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喧嚣的烟火 > 第266章 分红了

第266章 分红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喧嚣的烟火!

这是青宁米厂开业以来的第二年年底。

自米厂开业以来,各路人马都很关注米厂的经营状况,没办法,谁让米厂这是个特殊又新鲜的产物呢。

庆幸的是,米厂这两年多来一直稳扎稳打,每一步都很是小心谨慎,经营状况倒是稳中有升。

米厂有生意都是仰仗于农户们家里丰收,这两年家家都是卯足了劲儿地拾掇自家的田地,田地里的产出也相应回馈给了农户。

田地就是这般,排除掉天灾的情况,在正常的年景,你对它付出了多少,它就会很是老实地回馈给你多少,不会欺瞒于你。

一年两季稻,春耕夏收,夏耕秋收,农户家里的粮仓有要塞满的势头。

农户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青宁米厂的张要发等人当然也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的动作很是麻利,早早在农户还在田间地头收割稻子的时候,几人就兵分五路将整个青宁镇镇域范围内的村子都走了个遍,做好了收购粮食的前期宣传准备了。

“叔、婶,你们家这田里的谷子长得很喜人呢。这是要大丰收啊,我们米厂还是照往常那般收购大家伙的谷子啊。”

“叔、婶,你们要是需要卖粮,就卖去我们米厂哦,我们米厂到时候还是像往年那样给你们实在价收购,定是不会让你们吃亏的。”

“叔、婶,你们到时候可要照顾我们米厂的生意哦,我们米厂还有碾好的大米卖,到时候给你们优惠价。”

林水戴着草帽,穿着汗衫和黄球鞋,裤腿上沾满了泥巴,走在自家村子同村的一户农户的田地旁,又是拍马又是收粮的。

笑得那叫一个诚恳又满面春风,一看就是没少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跟乡里乡亲套近乎做宣传。

这本就是个农户与米厂双方之间互利共赢的事,农户的粮食有厂子收购,就有了种粮的底气。

厂子的货源有第一手的渠道来源,既能第一时间看到稻子的品质,又能减少运输成本。

对于米厂加工后的稻米售价上来说,起码就能够减少运输费用这块儿的成本,在市面上销售的时候就有价格优势。

谁不喜欢听漂亮的话嘛,被林水恭敬地喊着叔、婶的林寿夫妻二人笑得眼角的褶子都夹得更深了,被哄得眉开眼笑的。

原本看着自家田里的稻穗都快将杆子压弯了腰,自己心里都喜得不行,这乍然被人一顿夸丰收,他们喜得嘴角怎么压都压不下去。

不过林寿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地摆着手笑道:“阿水啊,我们家今年收成还可以,不过别人家的收成比我们家还好呢。”

“到时候我们家如果要卖粮,一定送去你们米厂哈,你们到时候可别不收我们的粮食啊。”

虽然听着是插科打诨的话,却又半似玩笑半似认真,林水不敢态度马虎。

他很是认真地回道:“叔,您放心,按照你们家这稻子的品次,你们尽管送去我们米厂那里。”

“我们厂子是照收不误的,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张要发五人在农忙期间,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发生,五人就好似拉皮条的一般。

不过这种拉皮条,乡民们欢喜,毕竟能够拉帮着他们增加农业收入,将日子越奔越好。

反倒是,如果在粮食收割时节没有在田间地头看到青宁米厂的人下来收粮,乡民们心里就会开始忐忑:米厂那边可别出现什么变故,或者是效益不好啊。

乡民们都盼着米厂的生意能够蒸蒸日上。

米厂的生意在张要发几人的努力下,的的确确在蒸蒸日上,所有的事情他们都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他们不怕吃苦,他们就怕厂子做黄掉了,这是几人共同奋斗的事业。

几人都像打满了鸡血一般,除了家里必须要自己出面解决的事情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几人都是在忙于厂子、田间地头、寻找销售渠道上面了。

在外人看来,这几人天天都泡在米厂,好得都快穿一条裤子了,除非是要出去见人谈订单,才会将自己个儿拾掇得爽利些,其余时间都是一门心思窝在米厂里,连头发胡子都没有时间剃。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几人是在米厂研究什么不得了的课题呢。

开这个米厂以及如何让米厂能够持续健康地运营下去,又何尝不是张要发这几人要做的课题呢?

