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张家小儿女 > 第29章 可是即便再难他也得给办好

第29章 可是即便再难他也得给办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张家小儿女!

对于修妍在家闹这么一场的事,张家没有人去和他父母或是亲戚说。是她自己实在忍不住回家说了。她父亲听完,气的当场就赏给她一耳光。

还跟她母亲抱怨道“有些人的命贱活该她命贱,上学不好好上,天天跟着人家胡混。老天爷可怜她,给她个好前程。她也不知道珍惜。还这般作闹人家...”

南豫这个地方很传统,认老理儿的人多。修妍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人。女儿的不贤,让她父母惭愧无地。两口子一商量,就登了亲家的门。这时候也差不多到了年下。他们没有提前说,张家人自是不知道他们要来。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怎么回事,那天他们并没见到亲家一家。一问才知道,除国强和修妍外,一家人趁张兆暨难得休息,孩子们放寒假,回了尧堡。将四个老家伙,也一起带了过去。

事情就这么不着痕迹的翻了篇儿。俩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老张家的变化,也再次降临。随着年后张兰慧一家的到来,在九零年的暑天到来前,老张家的房子盖好了。

这两口过来,不仅给带了三个叔叔给他们盖房的钱。还给老张家,带来了几十口人过来。一来说是帮着把房子盖起。二来就是看能不能,给他们在豫州市里找点儿活干。

这帮子加张兰慧一家三口,共有三十七人。光睢川瓦洼庄的张家人,就是二十三口。都是年轻力壮正当年。剩下的九人,都是张兰慧婆家亲的、或是堂的本家兄弟。张兆暨自来就是家中的甩手大爷,这帮人的吃住、工作问题,自然就落在了张兆嵘头上。

张周氏没走前,张家这帮子明里暗里,没少帮衬祖孙俩。更何况张宣承在,家里来人求靠,怎么着也不能不管。张兆嵘知道这个事情很难,可是即便再难他也得给办好。

即便没有老父亲的命令,他也会想办法帮。如果当初不是这些瓦洼庄的老哥弟兄,今天这个扔几个红薯,明天那个放个老南瓜。他和张周氏,早饿死在老家破牲口院的地窨子里头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宣承自是懂这个道理。老爷子给小儿子划道,不光要帮,还要帮到正地方。最好是能让老家的来人,都学上一两门吃饭的手艺。衣食住行,是个人都离不开。他指画小儿子,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睢川土地贫瘠,盐碱化严重。留在瓦洼庄的老张家人,土里刨食从早忙到晚,最多也就顾得上一家人的温饱。想通过上学供出个娃,一家子都得撅屁股搲腰的干,还掏弄不够孩子的学费钱。

有张兆暨、张兆嵘做榜样,留在瓦洼的老张家人,也算是有个盼头。都想挣吧出来,活出个人样。也都想将孩子供出来个像张兆暨家儿女,这样的大学生。

几个有些威信的,一合计。找张兰慧两口子商量,就奔着豫州投靠这兄弟俩来了。这个事情指靠不上张兆暨,张宣承只好让小儿子办。张兆嵘在老家时间最长,最了解情况。一帮人没有一个他不认识。一棵老树上发出来的叉,谁会干啥谁能干啥,他最清楚。

他稍微一寻思,就想到了办法。豫州二建是个公家的建筑公司,主要承建豫州市大小的建筑工程。比如路桥、学校、厂矿、医院啊等公立机构的建筑工作。除了为数不多正式编制的人员,就需要大量的临时工和合同工。

这三十多口子,都不傻不捏。在家里帮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盖个房子、砌个猪圈、做个木匠活啥的,也都不在话下。关键是这几十号人,

个个都是正当年,都是能吃的起苦的人。

做了决定,张兆嵘也将想法,跟老爷子做了汇报。张宣承当即就表示了赞同。还建议小儿子,在建自家房子的时候,好好再跟他们讲讲,正紧建筑公司干活的路子。别到时因为不会干,干不好,让乡亲们受人话把。

作为儿子,张兆嵘理解父亲的想法。紧接着就是解决这帮子吃住的问题。他们来时清明刚过,南豫的天气已经转暖。这几十号人住的地方,就安置在了老张家,新宅基地后面的荒地上。

刚开始是张兆嵘从二建借来的帐篷,给做的安置。可想着盖房子和找活干,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又安排妹夫,带着这些人在这块儿荒地上,盖了几间简易的土坯房出来。

脱土坯的土,栅房顶的茅草都现成。人多力量大,十多间土坯房很快拔地而起。吃饭由张兰慧和她大闺女,在临时搭建的灶上解决。张宣承天天往这边跑,生怕乡亲们吃不好睡不好。

有这帮人的帮助,张家的房子,也很快盖起。人工费都省了很大一笔,省出来的钱,张兆嵘就全花在了乡亲们的伙食上。房子也大大方方,按照张兆嵘最初的规划建的。

给乡亲们找工作的事,他一刻没怠慢。白天一上班,他就找了领班说了这事儿。自然是个一拍即合。他们班组干学校和厂矿的活多,说白了就是基础的先打地基,再垒墙。

工期根据建筑规模的大小,有长有短。相对路桥琐碎一些。但需要爬高上低,自是风险程度要高些。但这是真正能学到泥瓦匠手艺的活。需要成手的人。再不济也要会和泥、搬砖、扔砖这些基础的小工活。

