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山水食香 > 山水食香 第3节

山水食香 第3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山水食香!

这可难倒了玉芝,她不知自己穿到什么时代,更因陈家日日稀粥腌菜,根本不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调味料,什么孜然胡椒的怕是就算这个时代有的话老陈家也不会有。玉芝想了想问李氏:“娘!如果过年要炖肉的话,那我们用什么调味呢?”李氏不假思索的回答:“不过用秋油秦椒大料罢了,还能用什么呢?”

玉芝眼前一亮,前世她也算是美食爱好者了,为了父母爱人也经常下厨做饭。这秦椒她听过,就是花椒的另一种名字嘛!有了花椒有了盐,不就可以做椒盐了吗!想想烤好的麻雀抹上椒盐,玉芝的口水都要忍不住流下来了。玉芝忍不住嘿嘿笑出了声,吓了自家娘亲哥哥一跳,忙问她怎么了,她眨眨眼睛神秘的说:“哼哼,这是个秘密,等爹和二哥的消息到了以后我再和你们说!”

此时上房老陈头和孙氏也尝完了兆志带来的麻雀,老陈头吧嗒吧嗒嘴,听了陈三郎和兆志的话也觉得这个生意做得,就是这个成本嘛...

老陈头又吧嗒了一下,开口道:“老三,这生意我冷眼看着还不错,但这收老家贼的钱家里可拿不出了啊,快过年了走亲戚的年礼都还没买,过年的肉菜什么都没准备,总不能过年了还日日稀粥吧。”说完瞄了孙氏一眼。

孙氏虎着脸回瞪了老陈头一眼又转头朝陈三郎道:“老三,家里有多少钱你大概也有数,这日子是过不下去了,都说年关年关,年年过年我都咬着牙像过关一样难,操持你们上下老小这么多张嘴吃饭。”

叹了口气又接着说:“本来家里还有些积蓄,两百文也能凑合过个年,谁知你家那玉芝,真是个赔钱货!我不开口跟你们要过年的钱就不错了,怎么还想打剩下这几十文的主意?你们三房想得倒是挺美!”

一通话憋得陈三郎和兆志的脸又气又红。要说这孙氏也是为了老陈家付出一切了,好歹拉扯了这么多孩子长大没卖儿卖女,也没饿死一两个,但是这个嘴真真的最是得理不饶人,明明做了好事却总要冷嘲热讽一回,明明心里为了老陈家担心却一定要冷言冷语的刺刺人才能满足。

陈家这几个儿女对孙氏观感很复杂,一边感激她撑起了陈家带大了他们,一边又要时常忍受孙氏的喝骂。所以这几个儿女对孙氏是尊敬有余亲近不足。哪怕最小的陈四郎,孙氏嫁过来时不过六岁年纪,完全可以养成自己的亲儿子。但是孙氏根本不屑这几个儿女对她的看法,她觉得自己对得起老陈家了,以后这几个儿子自然要给她养老,对他们再好也不过就是指望以后有个养老送终的人罢了,既然所求的结果都一样,哪里不如自己过个痛快呢!

兆志见陈三郎被后娘堵的说不出话来,上前一步行了一个礼:“爷,奶,我爹娘自然是不敢让爷奶出这个钱,只是想征求爷奶同意,如果爷奶觉得这个事情做得,那我们借钱也会做起来,如果爷奶觉得不做得,这个事情自然就此作罢。”

孙氏一听就嚷到:“我不管你们做不做,不耽误家里的活,不管我要钱就罢!”老陈头也点点头:“这样这个生意家里就不参合了吧,算你们三房自己的,但是钱要上交家里一半!你们同意吗?”

这对三房来说已经算是意外之喜了,本以为最多给他们一些零用钱,万没想到还能留下一半!陈三郎点头如捣蒜。答应了就带着兆志出去了。

孙氏看着陈三郎父子的背影皱了皱眉对老陈头说:“你这老头子怎么突然这么通情达理了?这没分家的钱都应该交上来,你竟同意他们私下留下一半?”老陈头举着刚才啃了一口的麻雀继续啃着:“玉芝到底是因为二房才遭了罪了,让她三房自己攒点钱给孩子补补。再一个是老大媳妇从成亲就没和我们住在一起,老二媳妇更是光身嫁进来的,老四媳妇把自己的嫁妆把的跟眼珠子一样,一分钱不往外掏。只有老三媳妇,唉...嫁到咱家带的嫁妆这些年明里暗里也都补贴了家用了,用了儿媳妇的嫁妆钱我心里觉得对不住他们呐。

你再看今日出头的是谁,是兆志,这孩子读书在镇上学堂都数一数二,一个童生必跑不了,秀才也是可期的。以后这就是有功名的人了,我们何必在这点小事上给他使绊子,等他功成名就了也能记个我们两个老的的好!”

