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第一莽夫 > 第275章 倭国银矿

第275章 倭国银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第一莽夫!

叛乱结束。

大明王朝也恢复了往日的腐朽。

但朝堂局势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宁王朱宸濠和兴王朱祐杬入朝为官,并且二王公然支持中山侯汤昊的易切提议,朝堂之上不再是文臣缙绅的一言堂,而是多出了一股崭新的势力。

而且关键问题在于,皇帝陛下制定的这宗藩新制中,将王府教育体系也纳入了考核之中,但凡宗室子弟通过了专门为宗室制定的考核,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入朝为官!

这才是文臣缙绅最胆寒的地方!

为什么文臣缙绅可以把持朝政五十余年?

难道这其中就没有大明皇帝试图收回权柄,改变这种现状吗?

当然有,成化帝朱见深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成化帝最后成功了却也失败了。

成化帝当国的时候,他确实是言出法随的皇帝陛下,文臣缙再难与其抗衡。

然而等到他一驾崩,接下来的弘治王朝,却是成了文臣缙绅的黄金盛世!

说一千道一万,文臣缙绅是不害怕出现什么暴君独夫的,因为诸如太祖高皇帝、成化帝这样故意苛责文臣缙绅的暴君独夫,他们又能活多长时间呢,不过四五十年罢了,文臣缙绅完全等得起!

因为有着科举这个源源不断的供给存在,文臣缙绅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扶持提携后辈进入朝堂继承衣钵,以此保证权势不绝传承不断。

所以哪怕是一时被天子打压,他们只需要暂时隐忍即可,也终会再有崛起之时!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一层含义就是,只要有天子,就有朝臣。

那洪武一朝,可谓是对文臣最为严苛之时,剥皮实草,廷杖诏狱,哪一样不让文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基于兵权这个敏感的东西,武将勋贵的晋升条件是极其苛刻的,皇帝自然也不可能给他们留下传承道路,以致于某支战兵沦为某个武勋世家的私军。

可还不等他有何动作,一个突然传回来的消息,却是引起了京师震动。

这才是士绅缙绅真正担心的地方!

不只是士绅缙绅激动,皇帝朱厚照同样也很是激动!

毕竟野人可是说过,这座石见银矿可是藏银过亿啊!

直到成化十四年,成化帝才根据太监汪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说白了这也是成化帝为了制衡文臣缙绅而采取的手段。

三年前去往倭国的使团终于返回大明了,而且他们带来了一个足以让所有士绅缙绅都为之疯狂的好消息——石见银矿确实存在,并且藏银量不可估计,至少远超大明所有正在开采的银矿!

这是什么概念?

大明王朝一年的税银收入也不过才三百万两左右!

然而,现在情况却完全不同了。

说句可笑的话,在这大明朝参加武科举,这些武夫不但要饱读诗书,而且还得有文采做出策略,“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

正常一个出使他国的大明使团,正使一人副使一人,最多加上一些随行官员但也不会超过十人,然后就是行人司官员二十余人,总体人数确保在五十人以下。

仅仅只需要换上一个天子,文臣缙绅就成功地卷土重来,再次执掌朝政大权!

一代天子就算再厉害,不过数十年的时间,文臣缙绅们完全熬得起,也完全等得起!

说句不好听的话,皇帝天子对文臣缙绅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朱厚照激动得面红耳赤,狠狠捶了汤昊胸口一拳。

这支使团由礼部右侍郎谢铎率领,汤昊派遣马永和邓伯颜率两千战兵护送,一去就是三年之久,没有任何消息传来,正当朝野上下都快要将他们给遗忘的时候,这些家伙终于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消息!

可到了弘治六年,朝廷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

“嗯,先别高兴得太早!”

也就是说,这座倭国的石见银矿,藏银堪比大明三四十年的税银收入!

要是可以将其收入囊中,那他朱厚照还愁什么没有银子训练战兵了?

当初汤昊为了推动大明走向海洋,所以设计道出了倭国石见银矿一事,逼迫朝廷派遣使团前去倭国查证,名义上是去调停倭国各地大名的内部争斗。

所以朱厚照立刻召见了汤昊,后者听闻谢铎等人终于回来了,也是有些欣喜。

汤昊没好气地提醒道:“那座银矿现在可还不是你的,而是人家大内义兴的!”

文臣缙绅需要的是一個稳定的朝局和成熟的政务处理体系,只要大明这个强大的机器仍然在正常运转当中,那么无论御座上坐的那个人是谁,文臣缙绅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相比于太祖高皇帝这种暴君独夫,他们自然还是更加希望每一任大明皇帝都最好是弘治皇帝这样的圣君贤主。

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如果你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便不能参加武试,更别谈什么高中武举人了。

武将勋贵唯一的传承,可能就是科举之中的武举了。

而这快两百人的使团队伍,几乎饱含了大明士绅缙绅各方势力,毕竟这么重要的事情,那肯定得派自己人过去,心里面才踏实。

然而因为一座藏银上亿的石见银矿,大明天团规模直接扩张到了近两百人!