按照老爷子的建议,张兆嵘就通过自家房子教乡亲们。白天他上班,晚上教他们。他带着人边说边干,将白天要干的给布置下去。

第二天晚上来看。干的不对没有学会的,张兆嵘就要求拆了重干。告诉他们那干错了,正确的该怎么干。不行就再来一遍,不厌其烦的教乡亲们。直到干会为止。

包括站在建筑工人角度,如何备料,备多少料。如何使用建筑水平尺,活水泥。水、水泥、沙子、石料的比例。如何准确判断砂石质量,砂石等级等。张兆嵘都根据自己所学,毫不保留的教给了乡亲们。

等他家的房子盖好,乡亲们也学会了七七八八。只是一座房子的口授实干,相应的随机应变自是不够。不过这在张兆嵘看来也不是难事,一旦干上了,说学会也就学会了。领班知道张兆嵘家盖房子的事情,也不想一下来太多的生瓜蛋子。

得知张兆嵘家房子已经建成,领班出面找上级领导。先签走了一批十六个临时工。半年后干的像样了,再正式签成合同工。临走,领班还告诉张兆嵘,现在最缺的是粉刷工人,还有粘地砖的工人。

本来这方面的活计,张兆嵘只是二把刀。会干,谈不上精通。听领班一说,他就上了心。和工友调了班,又经领班介绍,到二建初装工地去学了一周。

他本就有基础,自己也拿岳父家的房子干过。又是聪明人,很快他就弄清了关键窍门。本来粉刷因为自己不精,还想请外人来干。这下学会了,他就带着剩下的人干开了。还是之前的方法,一边教,一边干。盖好的两层,就是这么干好的。当然,乡亲们该学的也都学会了。

这批人的手艺,需求量确实大。活还没干完,二建初装组领班就亲自找了他,全给签走了。最后只剩下四个会木匠活的。

这几个解决起来就更简单了。二建当时有个只做门窗口料的家具厂,主要供二建承接的建筑工程。这四个人比之前两批幸运,进了门窗厂直接就签了合同工的合同。

两件大事,不到四个月全了了。张兆嵘自是高兴。张宣承老爷子也很开心。同时张兆嵘,还计划将原来乡亲们住的土坯房,给利用起来。不用问,他想拿这房子扩大做酱菜的规模。

只是有一样他心里不踏实,这块儿荒地,不知道主家是谁。他怕人家后面找上门。于是他决定闲暇时,去找找这片地的主家,看能不能长期租赁做酱菜。

乡亲们都有了落脚地,妹夫裘志诚,很快就找了个饭店的工作。虽不是正经做厨师,待遇却也不错。张兰慧和大闺女,也在这家饭店,当了服务员。

房子从盖,到竣工,张兆暨都没有问过一句。放了暑假,他没有了学校里的教学任务,相比学生在校时清闲了不少。他这才在饭桌上,问起房子的进度。

张老爷子被他逗乐了。直说自己大儿是个呆子。张兆嵘随即告诉他“咱大看了,六月十五是好日子,咱这天搬家。各人的东西,自己收拾。老伙的东西,孩子收。咱大、叔婶儿、爷嘞东西,咱四个收。”

弟弟的话,云淡风轻。老爷子满脸的笑容,老伴儿和家里其他人,也都看着他笑。他这才意识到他错过了什么。

从六月初十开始,张兆嵘就带着子侄,赶着骡车将东西,一车车送进了新居。张兆暨跟个大老爷似得,抱着孙子张启徵。抱孩子他都抱的有特点,脸冲外。难受的小家伙直往地上窜。

六月十五,一家人在新居里吃了第一顿饭。房子格局,完全根据张家人口多的特点规划。老的们统一住一楼。孩子们住二楼。张国强已经成家,他在二楼的房间相对大一些。

因为卧室多,这个房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门多窗多。没有讲求什么样法,就考虑了一个实用性。

每间卧室的采光性,张兆嵘也没有忽略。他也兑现了对哥哥的承诺,给哥哥和老爷子真准备了一间书房。面积还不小。

还趁着会做木工活的乡亲在,给做了一张长方形的大书桌。有点像现代办公室里的会议桌。不过材质却是实打实的实木,只简单的刷了两层清漆。配的凳子,是按张兆嵘的身量配的矮凳。

迁居新居的当天,张国强也给家里说了俩好消息。一个是他大专自考通过了三门,还有两门他计划来年考过。另一个就是他又有了一个宝宝,来年春天就会来到这个家。

对于这俩好消息,张家人自是开心。老爷子鼓励大孙子,如果大专考过,还想接着考,家里一定给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却对即将要到来的宝宝,至始至终未发一语。

可想而知,对此谁会不高兴。修妍不高兴的问题有俩,一个自然就是老爷子的冷漠。另一件就是张国强为了考学,半年多里,大多数都和同事调的夜班。修妍独守空房的时间居多。

调班一事,确实是张国强的无奈之举。原本以为经了买衣服一事,妻子会有所收敛。对于家里的其他人,修妍也确实收敛了。可对于张国强考大专一事,她还是不依不饶。

老公长期上夜班,想吵上一架的机会都少,想来修妍也是郁闷的紧。老爷子和其他四位,不但不说张国强半句。现在还来了一个“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的表态...

肚子里的孩子,修妍突然不想要了。张国强这么一宣布,她不想要的可能性似乎也没了。张国强果如他所说,真就一门心思的学习了起来。修妍也就更郁闷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