孙氏细一想老陈头的说法句句有道理,也就作罢了:“只盼着他们这个事能多挣点钱,交给我们的钱也能够这一大家子过个好年吧。”

陈三郎和兆志笑眯眯的打开小东厢的房门,刚迈进屋就看见一大三小盯着他们父子看,异口同声的问:“爹娘(爷奶)怎么说的?”

第10章 椒盐

兆志贼兮兮的一笑:“你们猜~”急的兆亮兆勇差点扑上去抱住他。陈三郎从背后拍了他后脑勺一下:“闹什么闹!看把你娘他们急的!”转头对李氏所:“爹娘同意了,并且只要我们交一半的钱到家里就行了,就是...爹娘说他们不管这个事情了,也就是说他们不出本钱,我这两天去镇上找找有没有扛大包的活计,干个几天挣些本钱,你们在家先收老家贼吧。”

李氏听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挣钱的生意就在眼前,忧的是冬天这货运生意不好做,扛大包的活计根本找不到,不然陈三郎这一把子力气早就去抗了。陈三郎这么说必定是要打定主意去私下接一些二道贩子的活计了。

扛大包也有一些揽了生意自己不愿意做的,自己拿个大半的钱,把出大力的活转让给一些急需要用钱的人。只这钱实在太少,正经一天扛大包怎么也有十七八文,但是接这种转出去的活计可能一天只会给干活的人六七文,但凡有一口饭吃得上的人都不会去接这个活。钱没挣多少身体倒先累垮了可怎么办。

李氏心疼自己男人,转身从炕柜抽屉最里面摸出一小块红布,打开一看是小拇指最上面一截那么大小一块银锭子。陈三郎一看这块银锭子脸胀的通红,这是李氏陪嫁的银镯子里最后一块了,这些年来家里日子过的紧巴巴,李氏陪嫁的银子都补贴了家用,这个银镯子也一点一点铰了换成一口米或者一块布。

陈三郎上前两步按住李氏的手:“不能用,这是你最后一点念想了!”李氏微微一笑:“我的念想从来都不是嫁妆,是你和孩子们,再者说我爹娘兄弟都还在呢,一个镯子也不至于是我的念想,真想了回娘家看看便是!怎么你还不愿意让我回娘家了?”陈三郎双眼隐约含泪,结结巴巴的说:“不...不是......”

几个孩子这才明白这一小块银子是哪儿来的,玉芝心底一阵酸楚,上前搂住李氏:“娘,等我们挣了钱,我给你买大银镯子!”李氏噗嗤一声笑出来:“傻闺女,这老家贼的生意不过挣个辛苦钱,还想着给娘挣个银镯子呢?”玉芝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复又抬起头大声说:“娘!就算这次不给你挣个银镯子!往后我一定给你挣多多的!全套银头面!不...我要给娘挣全套的金头面!”一番话说的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陈三郎刚刚在儿女面前漏了神态,颇有些不自在,咳了咳撕下了了黏在李氏身上撒娇的玉芝。把她放到炕头,全家人脱了鞋上了炕一起商量这个生意要怎么做才好。既然是几个小的先想到做这个买卖的,自然让几个小的先发言。

兄妹四个面面相觑了一会,兆志打头先提起话头:“我觉得咱们这个生意呢暂时想的还挺周到的,只是不知道这个价格要怎么定?还有用什么价格来收这个老家贼,如果生意做起来了,咱家这么几个人逮的指定不够用。”

陈三郎毕竟是农闲时候也去镇上做过活的人,想了想道:“这价定高了怕是没人要买,现如今肥猪肉二十文一斤,瘦肉要十七文,镇上一碗素面4文,肉浇头面6文,高粱面白面的杂面素包子一文一个,肉包子三文钱两个。我们卖的这老家贼虽说是肉但确实小了些也不顶饱。穷人家怕是也不会买,如果太贵了还不如去切一小块猪肉回家做做吃,所以这老家贼的价也定不了太高,我觉得三四文钱差不多了。”

兆亮接了话:“这老家贼如果正儿八经的罩的话差不多一上午能罩个二十来只,我和徐三墩子两个人罩了半上午一人分了八只,若是许家三兄弟那种手快的怕是一上午就能逮三十来只!”

