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十五章 共济会

第十五章 共济会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这些时日俺哥传授了俺一些东西,俺也陆续整理了出来,并且分别教授给了他们八人不同的东西。

张永:负责晒盐。

谷大用:负责新式琉璃加工,就是单筒望远镜上那个,俺准备叫它玻璃。

马永成:负责水泥制造,俺哥说这个东西很有用,以后可以造房修路,比现在用的东西更便宜。

丘聚:负责改进钢铁,俺哥和俺说了些方法。

罗祥:负责煤炭加工。

魏彬、高凤:负责报纸。

朱允熥随即说:“俺准备基于邸报,让韩国公弄一个报纸。”

朱元璋:“你给俺说说这个报纸有什么用?”

朱允熥故作神秘的说道:“报纸面向普通百姓,请祖父给俺一点时间,俺到时候会送祖父一份大礼,不过也希望祖父要配合一二。”

朱元璋心里期待起来:“怎么配合?”

“祖父听说韩国公的事情了吗?”

“俺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事情。”

“祖父,民间不断有文人出书编排韩国公,您不觉得这很可怕吗?”

老朱突然严肃起来:“此话怎讲?”

“祖父,俺前几日让贾竹涛去民间打探一番,现在李祺在民间风评极差,百姓们都信那些个书上写的,甚至还有书编造李祺是垂涎他婶婶,所以才诬告李存义。”

朱元璋震惊不已:“这谣言就如此可怕?”

朱允熥心里嘀咕:祖父要是知道自己被野猪皮和读书人黑的有多惨,脸都给换成了鞋拔子,那场面该有多精彩。

“祖父,三人成虎,这谣言是很可怕的。祖父现在对文人太宽松了,允许他们自由出书,李祺就是最好的例子。孙儿担心以后要是有个不孝子孙轻信儒生,那么以后天底下读书人也会给祖父编故事。到时候谎话说多了也会被人当做真话进一步流传的。”

朱元璋问道:“那你想要怎么办。”

朱允熥略显调皮的回道:“孙儿不想怎么办,但是韩国公李祺深受其害,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比如说上书祖父建议管控书籍出版,开办官营报社,官方组织出书,引导正确的、符合大明利益的价值观等等。”

朱元璋、朱标、马皇后听罢都哈哈大笑,直言朱允熥是个小滑头。

十天后

韩国公,驸马都尉李祺上书言民间尚有胡逆余党,通过出书等行为图谋不轨,建言加强图书监察,今后凡图书流传皆需经过审核,并检查目前流行之图书,罗列禁书名单。之后民间流通禁书者按谋逆罪论处。

接下来两年,李祺掀起的文字狱波及整个大明朝,牵连人数逾两万。

又三日

李祺上书建立大明报社,以正视听。

报纸以旬为单位,设数版,皆为白话。涉及农事、历法、医疗、并宣传国策,朝廷大政方针,洪武皇帝、太子朱标重要讲话等等,并连载大明开国演义,后陆续有洪武大帝、大明太子、以及开国六国公传记连载。

洪武十六年

正月:韩国公李祺、曹国公李文忠上书建言国子监改革,并正式推行。

二月:由洪武皇帝主编的大明军士操练手册问世。同月洪武大帝主编的大明国子监教材完成,并钦定为正式教材。

三月:宣布白糖为官营物资,凡私贩白糖者流放边塞,私制白糖者问斩。

四月:韩国公李祺上书言民间有乱党私社报社,妖言惑众。又有近万人受此案牵连,后李祺又借机上书,朝廷发布严格的报纸管控法案。

五月:一宫廷物件琉璃宝镜流出,应天城达官显贵哄抢,千金难寻。

十二月:京中传闻曹国公李文忠病重,幸得大蒜素救助,当月病愈。众勋贵、大臣奔走问询,后传闻大蒜素乃御用神药,可人肉白骨,且产量稀少,之后偶有大蒜素从各种渠道流出,一掷千金者不胜枚举

洪武十七年

正月:朝廷准许13个布政使司设立报纸,但是报纸受应天报纸审核、管理。

二月:冯诚率三卫官兵入云南

三月:定科举程式,取八股。定洪武朝科举每3年一次。

九月:云南复叛,山地卫作战勇猛,大破叛军。初露锋芒。

除了这些大事以外,其他多是和韩国公李祺有关。

韩国公、驸马李祺无疑是这两年最靓的仔。

在民间排定的奸臣榜中李祺以绝对优势霸占1-9名,第10名为其父李善长。

李祺通过报纸宣传,重新注释了很多四书五经的内容,并且报社以极快的的速度扩张着,不到2年的时间,大明报纸遍及应天及13省,由于每期报纸中都刊登有如历法、各地赋税钱粮制度详解,教你如何打官司、水稻虫害防治、母猪产后护理之类惠及百姓的内容,而且价格十分便宜。因此深受百姓喜欢。