这两百人去倭国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去核实查证石见银矿的消息是否属实。

再说了,要是人家当真饱读诗书,要是人家真有这谋略策略,那还考什么武举人,去考文举高中进士状元的什么不香吗?

“野人,你说的竟然是真的!”

因为正德皇帝正在解除藩禁,正在引宗室成员入朝!

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想考武举那可以啊,先饱读诗书再说吧,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你连展现武艺的资格都没有,自己滚回去舞刀弄棒去吧!

这种对比之下,文臣缙绅凭借科举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进入朝堂,一代又一代积攒政治底蕴,而武将勋贵却连传承都没有,哪里会是文臣缙绅的对手,逐渐没落衰亡才是常态。

等到大量宗室成员步入仕途,等到文臣缙绅被不断攫取权柄,他们还拿什么掌控这个朝堂?

正德皇帝这个大胆且冒险的举动,无疑击中了文臣缙绅的要害,迫使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阻止宗室成员入朝,或者说减缓这些宗室子弟入朝的进度!

杨廷和已经求得张敷华派遣御史赶赴江西南昌,暗中调查这宁王朱宸濠的不法罪证,只要拿到了确凿证据,杨廷和就有信心将其给彻底扳倒,然后顺势将这些宗室给逐出朝堂!

据闻那宁王朱宸濠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宗室大考了,等这些宗室子弟通过了大考,不管是习文还是从武,他们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步入仕途为官为将,这也就意味着宗室藩王入朝是有传承存在的!

文臣缙绅为什么可以把持朝政?

因为他们不可或缺,因为他们存在传承,因为武将勋贵没有传承!

毕竟山东清河船厂的舰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再配合这一阵风向,完全就可以顺势出海了。

这武举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

这民间武夫大多都是些目不识丁的粗鄙莽夫,他们拿命写都写不出来什么锦绣文章,甚至可能都写不出来一句完整的话,所以自然是不可能来自取其辱的。

说得直白一点,成化帝想要扶持武将勋贵,所以重视武举将其彻底定制,希冀着能够借此挑选武将人才对抗文臣缙绅。

要知道大明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比如卫所将领等官职都是一代传一代的,此外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将领,这才是军中将佐主流任职模式,而这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罢了,根本就不受重视!

正因为如此,没有传承通道存在,武将勋贵才会日益没落,反倒是因为九边军镇抵御蛮夷,变相成了一个筛选武将战将的人才基地,诸如仇钺、安国等战将都是从九边崛起的。

但是如今呢?

但是自那天顺以后呢?

还不是文盛武弱!

哪怕中间又出现了成化帝这么个小独夫,结果有什么变化吗?

然而此刻这些宗室藩王却不一样!

皇帝陛下大力整顿王府教育体系,而且给了宗室子弟进学修德的动力,这些宗室子弟不缺资源,更不缺名师,只要他们肯认真学习进学修德,通过这宗室大考简直就是轻而易举,到时候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朝堂,与文臣缙绅分庭抗礼!

宗室藩王不但有传承,而且人家的底蕴,远远超过任何士绅缙绅!

然而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大明朝的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太祖高皇帝这个暴君独夫,恨不得用尽天下最恶毒的手段来整治文臣缙绅!

听到这话,朱厚照瞬间眼睛都红了。

“什么狗屁大内义兴?”

“朕看上的那就是朕的,他一个狗屁大名,跳梁小丑,也敢抢朕的银子不成?”

汤昊闻言一愣,随后有些哭笑不得。

眼前这位大明正德皇帝陛下,此刻宛如一头护食得恶犬,红着眼睛龇牙咧嘴的,最为搞笑的是明明这还不是他的食物,而是人家的啊!

“陛下,这件事情没那么容易。”

汤昊摸着下巴提醒道:“我们想要得到这座石见银矿,那就必须得出兵倭国,但是文臣缙绅会同意我们这样做吗?”

出兵倭国?

这确实有很大阻力。

朱厚照被汤昊泼了盆冷水,随即也冷静了下来。

且不说倭国是太祖高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这自古以来华夏王朝就是礼仪之邦,秉持着怀柔远仁的儒家思想,可是鲜少出兵攻打藩属国的,怎么看都没有大义名分啊!

这些个文臣缙绅本来就坚决反战,想来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所以朱厚照直接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汤昊,沉声道:“野人,你快想个办法,不管如何这座石见银矿我们一定要得到!”

“你也清楚这座石见银矿对我们的重要性,只要得到了它,那么别说五万战兵了,就算十万甚至二十万我们都能够养活得起,到时候你也可以挥师北伐在茫茫草原上面追亡逐北了!”