玉芝没想到这麻雀这么好抓,心底在暗暗算账,这卖的话一只三四文,如果麻雀成本控制在一文以内的话还是有赚头的。她本以为麻雀难抓,心底的承受价是一文一只。既然这么好抓那可以两文三只这么收了。这样假使卖四文一只的话,一天卖三十只也有净赚一百文的收入!这对于现在的陈家可以算是巨款了。

兆志显然也想到了支出成本和收入的问题:“那既然如此我们就一文一只收老家贼,卖四文一只吧。土和泥不花钱,爹,等去镇子上我们垒个土灶,也就费点子力气。”

玉芝摇摇头:“二哥,现在一个包子一文钱,可是如果一个包子和一只老家贼让你选你选什么呢,一般人都会选包子吧。我觉得我们两文钱三只收这个老家贼已经很高了,毕竟我们不能像我们自己吃的一样直接不调味就拿去卖,我们还要调味呢。调料钱也是一笔支出...”

说到调料李氏想起来了刚才玉芝神神秘秘说的秘密,忙问道:“你这孩子刚才说有秘密调料,是什么呢,还非要等你爹和二哥回来才说。”

玉芝反问李氏:“娘,这个秦椒除了炖肉的时候还有别的时候用得到吗?家里还有多少呢,要怎么才能找到大量的秦椒呢?”

李氏想了想:“没有了,家里人只用它炖肉罢了。这东西都是山上天生天长的,也没有人种它。咱们农家人一年能吃几次肉呢?所以大家都是随用随摘,最多晒一点过冬用。就你爹觉得有用,秋天收了好大一包,晒干了都堆在柴房角落里。”

玉芝一听那叫一个欣喜若狂!自家爹爹真是太给力了,自家运气也太好了!:“娘,我想做的这个调料叫椒盐,就是秦椒用小火烘干烘香,粗盐也小火炒黄,混在一起碾成粉末,抹在老家贼身上一定很香!您觉得呢!”李氏思索了一下,点头同意了:“这秦椒加热了确实香,在加上盐,这调味料使得,而且镇上也没见有人卖这个的。你这孩子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第11章 黄金雀

玉芝心想自己以后一定还要说出好多来自现代的主意和方法,难道还能日日找借口不成,还不如这次编个理由一劳永逸了:“我也不知道呢,在我摔倒醒来以后脑子里自然就有这些想法了,恍惚记得是一个白胡子爷爷跟我说的。这爷爷穿着藏青色破棉袄,黑色布鞋,头发和胡子都稀稀拉拉的,跟我说了好多话呢,我醒来都不记得了,但奇怪的是一遇到什么事情就会想起来他的话!甚至我连数都会算账都会记了呢!”

众人一听大惊失色。陈三郎抖着嘴唇问:“这...这个老人是不是左边眉尾有个红痣?”玉芝胡乱点头:“嗯嗯,好像是的。”心想爹爹这么说肯定是联想到认识的人身上了,说不定还能给她圆个谎呢。陈三郎眼眶泛红:“是...是大伯!”“大伯?”几个兄弟疑惑。

陈三郎缓缓道来:“大伯在我十来岁就过世了,他和大伯母无儿无女,所以对我们兄弟几个特别的好,特别是娘去世以后,大伯和大伯母帮着爹拉扯我们几个一阵子,可是他家自己日子也不好过,劳累了一辈子早早过世了,大伯母伤心过度,没几个月也撒了手跟着大伯一起去了。

大伯最疼我,说我是几个兄弟姐妹里我最像他,曾想过继我去大房,爹有点不乐意,大伯也就没有勉强,没想到大伯还没到五十就去了...”说着擦了一把溢出的眼泪:“大伯读过几年书,可能看着我们芝芝可怜才教她算数记账的吧,原来大伯一直在看着我们!”

