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三塘村的风流往事 > 第19章 发家致富了

第19章 发家致富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塘村的风流往事!

三塘村隶属于龙城乡,龙城乡隶属于恩丰县。

恩丰县城位于三塘村西南方向,距离三塘村约十七八里,也就是说,三塘村大概位于龙城圩与恩丰县城中间位置。

“恩丰”这个名字有个来历,得于县城街市的恩丰塔,恩丰塔则来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恩丰区域是一座荒山,一位秀才在此结庐为母守孝,过着粗茶淡饭、勤作耕读的日子。有一天晚上,救了一只中了捕兽夹的怀孕母狮。

母狮极有灵性,身体恢复后,每天将捕猎的小动物叼到秀才庐前,解了秀才的肚饿之疾。

三年后,秀才高中状元,一路从县官做到京官。一天吃饭吃到野兔肉,想起母狮捕猎报恩的事,一时心潮起伏,为官场沉浮感叹不已,慨叹世间奸猾势利之徒比比皆是,知恩图报之人则少之又少!不如一只野兽呢!于是命人在当年的草庐上建造了一座七层宝塔,塔成之日,他提笔挥毫,落下“恩丰塔”三个大字。

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原来的荒山变成了小山谷,又变成平地,但恩丰塔一直矗立。

一条大江从塔前经过,逐渐有人迁徙至此,临水而居。随着人口居民渐多,在周围形成一个集市。集市逐渐发展壮大,又吸引了更多的居民,渐渐向外围辐射,形成一个县城的规模,便是如今的恩丰县城,恩丰塔前面滋养了一县之民的江叫恩丰江。

熙风上路走了一段,那特制的爱心扁担效用不再明显,右肩传来阵阵疼痛,他就把担子换到左肩,挑了一段,左肩也受不了,于是又换回右肩……

实在难以忍受了就放下担子休息一会,后来又索性把外套脱了垫在扁担下……

就这么,煎熬的到得恩丰县城。

“卖米,卖米哟!”

恩丰塔下,熙风坐在担子后面吆喝。

经过这么多年的走村串巷,当初的羞涩已经完全褪去,他熟练的操控着自己的语调和方式在集市上吆喝。

今天的集市人来人往,很热闹。

几个穿着新鲜,没有一丝补丁的人走到担子前面看了看,用手抓起一把细研,还有人放上一粒在嘴里咬咬,然后又丢回箩里离开。

连续好几个人看,就是没人买。

直到快退市,他还没有成交一笔生意。

他非常沮丧,抓起一把米仔细的看,没发现米有什么问题啊!

集市上没人了,他还一个人坐在塔下,看上去一副十分落魄的样子。

无奈的叹一口气,他只得挑起担子回家,一路上边走边琢磨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但就是不买呢?

由于脑子里面在想事,肩膀上的疼痛反而没在意,不知不觉中把跟早晨一样重的担子挑回了家里。

吃完中饭,跟渌云交代一声,他出了门。

来到周山村的老丈人家里,熙风把今日卖米的情况跟周树本说了,末了疑惑的向他讨要看法。

周树本摸摸下巴的胡子,也疑惑的看着女婿,问:“你砻谷的时候,把谷壳清出来,有没有再把米加工打白?”

经老丈人一提醒,熙风恍然大悟,拍着脑袋说:“哎呀!怎么忘了这茬,没有打白,米粒不光滑,总感觉上面有一层浆糊,自己吃倒无所谓,生人看了就是不卫生了。”

熙风马不停蹄的赶回家,加班加点把米全部加工打白,一担大米,终于是白莹莹光滑滑的了,甚是好看。

第二天,熙风早早起床,仍担到恩丰塔下叫卖,第一个过来看的人抓起一把细看后,他卖出了第一斤。

集市逐渐热闹起来,半上午的时候,熙风把大米兜售一空,由此看来,确实是打白的问题无疑。

他高兴的挑着空箩回家了……

不等龙城下个圩集开市,熙风卖完米第二天就去找了卖谷子的人,买了一担米,挑回家砻好打白,隔天挑到县城去卖。

经过上一轮的压迫,肩膀的韧劲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挑担子的时候不那么疼了,路上不那么煎熬了。

不变的是,大米还是那么好卖,不到一个上午时间,就全部卖完了。

熙风又去买谷子、砻谷、打白、售卖……

经过几轮的生意,他赚了一些钱,于是决定扩大规模,不再挑了,用大板车拉,虽然效率要低上一些,但每次就能多做一箩的生意。

但出现了新的磨难,这天他拉着砻好的谷子去集市上卖,走到半路,板车的轮子爆胎了,这可要了老命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是硬拽着几百斤,把车子生拉到了县城。

欣慰的是,尽管加大了量,米还是很快售空。

在路上找手艺人修好了轮胎,他吸取教训,干脆咬牙买了一个打气筒放在放在车上,坏了随时可以补气。

不过,再经过几轮生意,他觉得这车子还是不适用,太小了,市场就像一个无底洞,他拉的货永远不够卖。

换新的!反正赚了钱。

他请老木匠师傅,打制了一个最大的最时髦的板车架,到县城买了一个新的板车轮胎。

箩也淘汰!装的太少,而且不方便装车,全部换成新的一式的大编织袋,从原来的两三百斤一跃,至少可以装车一千二百斤。

解放了双肩,而且除了恩丰塔下,要流动售卖也是相当方便。

熙风真是赚到了钱。

家里的生活条件明显好起来,身上穿的都比别人好。

既然发家致富,那第一件事就是建房了。

也不搞太大动静,毕竟还一大家子要养活,就在老房子边上,就着边墙,搭建了一座厦屋。

熙风和渌云带着儿子在厦屋住。

当然,吃饭还是在老房子的灶下,跟大家一起。

两夫妻结婚几年,终于可以自在的住在一起。

在厦屋,他们随时可以没羞没臊的谈重要的事情,没羞没臊的打糍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