章 衍生科技成就板块展开;唯一的城市建设白皮

第129章 衍生科技成就板块展开;唯一的城市建设白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核污水入侵?开启海上长城计划!

提前足足一个月进行预热。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时间点还是太远了,再怎么说,提前半个月不也比提前一个月更好吗?

不过致远科技的想法,他们一向是搞不懂的,一个月就一个月吧!

这一个月的时间,何致远也并没有多做什么事,因为各方面的成就等级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进度都不会太大。

除了生物防治。

京城的“叹息级”一次性完成了“灯塔白蛾50%处理进度”,比想象中的70%要低一些,不过总体来说也还可以。

二级的灯塔白蛾10%,30%进度,分别700,1400成就点。

一级红火蚁进度也大涨,来到了22%,10%成就完成,获得1000成就点。

另外二级“巴西龟”,11%进度,700点。

一级“雀鳄鳝”,10%进度,1000点。

一级“清道夫”,10%进度,1000点。

动物的处理进度相对来说要快很多,而植物的处理进度就要慢太多太多了,主要还是植物分布太广,基数庞大,目前的覆盖效率还比不上。

但生物点累积也来到了7600点。

“叹息级生物屏障”可并不贵,1200一座,现在可以兑换足足6座!

何致远也并没有吝啬叹息级的制造,在一次性制造6座过后,再度面向公众指定了接下来会建设叹息级的6座城市,荣海,熙江包括其中,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方城市。

因为相比较北方,南方城市受到生物入侵的概率要大很多。

京城人手上的叹息级感觉都还没有捂热几天,然后一下子就多出来了六个将会拥有叹息级的城市。

好好好...多点好啊...多点好啊...

京城人现在其实也并不羡慕其他地区将会拥有的大量设备了。

因为致远新区距离京城也就百多公里而已,致远新区建设出来,注定会辐射至京城区域,到时候他们不需要任何的动作就能享受到致远科技最为顶级的设备加持,难道这不算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吗?

所以京城现在并不着急。

致远新区的“工具城市”的定位又没有变。

致远科技里面。

一众人员正围在何致远的旁边,看着此刻放在地上箱子里面的两个东西。

一个呈现棍棒状,另一个呈方块状,二者共同的区别在于体积并不大。

但是何致远却深深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这两个东西。

棍棒状物体是“爬虫防治器”,是他通过技术原理在最初红火蚁防治器版本上研究出来的升级版。

真正意义上完全由现代设备制造出来的东西,而并非系统造物。

爬虫防治器,覆盖半径为20m,充能一次,持续使用时间为7天,单次覆盖,2小时就即可完成完成对红火蚁,野蛮收获蚁,草地贪叶蛾,椰心叶甲等15种爬虫的根治。

比起最开始仅有1种,何致远在短时间的研究之中可以说是进步匪浅。

而旁边的另一台是便携式污水净化器。

每小时最大净化污水3个立方,能够将水质的等级提升一个等级,使用电池供能,能够持续使用5个小时。

之所以说它便携,是它仅仅只有一个巴掌大小,并且重量并不高。

这种东西,就是电离交换器的超级缩小版,对于电离交换器动辄上万吨的处理量而言,这点处理量根本不算什么。

但这也是何致远自己亲手打造并且人工制造出来的东西!

这两个设备的效果都已经试过了,非常好!

如果是在致远科技那些逆天级设备没有出来之前,商业市场上拥有这些东西,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就是降维打击!

但这件事真正给何致远的启示在于,系统科技似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

他现在已经被系统反哺,各方面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过目不忘,悬梁刺骨十日而不闭眼,甚至对他来说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那么反过来。

他受到系统的反哺最多,而致远科技的其他人员同样应该如此才对。

就比如徐科和刘志两人,虽然现在让他们做的是商业运营,但也不可忽视他们那超高的学习效率。

李文秋已经和何致远聊过很多次,谈到徐科和刘志两人的进步效率这个问题。

她表示,自己这个顾问,已经问无可问,答无可答。

这里面绝对有系统对他们两人的反哺作用。

时至今日,致远科技拥有的员工已经来到了4700人,已经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公司了。

何志远认为,系统的技术,实际上是可以人为变种的,在生态科技上,自然无论人怎么研究,也不可能达到超过系统的层次。

但一个设备的产生,通常伴随着大量的附属技术。

比如发电技术,电磁技术,能源技术,悬浮技术,这些设备带来的技术概念,哪一个不是稍微取得一些成就,对于现实来说就是领先级的存在?

何致远觉得,自己应该在致远科技的内部重新组建一个研究院了。

研究什么,不用多说。

何致远说干就干,立马抽调致远科技中,一开始就有技术研发经验的500人组成致远科技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首先面向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系统的理论方案为基础,研发能够被人为制造的基础设施设备!

当何致远在面向内部组成的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式宣布研究院成立的消息的时候。

脑海之中的成就系统突然想起了提示。然后在个人影响力成就的旁边再度打开了一个新的分支。

朦朦胧胧的雾气快速的散开。

最终一个全新且独立的成就板块快速展开。

“生态科技衍生技术成就”

“认定三级生态科技技术:单次(300技术成就点)”

“认定二级生态科技技术:单次(1000技术成就点)”

“认定一级:单次(3000技术成就点)”

同时成就商店里面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可购买版块。

【衍生技术初级研究院】

【最大人员容纳上限:700人】

【初级研究院,人员能力加成+5%】

【解锁条件:三级认定衍生技术*1】

【中等研究院,容纳上限1800人,人员能力加成+10%,解锁条件:二级认定衍生技术*1,成就点1000点】

【高等研究院,容纳上限3500人,人员能力加成15%,解锁条件:一级认定衍生技术*1,成就点3000点】

生态科技衍生技术成就?