玉芝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位大爷爷的事情,而她随口一说正好说中了陈三郎的泪点。玉芝凑过去用小手给陈三郎擦了擦眼泪,坐在陈三郎旁边靠着他无声的安慰他。

陈三郎拍了拍玉芝的小脸,缓了缓情绪,又开口到:“这是芝芝的奇遇,谁也不许往外说,万一传出去了芝芝可能被当成鬼上身过的姑娘给烧死了。你们都听到没!”说罢挨个瞪了三个儿子一眼,看到他们一一认真的点了头才放心下来。

全家人沉默了一会,平缓一下心情。兆志想了一下大家说的话,开口总结:“那现在我们初步就定了两文三只来收老家贼,卖价四文吧。至于那个...椒盐,就靠娘和芝芝了,成本是粗盐,十文一斤,摊位费十文一天,第一日的成本估计二十文,第一日我们的老家贼就不用去收了,明日我和兆亮兆勇仔细多抓一些,先卖卖看看行情,再决定要不要在村里收如何?”

众人皆道这样稳妥,兆勇插话道:“那我们的老家贼叫什么名字呢?总不能就叫烤老家贼吧!”一句话惊醒大家:“对呀,我们还没取名字呢!”大家都一起苦思冥想,终于兆志开口:“这老家贼又叫麻雀,裹了黄泥烤出来颜色金灿灿的,不如就叫它黄金雀吧!快过年了讨个口彩。”陈三郎李氏和弟弟妹妹们都一脸骄傲的看着兆志,纷纷开口夸这名字起的好。

匆匆商定第二日各自的行动,一家人就分开该做活的做活,该读书的读书。晚上早早休息,只等第二日的到来。

第二日天气愈发干冷,前几天下的雪厚厚的盖在大地上没有半点融化的痕迹,这种天气最适合罩麻雀了。三兄弟找刘孙氏要了一碗谷子就出发了,丝毫没有在意孙氏阴沉的脸色和喋喋不休咒骂他们的嘴。

李氏和玉芝则蹲在小东厢门口,用前阵子随手搭起来煎药的小土灶小火慢慢烘香晒干的秦椒,然后抖落一下采摘时没有清理干净的脏物全都收起来放在布袋里,母女俩一锅接一锅的烘,来来回回忙活的满头大汗。

陈三郎用枝条给三兄弟编了三个笸箩以后就拿起李氏最后那块银锭子去买盐,顺便把明日镇上市场的摊位定一下。

陈兆毅好奇的蹲在李氏母女身边看她们烘秦椒,不时问一句。范氏和陈玉荷靠在西厢门口也不停的瞥小东厢,看这母女俩瞎忙活什么呢。

看了半天没看出门道来。范氏忍不住想闹,又怕被上房的老爷子老太太听见挨骂。只能掐着嗓子骂陈兆毅:“死不着家的狗胚子!你娘少你吃少你穿了?天天凑在别人面前献什么殷勤!给老娘滚回来!”

陈兆毅一缩脖站起来慢悠悠的往西厢磨,刚到西厢门口就被范氏一把拽住扔进房,自己也跟着进去了。陈玉荷又瞪了两眼李氏母女也气哼哼的进了屋用力一摔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把门摔得震天响。孙氏闻声从上房探出头骂到:“死丫头你遭了瘟了?!拆房子呢?!门要是坏了让你一家子晚上冻个挺尸!”

西厢一点动静也没有,仿佛没听到这话一般,孙氏骂骂咧咧的转头瞅了李氏和玉芝一眼,心疼那一碗谷子,又想开口骂几句又想到老爷子的话,张了张嘴到底把冲到嘴边的话咽下去了,一摔门帘进了上房。

这些动静对李氏母女没有造成丝毫的影响,两个人配合默契,一个烘一个装,没多久就烘完了全部的秦椒,也回进了小东厢。

阳光穿过枝桠照在这个不大的农家小院上,院墙上的雪越发的洁白干净,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几只鸡缩在阳光能照到的墙角取暖,显出了几分冬日的宁静。

这份宁静很快被陈三郎打破,他兴冲冲的快步走进小东厢,三步跨作两步靠近坐在炕上的母女,掏出了一斤粗盐和一个厚厚的木牌还有一串铜钱,兴奋的对李氏说:“今儿这银子足有八分重,我买了一斤盐花了十文,又去监市那里缴了十文钱明日的摊位费,这是明日我们的摊位!在乙排三位,是个靠前的好位子呢!这是剩下的六十个打钱,她娘你赶紧放起来吧!”