从无到有,再到经营发展,哪一步不是得自己想办法去摸索呢?

而且还是拿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去做这个事业。

不成功便成仁。

几人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自己的全部家当投进去了,更主要是这个厂子已经承载了很多人的期盼。

甚至镇里、县里都给予了政策扶持,不知道几人能在这个厂子上绣出什么样的花来?

所以几人完全不敢懈怠。

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前面都是两眼一抹黑,谨慎是最重要的,不求赚钱,最起码能够将厂子稳扎稳打地开下来,那就阿弥陀佛了。

所以前两年不敢将摊子铺开,只是将收粮和卖粮限于青宁镇镇域范围内,产供销一条龙全部都在青宁镇内自产自销。

起先,米厂的主要消费客群是镇上的常住居民,可是镇上的常住人口毕竟有限。

为了刺激乡民们的消费欲望,米厂针对乡民出了米粮回购优惠价的政策,即但凡是卖稻子给米厂的乡民,都可享受跟自己舂米要花去的成本差不多的价格在米厂购买舂好的稻米。

甚至是卖给米厂的稻谷越多,享受的现米价格更优惠。

乡民们也不是傻子,也会算账,自己舂米的话,费时费力,他们一般是会去找专门的作坊舂米。

舂米的价格跟米厂的米粮回购价差不多,甚至有的还会略微高于米厂的优惠价,那还不如两笔买卖一笔算呢。

而且看看米厂那舂米的大家伙机器,舂出来的米白白亮亮,颗粒又饱满。

最重要的是,机器会主动将稻子里的砂石泥巴这些给筛走,米粮里面没有砂石,这可是解决了长期困扰乡民们米粮下锅前得花上大半个小时的时间人工将砂子给挑出来的难题。

不过总有漏网之鱼,人的肉眼不可能将砂子全部挑干净,是以吃饭的时候,嚼着嚼着突然嘎嘣脆,嘴里咬到一块儿砂子,突然就感觉碗里的饭菜不香了。

说这问题不大吧,可又总是存在那里膈应人。

简直是苦不堪言,苦不堪言!

如今,手里捧起一捧米厂机器舂出来的米,饱满、爽利又白亮,隐隐中还泛着晶莹剔透的幽光。

再看看旁边矗立着的透着精密技术的大家伙舂米机器,突然就感觉手里捧着的这捧米很是高大上了。

农人们太知道什么样的米是好米了。

手里的这捧米对农人而言简直是具有致命的诱惑,毫无抵抗力的。

反正米粮是消耗品,自家天天都是要吃米的,价格上还实在优惠,关键是荷包里正揣着刚刚卖了稻谷的钱呢。

荷包鼓鼓囊囊,买东西也就大大方方。

买的还是生活必须消耗品,买到这么好的东西,自家婆娘肯定欢喜,于是农人们也就不再扭捏,大手一挥:

“换购。”

“换购。”

“换购。”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厂的销售渠道终于在青宁镇镇域范围内的乡下各村子之间打开了。

第一年是磨合期打基础,第二年是夯实基础,到现在第二年年底了,米厂已经成功地让乡民们形成了去米厂卖粮买粮的消费习惯了。

农户与米厂之间的粘性越来越强。

张要发几人大大地松了口气,虽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安排人往田间地头去收粮,不过还是不放心,也为了让村民们吃定心丸,他们几人还是会兵分五路去十里八乡收粮去。

今年又是个大丰收年,米厂也丰收了,米厂迎来了第一个分红年。

米厂第一年计算盈利的时候,去掉所有建厂成本,第一年竟然还略微有净利润。

不过厂子的章程当时就说好了,第一年的盈余不用于分红,要用于厂子来年运营的准备金,也就是说张要发五人累死累活,开厂第一年是没有收入的。

身上穷得叮当响,让家里人也是跟着勒紧裤腰带过活的,林水甚至还去找老娘接济了的。

厂子运营到第二年,不出意料,年底成功分红了。

当天几个大老爷们买了几瓶烧酒在米厂的院子里摆了案桌,敞开了肚皮肆意地喝着。

喝着喝着,几人抱头痛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宣泄着两年来身心攥着的那股辛酸苦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