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知了日月 > 第3章 热爱祖国(3)粮票

第3章 热爱祖国(3)粮票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知了日月!

3.粮票

一张张的奖状,终是能换来不再丝毫怀疑的信任,期望也就变成了应该。借鉴鲁迅先生所言,当应该成为了一种常态,不应该便是一种罪。所以,学习好,得奖状,就是劭群的应该,也必须是劭群的常态,但不能成为劭群上学的理由。

交学费,生活所需,这些依然是劭群无法破解的难题,又不得不时常面对的难题。劭群一个学期的学费,全加起来大约二百六十多块钱,分几次上交,多的时候一百多,少的时候十块、十几块、几十块。反正每次回家要钱都不好要,要完了就交给学校,他只是过过手,所以他也没有特别的在意到底多少钱,他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方面就好像是空气,质量好坏,有多有少,都是无所谓的,也是无关紧要的,能活着就行。

学校的食堂使用粮票,有饭票和菜票,饭票上面写着贰两、肆两、壹斤,是用来换馒头的;菜票上写着伍角、壹元,还画着盘子和白菜,根据金额的多少,可以买不同种类的菜。劭群基本上没有过菜票,他只有饭票。饭票也就是粮票,是在学校对面的后勤管理部门换的,都是用粮食换,也可以用钱买。

粮票也可以当菜票用,买菜、打开水,这样看来,粮票就是一票通。就像现在的一卡通,能刷门禁、能消费、能存钱等。但是这个一票通不同于现在的一卡通,只是单一的使用功能,并没有起始的研发,所以也就不存在研发中赋能。一票通相当于原始社会的一般等价物,历史课本关于人类的进化讲过,丛林部落用羊作为一般等价物,海边渔民用贝壳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但是用粮票买东西终究是不划算的,比用钱吃亏,再说,用粮票买了别的,再买饭就不够了,不是一天两天,最少也得撑一个月才能回家补给一次,这期间,没有任何补给。这种境况,就像影视片中的军队打仗一样,一方被围困在城中,补给是送不进来的,祈求于空投也是希望渺茫,只能坚守阵地,固守待援。所以粮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劭群并没有使用,也不敢使用。

劭群驮的粮食经常被换粮票管事的人说:你的粮食“bi zi”太多了,也没弄干净,麦草也不少。胶东话的“bi zi”就是瘪麦子,不饱满的麦子。每当这个时候,劭群就会求饶说好话,生怕这个管事给他折扣斤两,有可能造成自己吃不上饭了,毕竟每年从家里面驮出多少斤麦子,年底家里是要算总账的。在别人的眼色里讨的一口吃的,是多么的难为情。劭群不是为了吃的,而看别人的眼色,他是为了能继续学习。正如课文里巴金先生在《灯》里说的,我们活着就要吃米,我们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一直到劭群参加工作之后,他也始终认为人活着就要用钱,但是人不能单靠钱活着。

有了粮票就可以吃饭,就不会饿死,基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再加上母亲给准备的酱菜,这就已经很好了,所以劭群对那些菜票没有多大的欲望。但是每当去学校食堂吃饭时,他看到同学左手端着个缸子(缸子下面是粥、缸子盖上面是馒头等),右手拇指中指和食指很优雅的端着菜盆(里面是食堂买的热菜),从学校食堂到学生宿舍的路上,大家来来往往,他就很羡慕。这样不愁生计的生活,不慌不忙,从容悠闲的下课、吃饭、上课,就像伟人诗词里写的一样:“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而他好像每天都在拼命挣扎,但每一天又过得很快,确实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这句话,他们教室后墙上就写着,教室里面最大的字,起初劭群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在没有度娘、没有搜狐、没有抖音,甚至连汉语大词典都没有的年代,去哪里查?大家也都不知道,问谁去,谁也不好意思问,都装懂不懂,似懂非懂,其实不懂。

自信源于实力,他没有菜票,但是他也没有不自信。自尊源于体面,吃什么喝什么不重要,学习好就行,但是他吃的喝的确实不行。后来每当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会晚去,他也给了自己一个理由,早去了人多,打不上饭干等着,还不如把这个等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这样不但能多学习,也能去了就打饭,打了就吃,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就像西蜀后主刘禅所言:此间乐不思蜀,后人称乐不思蜀。学习乐不思菜,他自称乐不思菜。

志向或志气这一类所谓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否跟风向或赌气有所关联,答案是不确定的。借用史书上一个大汉奸所说的话,莫须有,可能用词不当。志向,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说直白一些,也就是大家认同的美好方向,那么大家都跟风似的选择一定是好的,姑且叫做风向吧,对或不对,先放一边。志气,也就是骨气,你有我没有,但我不求你,就像伟人在《别了,司徒雷登》提到了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是与不是,不做评判。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提到中国将来的脊梁,后来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又提到了中国的脊梁。有感于此,“吃好与吃坏”,“我们吃饱吃好了吗〞,是否也可以从中寻觅出人生的精神食粮。说不明白,也想不明白。

哲学是科学的灯塔,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总有我们见不到的,尽管我们想见,所以相逢后只能说声再见;总有我们想不通的,尽管我们探寻,所以征途中经常此路不通,但不同于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上联所讲: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未曾达到的高度,未曾涉及的领域,未曾的得到,未知的未知,神一样的存在。相对精神世界如此浩瀚,物质世界显得如此贫乏,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什么都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