李氏和玉芝十分欢喜,忙给陈三郎倒了一杯一直在炕头温着的热水,又去炕柜放钱。陈三郎端着水一饮而尽,又帮着妻女去门口小灶上一点一点的烘粗盐,待盐变成微微泛黄的颜色就倒到装秦椒的袋子里和秦椒混合均匀,没多久一斤盐就烘好了。

陈三郎拿了一个蒜臼洗干净擦干,就一点点把按照两斤秦椒和一斤粗盐比例的混合物慢慢磨成粉末,放在早就洗干净的一个小腌菜坛子里。

第12章 出摊啦

看着坛子被慢慢放满,玉芝心里别提多开心了,这可是自家发家致富的第一步呢!

李氏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赶着去灶房做全家的晌午饭。老陈家三个媳妇现在是一人轮一天做家事,包括喂鸡和做饭刷碗等等。范氏做饭那纯属糊弄人,做的粥经常连米都没烂就出锅了,她脸皮厚,被孙氏骂骂也不疼不痒的,下次还接着这么做。

李氏无疑是三个媳妇中做的最仔细的一个。另外让玉芝感到好奇的是四房。玉芝穿过来两个月,四房基本属于隐形人。

除了吃饭时间玉芝和她的四叔就没见过面。而四婶林氏只要没有活就全天躲在自己的小西厢里毫无存在感。玉芝只跟她打了几次招呼就没说过话了…

快吃晌午饭的时候兆志三兄弟回来了,一人提了几串麻雀,都是用细细的草绳从嘴巴伸进去又从屁股穿出来,这么穿成了好几串。兄弟三个从天亮忙活了一上午起码罩了有四五十只。

孩子们回来了院子里很快热闹起来,李氏也忙活完了饭,拿了一个大盆出来装满了雪,放到烧了炕的炕洞门旁边等雪慢慢融化,一家人自去上房吃饭不提。

吃了饭陈三郎照例在上房陪老陈头聊了一会,李氏带着孩子们洗了碗,全家一起回到小东厢,地上大盆里的雪已经化成水了,甚至微微还有些温热。

陈三郎把一盆水都搬到了小东厢房子后面和院墙之间的一小块空地上,掏出几个钝钝的刀片来准备处理麻雀。

这刀片还是家里一把破的不能再破卷了口的菜刀切的,陈三郎特地去镇上求铁匠帮忙用快刀切成一段一段的,又用了人家的磨刀石胡乱磨了磨,看着差不多了就带回来了。剩下用不着的一点点废铁就顶了铁匠的工钱了。

一家人蹲在地上割麻雀内脏,李氏怕兆勇玉芝年纪小就让他们俩把清理完内脏的麻雀在大盆里洗干净,这样一边割一边洗没多久就处理完了,数了数竟然有五十三只麻雀!

李氏把脏水倒了又挖了一盆雪放在炕洞门旁边,就和陈三郎出去挖泥了。四个孩子就在家里把洗干净内脏的麻雀肚子里细细的抹上一层椒盐腌制一下。

等到夫妻二人回来的时候,麻雀已经全都抹好了,雪也化了,陈三郎开始调湿泥的稠度,调好后一个个把麻雀裹起来,特地搓的圆圆的以便烤出来好看些。

终于忙完了所有的准备工作,玉芝指挥着哥哥们把一个个泥蛋蛋放在小东厢屋里窗户底下,这样既不会因为空气寒冷冻成硬泥球也不会因为炕烧的太热导致干裂。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家人就起来了,家里没有牛车,步行去镇上要走半个来时辰。陈三郎挑着满满两桶泥。李氏则背着五十三个泥蛋蛋,抱着最重要的秘密——椒盐。兆志挑着两个空桶,兆亮背着一捆柴,兆勇和玉芝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就空着手跟着爹娘和哥哥后面。

