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关于一九七五年的爱情 > 第13章 遥望半边街,那些存放在记忆里的青春

第13章 遥望半边街,那些存放在记忆里的青春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关于一九七五年的爱情!

年少时,更多的是向往;年纪大了,便多了些怀念。怀念旧时光,怀念纯真的友谊,甚至怀念一次简单、朴素的饭菜。有人说,怀旧是一种病;从尘埃里的旧物到物非人非的场景,从点点滴滴的记忆到一个物件勾起成长的记忆。或美好,或伤感,但总是无比真实和鲜活。谁又能说,每一个人的旧时光,没有我们内心深处最深的感动呢?这或许就是怀旧散文一直占据着散文很大一块市场的缘故吧?

作为一个生长于甚至80后的人,经历的事情太多,社会变化甚大,如今已进入怀旧的时光。读朱春晖先生《汝城记忆:我的半边街情结》便生出许多同感,也就是现在很多人所说的代入感吧?

文章以白描的手法写了作者在汝城一个叫做半边街的地方生活的两年的故事,可以说是苦甜参半,但令人遐想。

半边街、老屋。虽没有去过,但通过作者的描写,让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放飞,我们可能会想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翠翠居住的吊脚楼,也可能会想到古老的凤凰城那些特色的建筑。半边街、老屋,在文人的想象里,都充满了诗的元素,都是弥漫着诗意的。何况,那儿还住着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和一个六七个月咿牙学语的小家伙?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一个正当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因工作调动,住到了这么一个叫做半边街的地方,小夫妻带着一个爱情的结晶——小女儿。我们似乎听到了孩子的哭闹,夫妻的欢悦,闻见了柴米油盐的味道,望见了一对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茁壮的理想。当然,还有他们初为人父人母的无奈和张惶。或许还有着对经济收入的不满足和对大都市的无限向往,但这一切都掩不住他们的幸福。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种向往。特别是现在的人想起来,那可是神仙去处呢。

作者从实处着笔,点出时间、地点,甚至还穿插了女儿四十和电视里的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把时空拉开,一张一驰,然后不紧不慢,仿佛端上一杯茶,开始讲叙那个在他记忆中深深烙着印记的地方和两年美好时光的点点滴滴。

第二部分的信息量非常大。给我们展现和介绍了半边街的结构和历史传承。让我们知道原来这个半边街是大有来历的。一是历史悠久。它地处文塔旁边,是唐朝之后汝城县城建城后一条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而对半边街的名称的由来和前世今生,作者用几笔就给我做了个明确的描述: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一边是店铺,一面临江,千百年来这条街一直被形象地称为半边街,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名规范化时,更名为“中大街”,而老汝城人仍然习惯了叫半边街。如果说,在汝城这千年古城以文塔为中心的话,则这排老屋为圆心就是老县城的心脏地带。

这么牛皮的半边街有什么好玩的?作者相继介绍了酒厂和卫生院。顺带通过酒客,对市井百态作了一番扫描。通过卫生院又引出一位有故事也有趣味的“花脸医师”,以及他的故事。从花脸医生可笑的医术,又引出了儿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惊险经历。好像我们不是在读一篇随记散文,而是在读人生故事,传奇小说。故事可还没完,随后,通过对派出所的介绍,引出小偷这一自古就有的产物,把妻子新做的裤子被偷的趣事也提了一笔,给文章添了许多趣味。

通过派出所旁边的百货商店历史的描述,把笔触深入到更远的空间。原来百货商店的前身曾是“名为‘星光书店’的书屋,据说,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共汝城地下党组织最早的秘密据点,1926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共汝城县特别支部,领导汝城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警察局卧榻之侧虎踞龙盘,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是最安全。”短短的一段文字,让我们的思绪延伸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这个半边街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到这儿,作者轻轻一收笔,恍如从沉醉中醒过来,感叹时代变迁:文塔却历经14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巍巍屹立于寿江河畔,年复一年地迎着日升送走日落。这些物事,唤醒作者四十年前深眠的记忆。

是些什么记忆?除了美好的不便言说的,当然也有一些生活中的琐碎。第三部分作者用较大的篇幅描写当时的居住环境和与四害(蚊子、蟑螂、蜈蚣、老鼠)斗争的过程。作者写的很有情趣,看来,过去了多年之后,那些成了故事的伤透脑筋的烦事儿倒成了一种有趣的回忆了。时间,真是个好东西。

更富情趣的应该是第四部分关于“四家巷”的描述。把读者带到了那个虽然物质生活相对贫贫乏,但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的时代,作者对那种美好关系的描写亲切生动,让人心生向往。让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想起一个村子的人一起看电视的壮观的快乐,那样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不令人怀想和怀念呢?

文章似乎在这儿要结束了,但作者在下面的故事里又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有菜市场的热闹喧哗,当地小吃的诱惑,也有洗衣时摸鱼的快乐,作者通过对寿江的感叹,有一种对环境被破坏的忧虑,更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浓墨一笔,一位满载着中华女性忠厚淳朴、勤劳善良美德的“娘娘”似乎从山野里,从半边街缓缓走到读者面前。作者用几个简单的画面,如素描般写出了“娘娘”刚进城时的憨厚可爱和面对全新的生活手足无措的样子。

“不会换煤球,把红煤球压上面,黑煤球放下面,不会煮奶粉,奶粉煮沸时措手无策把炉火浇灭。来家里的第一个晚上,由于在农村没使用过电灯,就寝时,拉线开关被她扯断了,灯熄不了,她搬张凳子,站在凳子上对着灯泡使劲地吹啊吹啊,吹了半个晚上。”这样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有人说,怀旧是一块青青的鹅卵石,岁月,不曾犹豫,不复温情,将这青涩和棱角,细细打磨成圆润而略带滑腻。宋春晖先生这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如一杯茶,令人凝想;也如一枚橄榄,含在嘴里,尽是故乡故园的味道,令人回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