直到现在,何致远才恍然明白,实际上成就系统之中定义的“生态”两个字,实际上是一个概念,而非精准定义。

生态是人类提出的概念,是包括人在内和自然。

之前在“人”这个概念上的,何致远只是单纯的理解为人本身,但是现在看来,这明显还包括了以“人”为中心的衍生物。

人的科技快速发展,是不是以自然为代价换来的?

这是当然的,无论多高级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损耗,风险,而这种损耗,风险是不是也是生态的一部分?

当然是。

比如一列火车行驶在蓝藏铁路上。

以致远科技的角度看,他们可以为这列火车解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产生的垃圾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但火车带来的生态影响只有这些吗?

不止。

为了维持铁路运输,长年需要对大面积的冻土层进行持续性的稳固。

噪音,热量,气流。

参考蝴蝶效应,单独拿出来不算什么,但当量变堆积为质变,其情况就变了。

所以衍生的生态科技技术成就,实际上是从人这个角度根源性的解决“火车”问题。

如何解决?

开发出影响力更小,更先进的技术,这就是解决办法。

何致远认为,成就系统的这个衍生技术板块其实一直都在,而不是他无意触发出来的,因为系统对他本身的反哺实际一直都在为了这个“衍生技术成就板块”做铺垫。

然后何致远“昙花一现的灵感”就打开了这个成就板块。

目前他自己制造的爬虫防治器、便携净水设备和研究院的成立,彻底达成了板块打开的条件。

不过那两个设备并没有被认定为衍生科技。

系统免费奖励了一个“初级研究院”,研究院只有能力加成5%这一个属性,同时一个特殊的点,是开放了人员自主招收的权力,自主招收的人员会被研究院筛选,并打上致远科技的标签。

防止泄密和背叛。

根据初级研究院的属性介绍。

这里面的所有技术研究都是“数字模拟”,相当于一个模拟器,但只要你在这个模拟器里面模拟的东西被认可,就一定可以制造出来。

并且被认定的技术还会被打上研究院的专属“最高权限”标签,只有何致远才能解开这个最高权限的标签,并将这种技术开放给谁,赋予给谁。

相比较系统科技完全高不可攀的状态。

衍生技术的权限真正来到了“人”身上。

不过何致远能够预料到,即便是高等研究院所认定的一级衍生技术相比较系统技术也一定弱小很多。

但这是问题吗?

这并不是问题。

因为一级衍生技术绝对是目前人类能够控制并制造的最高等级,也最先进的技术。

这个板块展开,成就商店就只有研究院这一个设备,达成成就的奖励规则也很简单。

研究院的能力加成5%,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能走到哪一步?

依旧...

事在人为!

何致远将这个免费的初级研究院就建设在了荣海基地。

初级研究院建设时间为30天。

占地面积5000平,相对并不算大,呈现一个矩形立方体状态,似乎和紫霞湾那边的基地没什么区别,平平无奇。

但谁又能知道这是平平无奇的外表之内,可能隐藏着致远科技最大的秘密呢?

荣海基地又在开工建设了,不过这一次建设的面积并不大。

所以无论高层以及海外都没有太过重视,因为他们并不太认为,这个体量很小的建筑能够拥有多高的价值?

难道还能超过群星级和生物之心不成?

在这一个月的空挡期。

何致远应上层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建设致远新区的建设需要,邀请了业内大量知名的建筑学家,设计规划学者,管理学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资本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座谈讨论。

人员众多,受邀前来的学者和各方面的资本企业众多,李文秋自然也是其中一员。

手把手建设一座城市,这对于此次前来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学者,充满巨大的诱惑力。

因为他们清楚,一但自己的提议得到了认可,并最终实现到了致远新区的建设中,那么当致远新区建设起来的那一天。

他们的名字就会随着这座新区青史留名!

而资本更在意的就是利益,利益!

但同样,经济也是城市流动的活力。

何致远每天高强度开10个小时的座谈会,李文秋和所有人亲眼目睹,在如此高强度的压力之下。

何致远依旧游刃有余且条理清晰的回答在座所有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相应的提出反问。

效率惊人的同时,句句一针见血!

说是舌辩群儒也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一场座谈会在最开始的两三天里还是正儿八经的讨论。

但后面就开始件演变为何致远从他们的提议中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去思考解决办法,并再次向何致远提出,何致远没有被难倒。

反而是一众专家学者,资本大咖被难倒了,据说每一个参加过这场座谈会的人,再回去过后都经过了彻夜难眠的思考。

李文秋一开始是受邀前来作为何致远智囊团成员之一的,负责向何致远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但是后面渐渐变成了记录员和整合员。

把问题和答案精简化,并最终和其他智囊团成员汇编,形成“致远新区建设参考书”。

这本白皮书,最终会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公示,其中有非常多的城市建设意见,意义极其深远。

李文秋在旁边看着何致远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的时候,手指在电脑键盘上就略微有些颤抖, 她心里有了些许预料。

这本白皮书有可能会成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城市建设革命的重要参考,甚至...

唯一参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