一家人就这么摸黑往镇上走。不知摔了多少跤,终于到了镇子大门口,陈三郎把兆志挑着的空桶装满了雪,进了城。

青山镇是个挺繁华的镇子,天还没亮路上行人也不多,陈家一家赶到市场的时候却看到大部分摊位已经满了,找到乙排三位就开始垒灶台。

这烧麻雀的灶台很简单,垒成一个方形的灶,中间做个三层的夹层就行了。底下一层和上面一层烧柴,中间这层先浅浅的铺上一层土,然后放这进去泥蛋,再用土把这些泥蛋盖住稍微压实一些就行了。

天色亮起来的时候麻雀也差不多熟了。来市场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许多人来赶着早上来买这一天的菜。看到这家只有一个空空的造型奇怪的灶台上,只摆了一个小坛子却没有碗筷,都好奇的瞅了瞅。

玉芝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从灶里小心的抠出一个泥蛋稍微凉了一会就举起来喊:“瞧一瞧看一看了哎,您绝对没吃过的新东西哎,吃了就发财的的黄金雀!

五文一个!买四送一了!只要二十文您就能带着五福黄金雀回家了!大过年的福气财气双双盈门了哎!您还在犹豫什么呢!”

陈家人谁也没想到玉芝还有这一手,一下子都呆在那里,看着玉芝小小的人儿和灶台一样高,话倒是一套一套的,白白的小脸满是谄媚的笑容,看着却不让人讨厌只让人发笑。

清亮脆甜的童音引来了来市场买菜的许多人围着灶台围观玉芝...和她手里的泥蛋蛋。一个挎着篮子胖胖的大婶挤开众人问玉芝:“小娘子这卖的是什么?依稀听到什么黄金什么福气的!”

玉芝看到围观人群越来越多,笑的越发开心:“大嫂子,这是我家祖传的秘方黄金雀呀,保准你吃了一个想两个,吃了两个想三个,一天不吃上几十个您都不过瘾!”

胖大婶被玉芝一声“大嫂子”叫的心花怒放,配合玉芝道:“小娘子说的黄金雀是什么,我只看到这个泥蛋蛋呢!难不成这泥蛋蛋还能黄金福气的嘛?”“是啊,是啊。”周围的人都在附和。

气氛差不多了!在众人疑虑之际,玉芝用力往灶台上一磕,泥蛋裂开了粗粗一条缝,顺着缝隙扒开撕下,只两三下一只光溜溜的烤的金灿灿香气扑鼻的麻雀就露了出来。

玉芝小心翼翼从坛子里捏出椒盐撒在麻雀上面,然后撕了一条麻雀腿递给胖大婶,又把那只麻雀撕吧撕吧分给前排的人让大家先尝尝。

胖大婶一口就吞了那条麻雀腿,细细咀嚼以后眼睛一亮:“真香,越嚼越香,骨头都酥脆了能直接咽下去呢!”又问:“这黄金雀多少钱一只来着?”玉芝笑嘻嘻道:“五文一只!但是我家今日第一次卖,前十名买的都是四文一只。

十名以后的哥哥嫂子叔叔婶婶们也不用担心,一次买四只的也送一只!二十文五只合着也是四文一只!四文钱买只黄金雀下酒可比卤菜值多了,这还是肉呢!”

尝过黄金雀的人都觉得味道喷香新奇,又听这娃娃说的顺溜,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么个事儿。

第13章 一抢而空

胖大婶一看就是家里宽裕的,闻言就道:“你这小娘子好一张嘴,听你这么一说不买都不行了,给我拿个五只我带回去给我老头子下个酒去!”

陈家人没想到这么快就开了张,还一次卖出去五只,陈三郎手忙脚乱的从灶里挖出五个泥蛋放在灶台上稍微晾凉。玉芝却发了愁。

玉芝到底习惯了现代有塑料袋的日子,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泥蛋蛋应该怎么装,还有这椒盐怎么给人家呢!拆开泥蛋抹的话现场吃还行,带回家肯定凉了,可是不拆呢又没东西装椒盐给别人。

陈家人也都没做过买卖,没有经验,完全没想到包装容器这个问题,此刻全都傻了眼。玉芝笑的越发谄媚,小心翼翼的对胖大婶说:“大嫂子,你看我家这第一次出门做买卖忘了带油纸了,您这篮子有地方放么…”

胖大婶翻了翻篮子:“有啊,没事,你就放篮子里吧!”说完了还抽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鼎丰斋白糖糕的字样,一看就是从刚买的糕点上拽下来的,递给玉芝:“把那个调味粉给我多装点,我家老头子口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