就当人们以为洪武十七年也将像洪武十六年一样平静的度过的时候。

十二月,应天城,华盖殿

李祺恭恭敬敬的站在下面,等待着朱允熥的训话。

通过两年的接触,李祺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个少年的深不可测。

只有李祺等少数几人才知道,其实朱允熥才是整个大明报纸的总策划。那些惠及百姓的内容也都是朱允熥要求刊印的。

当然,放下了思想包袱,打开了格局的李祺,现在看到贾竹涛反馈上来的所谓民间奸臣榜,完全是处于免疫状态了。

果然只要格局打开了,一切都会顺风顺水。以前的李祺是皇帝最讨厌驸马的最有力竞争者。现在的李祺不但是屡屡被皇帝公开褒奖的大明好驸马,还是文臣们恨得牙痒痒又不得不笑脸相迎,武勋们闻之色变的存在。毕竟惹了李祺,保不齐哪一天自己就在应天日报上成了某桃色新闻的男主角,或者是自家小妾和某某某偷情被全城百姓吃瓜围观。

朱允熥合上了书,缓缓的开头道:“大姑父,听过共济会吗?”

李祺:“臣才疏学浅,未曾听闻,请殿下恕罪。”

朱允熥开始讲起来了故事:

话说当年,孔子诛少正卯,然少正卯有一幼子幸得门客相救侥幸逃脱。

后其幼子隐姓埋名,为报父仇,拜入孔子门下,然孔子身高九尺孔武有力,无从下手。后孔子卒,少正卯幼子亦不知所踪。

只是听闻其或其后人创立共济会,会长由少正卯后人担任,为向儒家复仇,助秦国,灭齐国,毁稷下学宫。后始皇焚书坑儒亦有共济会的影子。

因为与孔子的师生情,或是说深受孔子影响,这共济会倒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其中一支,只是由于共济会平日里行为低调不知道是具体哪一支。有人说那一分支就是共济会创立,也有人说共济会只是在那一支有重大影响,也有人说共济会不仅仅只依存于一支儒家学派。不过并不影响一直到东汉初年,共济会都有着左右时局的能力,甚至刘秀上位,共济会也出力颇多。而且传言说某位汉代大儒是共济会的一任会长。

时光荏苒,到了东汉末年,有人说共济会逐渐衰落,有人说共济会因为东汉的某件大案伤了元气不得不低调行事。只是可以肯定此任共济会会长阴差阳错下被孔融所救,后来曹操杀孔融,会长为报救命之恩,答应孔融临终所托,入曲阜照顾孔氏20年,后会长之女竟与一孔氏男子相恋。好巧不巧,那会长因为一徒弟出事前去处理,两年后当会长回返曲阜。发现他女儿竟和那孔氏子孙成亲,并育有一子。

之后故事则鲜有人知,有人说会长心灰意冷,自觉不再亏欠孔融便自刎而亡,共济会亦隐于历史长河。有人说会长没有自杀,只是心灰意冷解散了共济会。也有人说会长被外孙感动,放下了世仇,共济会永远守护曲阜。也有人说那个会长的弟子又重建了共济会,只是行事更加低调,鲜为人知。

当然还有一种主流说法是那会长对这外孙格外的喜爱,便将共济会也一并传给了他。后来这一支孔氏一直掌握着共济会。像安史之乱这些天下大事一直或隐或现的存在着他们的身影。

讲完后朱允熥问道:“大姑父这个故事怎么样?”

李祺倒吸了一口冷气:“全凭殿下差遣。”

朱允熥:“大姑父让手下人好好准备下吧,要向这个叫厉飞雨的手下好好学习。”

李祺回道:“臣明白了。”

朱允熥已经对拿捏李祺不感兴趣了,毕竟一个躺平的男人,而且又是国公又是驸马的,只要他不反抗,朱允熥还真不能拿他如何,挥挥手示意李祺退下。

出了殿,李祺拿着这几页纸,反复默念着:要变天了。

三日后

无数人正在排着队购买大明旬报。

只见有人突然喊道:“共济会,这是个什么?”

“什么少正卯是谁?”

“孔圣杀过人?这是谁胡说八道。”

“这少正卯是鲁国奸臣,被孔圣所诛。”

“呜呜呜,好凄惨的爱情故事,我想知道那个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好伟大的父亲,我只希望那个公孙会长没有自杀。”

顿时整个售报点沸腾了起来,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讨论,有几个脾气火爆的甚至差点打了起来,幸亏应天府差役及时制止。

同样的事情在各个售报点同时发生着。

当日整个应天城彻底沸腾了,百姓的茶余谈资高度统一成了:“你知道共济会吗?”

一连半月,应天及13省各个报社占用大量篇幅疯狂报道。应天日报甚至增加了额外两期特刊,专门刊登关于共济会的讨论。

洪武十八年十二月底

这股飓风终于引起了洪武皇帝的高度重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