汤昊淡淡地瞟了朱厚照一眼,随后提出了一个不错的方案。

朱厚照听后眼前一亮,立刻就命人着手前去布置。

与此同时,杨廷和府邸。

吏部尚书王鏊,礼部尚书张昇,刑部尚书王鉴之,工部尚书李善,四位在京尚书全都聚集于此。

他们之中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私交,全都是因为眼下局势而不得不聚集在此处。

没办法,宗室入朝对文臣缙绅产生了致命威胁,他们若是再不报团一致对外,还展开什么内斗的话,那文臣缙绅势必会被打压得彻底失去权柄,沦为大明宗室的下属走狗,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杨廷和搀扶着张敷华缓缓走了进来,四位尚书见状立刻起身行礼。

现在内阁权柄还未膨胀到凌驾于六部之上的地步,加上内阁首辅杨廷和执政不久,所以论及地位自然与四位尚书相当,甚至真要说手中实权的话,他还远远不如吏部尚书王鏊。

因此四位尚书真正行礼的人,乃是都察院总宪张敷华。

这位一生清廉正直的五朝元老,原本与内阁首辅刘健、天官马文升一同辅政维持朝堂各方势力平衡。

然而随着刘瑾当朝乱政,刘健与马文升先后被迫致仕,黯然离开朝堂,现如今朝堂之上也就剩下了这位总宪大人,还在勉力支撑。

因为如今的都察院,可是一个庞然大物,拥有独立侦缉抓捕权,俨然成为了高悬于文臣缙绅头上的一柄尖刀利刃!

张敷华扫了一眼在场之人,然后缓缓坐在了椅子上面。

他年龄已经大了,而且看清了朝堂局势,因刘健和马文升接连被迫致仕,所以张敷华也有些心灰意冷,多次上奏请辞,可惜皇帝陛下并没有同意。

原因很简单,都察院是一柄尖刀利刃,朱厚照还没找到一个听话的合适人选,替他执掌都察院,因此就将张敷华致仕的事情一拖再拖。

现如今皇帝陛下解除藩禁,引宗室力量入朝,意在对抗文臣缙绅,张敷华本不愿意理会,奈何杨廷和一再出言恳求,他毕竟是名教子弟出身,再加上并不支持皇帝陛下这种冒险的做法,所以也罕见地破例一次,来了这杨廷和府邸议事。

“老大人,我们如今当如何是好?”

杨廷和主动开口,将眼下局势一一道出。

文臣缙绅现在面临的困境,主要还是因为皇帝陛下的敌意太重。

为了打压文臣缙绅,甚至不惜冒险解除藩禁,引宗室藩王入朝为官,给他们重新执掌权势的机会,这是何等大的敌意,才会做出这样冒险的举动?

任谁想到这一点,心里面都会惴惴不安。

张敷华闻言叹了口气。

“文臣缙绅把持朝政,不愿将权柄归还陛下,这本身就是取死之道。”

“现在是大明,不是前宋,难道伱们还在做着什么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梦吗?”

面对张敷华的反问,在场众人全都选择了沉默。

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是什么美梦吗?

其实并不是啊!

因为弘治朝堂,不就是如此吗?

为何到了这正德朝堂,就行不通了呢?

“当今陛下,与先帝爷,终究是不一样的啊!”

张敷华沉声道:“气魄,胆识,远略……陛下远胜先帝爷!”

“大明朝廷到了如今,勉强维持运转,已经是极限了。”

“若是再不想办法加以革新,民穷财尽,军民困苦,迟早会生出大乱来的!”

“所以,陛下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出乎意料地,张敷华竟然为皇帝陛下开口。

在场众人依旧没有吭声,而是陷入了思考。

他们何尝不明白这些个道理,何尝不知道皇帝陛下为什么这样做。

但是谁又愿意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权柄呢?

权力这个东西,就是一种毒药,一旦沾染上了,尝到了它的滋味之后,任何人都会舍不得放手!

更何况文臣缙绅可是把持朝政五六十年,轻易间就想让他们交还权柄给皇帝陛下,这怎么可能呢?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们将权柄交了出去,皇帝陛下真就能中兴大明吗?

万一他做不到呢,那岂不是反倒会加速大明的崩坏?

所以,这里面的是非对错,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宗室入朝,陛下既然敢这么做,那就定然做好了准备。”

“兴王朱祐杬不必顾虑,这是一位贤王,陛下特意树立起来的金字招牌!”

“其人德行高尚志趣高洁,没有任何政治污点,也没有任何攻讦弹劾的借口和理由,所以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他身上。”

张敷华还是给出了他的看法。

“至于这个宁王朱宸濠,他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

“陛下故意将他捧上高位,有意放纵之下朱宸濠势必会大肆培植党羽,然后就是自取灭亡的那一天!”

“到了那一天,才是你们的机会,才是一举将宗室力量逐出朝堂的机会!”

听到这话,杨廷和顿时眼睛一亮。

他这才终于明白过来,汤昊和朱厚照究竟想干什么了!

这对野心勃勃的君臣,当真是下了好大一盘棋啊!

只怕到了那个时候,宗室也会被顺势踢出朝堂!

就像被利用完了的垃圾,弃之如敝履!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