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之黄天当立 > 第59章 学宫成就

第59章 学宫成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之黄天当立!

背主的名声可不好听。

尤其是张飞一句三姓家奴深深的刺痛了吕布,最无奈的是,这不是污蔑。

三姓家奴成了吕布心头的一片阴霾。

背主求荣,吕布却并未得到董卓的认可和重视,如家奴一般,动辄打骂,所以王允才会想出连环计来离间他和董卓的关系。

也因此张致一封书信,就能将其说反,来到并州,北击匈奴,让他重新得到了并州人民的拥护,重新拾起了往日的骄傲和自豪。

说起来,张致对吕布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为了拉近双方的关系,吕布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吕雯也就是吕玲绮送往青州,稷下学宫。

吕布就这么一个女儿,从小宠溺,结果就长歪了,没有一点女孩子的温婉,整天舞刀弄枪。

送到稷下学宫,也是希望吕玲绮能够真的在那学点东西,毕竟连蔡邕的女儿蔡文姬都在那里。

蔡文姬是蔡邕因对张致心中有愧,主动送过来的,现在她记下来的藏书都已经整理成册了,但张致并未放她回长安。

历史上的蔡文姬虽然文气颇高,但命运也颇多凄惨,这次因张致的出现,改变了一些历史,董卓没有被杀,作为董卓幕僚的蔡邕自然也不用死了。

但长安并非善地,一个王允倒下去,千千万万的王允站起来。

董卓手下全是兵痞,只有李儒一个文士和他同心,朝堂之上,还是不得不用世家之人。

这些人手上没兵,两膀无力,沉迷于酒色的董卓也能一个打十个,但是他们一个个都是玩弄政治手段的好手,拉拢吕布不过是他们众多手段中的一个罢了。

说不定哪天董卓就真被他们阴死了。

张致把蔡文姬强留在了稷下学宫,成为学宫祭酒。

稷下学宫并没有如张致所想的那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被儒家打击了这么久,想要出头很难了。

知识掌握在世家手上,有名气的都是世家,他们是不会来稷下学宫,更不会承认张致这个所谓的稷下学宫的。

名气上的辉煌虽然没有实现,但实际应用,其实还是取得了非常棒的效果。

医家的华佗自不必说,医家在这个时代其实是贱业的,像张角兄弟这些出身底层的人,行医才是正常的。

像张仲景、华佗这种出身士族,尤其是张仲景都做到了一郡太守,还坚持研究医学之人,可以称之为伟大。

华佗在接受了张致的一些理念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医术尤其是治疗外伤的水平,提升不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批的徒子徒孙,这些人被张致安排进军中。

有了他们,战场上那些负伤的能大大提高活下来的概率,能在战场上负伤活下来的老兵,可比没见过血的新兵强多了。

还有几名佼佼者,被张致派到了荆州,拜访张仲景。

张仲景绝对是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人。

人们只在意三国时期诸侯争霸,文臣武将,殊不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影响后世近两千年。

即使是二十一世纪,很多药厂还在从这部巨着中吸取养分,研制新药。

张仲景不会来临淄,那就派人去见他。

去见张仲景的是马原和华佗一起教出来的最优秀的医者,与张仲景交流医学,并提出帮助他出书。

《伤寒杂病论》一部巨着,这个时候张仲景肯定已经在开始构思,甚至已经开始动笔了。

除了医家,农家的贡献也非常大。

农家的领军人物许戍原本出身黄巾力士,被张致秘密培养,谎称是农家许行之后,连许戍这个名字都是假的。

诸子百家其核心的学术思想张致是不懂的,不过毕竟学过生物,知道一些比如杂交育种、合理密植、氮磷钾肥之类的。

花了六七年的时间,许戍才终于把张致的这些理论落到实处,要是一般人早就放弃了。

偏偏张致是圣师,许戍是黄巾力士,对张致有种坚定的信仰,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还真的研究出了一些成果。

张致任命许戍为典农校尉,统管青州的粮食生产,在他手上,青州的粮食产量,平均增产一成有余。

更被张致收为亲传弟子。

张角大贤良师的称号不是白来的,他确实教授出了不少人,同理,张致被尊称为圣师,也是因为他传播的知识繁杂,无数人因此获益。

不过能被张致认可,收为亲传弟子的可不多,加上许戍只有五个。

许戍的功劳配得上这份殊荣,对于一家一县,增产一成不算多,但是整个青州增产一成,那数量就非常可观了。

有了余粮,可以有更多的人从土地脱离出来,建城、挖沟、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

青州的城建在张致眼中实在是太差了,哪怕是千年古城的临淄,也不满意。

不过建城是大工程,天下未定之前,张致不会轻易动工,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卫生管理和基础建设。

另外就是修建学堂,张致无法保证普及教育,但起码保证愿意学习的,有机会学习。

量变引起质变,青州数百万人口,孩童得有几十万。

如果不是张致改变历史,青州焦和、孔融之流,只擅清谈,不擅治理,这些人即使不会被饿死,也一辈子束缚与土地。

乡学给了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当然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还是回到原来的轨迹,学了字,也还是要回去种地,但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会脱颖而出。

张致大力发展教育,要的就是这寥寥数人,很残忍,也很现实,寥寥数人可能就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和许戍一样,张致曾经从黄巾力士中挑选一人,想要培养成小说家,不过没啥大成就,反倒是马原的弟子顾言很感兴趣,与张致一拍即合。

在张致和顾言的推动下,小说家分为两活:说书人、讲经士。

青州乃至周边的酒馆食肆,甚至街头巷尾多出了一个全新的职业:说书人。

传道的讲经士们,一改以前古板的传经方式,换成小说故事的形式,更受欢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