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223章 开启脉诊

第223章 开启脉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即将开启脉诊篇章。

历经千辛万苦,在望、闻、问三诊之后,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切诊环节。

此时此刻,何老师心中不禁涌起万般感慨。

回首往昔,这届学生可谓是他教学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届。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充满挑战的学生,才迫使他不断地提升自己,努力追求更高的教学水平。

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里,何老师深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

面对这届学生们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疑惑,他不得不深入研究教材,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以便能够给予他们准确而详尽的解答。

同时,他也积极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中医学的奥秘。

尽管教学之路崎岖不平,但何老师始终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最近某宾不知道在忙什么了,他上课的时候轻松很多,不用担心有人突然给他整个大活儿。

“今天该讲脉诊了,把脉可以说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法,一看到中医,就会说,你给我号号脉吧。”何老师在讲台上说:“这说明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脉诊成为了中医的特征,又说明了诊法在中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说有些人把脉能说出得了什么病,什么乳腺结节呀,胆囊炎呀冠心病呀......真的假的呀?”

何老师苦笑说:“可能有吧,不过我只能把出来心律失常。”

李介宾轻笑一声,中医就没有冠心病,冠心病是西医病,中医的把脉怎么能把出来西医病?

何老师没有纠结这个问题,而是继续讲课:“把脉源自于什么时候?谁才是中医脉学之宗?”

大树回答道:“秦越人!”

“扁鹊!”

“都对的。”

脉学之宗是谁?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

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

战国时代名医,有多有名呢?太史公修《史记》,没有记载《黄帝内经》,但是专门为扁鹊修传,记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开山祖师,世人敬他为神医。

从司马迁的永存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能够看到扁鹊既实在又带有传奇色彩的终身。

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的确诊办法,奠定了中医临床确诊和医治办法的根底。

何老师说:“我们现在所知的脉诊,其实已经是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后的脉诊,在过去,诊法并不是这样的。”

中医脉诊的部位现在中医所采用的脉诊法,基本都是以桡动脉为主要部位,桡动脉位于手腕的桡侧(靠拇指侧),这个部位在中医上也称为“寸口”。

因为我们所摸到的桡动脉的中心部位,离手掌的距离大约在1寸左右。

中医在脉诊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寸口”诊脉的,在《内经》的记载中,就是通过诊察人体所有的体表动脉来实现对疾病的诊断的。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人迎扶阳三部不参,那是因为张仲景用的是三部九侯。

那么我们现在的脉诊是怎么发展来的呢?

“在《难经》提出单用‘寸口’作为脉诊的部位以后,特别是晋朝医家王叔和在他着的《脉经》中极力推广用“寸口”诊脉以后,中医才逐渐将脉诊部位固定在‘寸口’。”

有很多人认为,诊脉是一种神奇的技术,医生通过简单的摸脉,就能洞悉人的疾病情况、体质、生活习惯等诸多信息,所以常常调侃道:“摸脉之后,身体就再无秘密可言。”那么,摸脉到底在“摸”些什么呢?

脉象,是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历代医家不仅对脉诊的手法,定位千差万别,就连脉象的数量也是并不统一。

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细分为二十四脉,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太过复杂,苦涩难懂。

明代李时珍 《濒湖脉学》为二十七脉,还附带体状诗,最为方便上手,李介宾便是看此书入门。

明代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直到今天的教材,依旧是二十八脉。

何老师正在上面讲不同版本的脉象数量,而李介宾则是在课本上乱写乱花。

旁边的大树瞟了一眼,顿时被吸引了,轻声念了出来。

只见李介宾在书上题了首小诗,名曰:中诊不挂科。

内容如下:

脉诊口诀每天读,熟能生巧疑问除。熟读心法三百遍,试题答案脑中现。

浮主表虚洪热盛,芤失阴血虚湿濡。散革气绝伤精血,崩漏半产阳气浮。

伏痛邪厥里证沉,气血虚弱牢寒疝。缓湿脾虚迟热寒,涩精血瘀结阴痰。

数主里虚还有热,阳疾阴竭元气脱。动脉惊恐加疼痛,促瘀阳盛食痰痈。

气血两虚细湿两,微阳暴脱气血伤。短有无力气郁损,代惊脏衰外伤痛。

实滑真弦大长紧,实证平人大健康。痰湿宿食实热滑,弦痰胃衰肝胆痛。

紧痛宿食实寒有,长热阳实见平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