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错认李二为亲爹 > 第16章 士农工商,国之基石也!

第16章 士农工商,国之基石也!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错认李二为亲爹!

源源不断,越来越多的盐。 房玄龄好像有点明白了,但还是没转过弯来。 李世民则是完完全全的一头雾水。 秦渊又接着说道:“你们想,他们自己的盐场有出盐吧?然后又囤着这几千斤上万斤的盐。” “五姓七望有多少家底,够他们这样子拼命吃盐?” 房玄龄又疑问道:“那他们大不了降价出售了就好了。” “对啊,那这盐不就降价了?”秦渊侃侃道。 原来还有这样的道理。 两人好像懂了什么。 物以稀为贵,不稀了也就不贵了。 李世民总算明白过来露出了喜色:“连贡盐都卖不了高价,其他的盐的价格,就更是低廉了。” “对啊。”秦渊肯定道:“而且呢。” 秦渊说着说着,竟是偷偷笑了起来。 “如果他们舍不得卖呢?” “这与日倍增的盐可是很占地方啊,哈哈!” 秦渊笑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转过弯来,也笑了。 囤这么多盐,又不舍得出手,那成本可是直线上升。 可要是廉价出手了,那全国的盐价就要大幅下跌了! 那他们让全国盐价下降的战略目标就达到了。 “那要是他们死都不卖盐呢?”李世民疑问道。 “那正好!”秦渊笑道:“六百文一斤回收,爱卖不卖,不卖留着发霉吧。” 嘶!好狠! 这招简直是绝户之计,逼着五姓七望降价卖给百姓! 高,实在是高! 两人在心底里一齐喝彩。 “而且更重要的是。” 哦?李世民和房玄龄的注意力一下子都给秦渊吸引去了。 这计策还有什么最大的优势,是他们没注意到得嘛? 不应该啊,战略目标就是食盐降价,成功了啊。 两人又有些云里雾里了。 “你们想,一天数千斤乃至上万斤的盐,百姓是用一贯买的吧?” “是的。”房玄龄和李世民像两位听话的学生,拼命点头。 “那五姓七望或者其他的投机商人用两贯甚至三贯的钱收走,那?” 秦渊的话戛然而至,微笑着看着两人。 “那百姓手上就赚了一贯甚至更多的差价?”房玄龄疑惑道。 秦渊点点头。 房玄龄有点明白秦渊的意思了。 但是李世民还是有些不解。 他想了半晌还是开口问道:“百姓不会为了排队抢盐,然后不去生产,不去耕地吗?” “会。但如果我们人手够多,店面够多的话。” “对于百姓来说,不过浪费了些许时间,就可以挣到几贯钱,那收入可不少。”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所以,这是为了什么呢?” 秦渊笑了起来:“就算一个星期只能抢到一次盐,那这收入也抵他们好几月的工钱了。” “有了这钱,他们会做什么?” 房玄龄明白了回答道:“那他们就会拿这多赚得钱,去买食盐和粮食,兴许还能买几匹布,添置一些衣裳。” “所以,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好过些了?”秦渊又问道。 “说得太对了,太有道理!”李世民也明白了过来,大肆夸耀。 如果世家和商人持续收盐,那这些排队抢盐的百姓日子就会过得更好些。 如果五姓七望和投机商人们坚持不住了,开始抛盐,那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全国盐价下降,那百姓的生活一样会更好一些。 “双赢!这是双赢啊!”李世民有些兴奋的欢呼起来。 “不对,是三赢!”房玄龄辩驳道。 “哦?”李世民来了兴致,盘点道。 “一来嘛让百姓的生活更好些,这是一赢。” “二来嘛削弱了五姓七望的财力,这是一赢。” “怎么算都是双赢,房爱。老房,三赢是怎么说法?”李世民一高兴差点说漏嘴,立马改口。 “这不是大唐的国库也充盈了?”房玄龄笑道。 “对对对,我怎么忘了这茬。”李世民一拍脑袋,连声说道:“三赢三赢!” “但。”李世民又想起了什么问道:“既然如此盈利,百姓为什么不自己把这盐拉到别的地方去卖呢?” 秦渊一拍脑袋,捂着脸,无言以对,自己这个老爹,怎么这么笨? 房玄龄倒是明白了过来说道:“老爷啊,你想想,百姓把盐扛到附近十来里,二十来里就是极限了吧?这需要多久呢?” 看着李世民有些懵逼的状态,房玄龄也是有些急,扯了扯李世民的衣服,提醒他的身份。 李世民总算明白过来,恍然大悟道:“所以在这期间,我这样的商人就很重要。” 说道“我这样的商人”时,还不知不觉加重了语气。 秦渊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还不算笨,不然我都要怀疑,你是怎么做生意的了。” 这能忍,就不是李世民的暴脾气了! 李世民梗着脖子争辩道:“为父经商三十多年!一直恪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低收高卖,才有了今天的生意!” 说完,他就后悔了,突然想起来,自己那一千万贯的小生意,对秦渊来说,啥都不是。 “对,商人就是靠转运货物赚取差价挣钱。” 秦渊肯定了一下。 “不过嘛,如果没有商人花力气,下功夫转运的话,各地的特产就不能互通有无咯。” 秦渊是想说明商人的重要性。 有了商人,货物才能成规模的流通。 散户想要行销各地怎么可能呢? “百姓卖给商人获利了,挣得钱就可以去买布匹,买盐,买肉,买米。这样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富庶啊。” “更甚至,不远的将来,还可以逢年过节到茶楼听曲看戏。” 李世民和房玄龄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们一直以来都受商鞅重农抑商的思想的影响。 商人对国家有大害的想法根深蒂固,一直以来想得也是如何限制商人,剥削商人。 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商人对于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作用。 是啊,如果没有商人废尽心力,在长安怎么能吃到岭南的荔枝呢? 如果没有商人,又如何在长安城内见到塞外的牛羊? 如果没有商人,又怎么能让秦家盐铺的盐卖遍全国呢? 看着两人深思的样子。 秦渊又缓缓说道:“士农工商,国之基石也!” 区区九个字,短短九个字。 重达千斤,瞬间压醒了两人。 “要想大唐昌盛,百姓富强,必须兴商!”这句话回荡在两人的脑子,久久不息,经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