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十四章 国子监改革

第十四章 国子监改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坤宁宫

整个坤宁宫的宫女、太监都抖如筛糠

此时刚刚回来的朱元璋正在咆哮着:“气死俺了,这个杨伟,俺要灭他九族!”

马皇后赶紧劝到:“重八,做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随意的赏罚。你生气的时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有司,就能判定的比较合理了。”

老朱还是不解气:“这杨伟甚是可恶,为了博一个谏臣名声,竟然把俺家允熥也拉下水,俺诛他九族都不解恨。”

听到这里,马皇后也十分生气,不过还是在劝老朱,不要杀戮过重。

此时朱允熥正好从内宫监返回。

老朱也向朱允熥询问此事。

朱允熥:“祖父还是放了他吧。”

老朱满脸疑惑的问道:“俺们家允熥今天这是转性了?”

朱允熥自顾自的答道:“他不是说的头头是道吗?那就让他掌一地教化吧,就去太平府当个知府,也算是有所惩戒了。”

老朱愣了愣,突然反应过来,先是屏退左右,然后严肃地问道:“允熥,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朱允熥想了想还是回答:“孙儿这些时日在核算全国钱粮税赋,发现了一些猫腻。”

“允熥,你说的具体点。”

“祖父,孙儿发现太平,镇江等地的税赋有问题。这几天仔细算了下,同时比对了历年数据,并结合附近的情况。祖父稍等,孙儿去取些东西,祖父一看便知。”

老朱点头同意后,朱允熥这就去取。之前朱允熥就在为郭桓案进行铺垫,通过这些时日在武英殿的便利,朱允熥了解了这几年镇江、太平二府的赋税,并且借助前世cpA的水平,做了一些报表、图表。竟然发现洪武15年的时候郭桓案就已经有端倪。

待朱允熥回返后,发现此时朱标也到了坤宁宫。

朱允熥直接将各类报表、图表展示出来,并且向老朱、朱标和马皇后解释。

此时他们三人的关注点自然到了这些图表上,马皇后问道:“允熥,怎么会有如此奇思妙想,俺虽然不通政务,但是看了这些也能感觉出一些猫腻。”

其实主要也是对于朱允熥来说,郭桓案只是简单的篡改数字,对于来自后世的朱允熥来说,比起那些财务造假案,这种方法显得过于“幼稚”。完全就是一个大学生看着幼儿园的学生在做学问。

朱允熥很自然的答道:“俺哥教的。”

反正每次只要是俺哥教的,在这个时代自然是没有人怀疑,特别是旁边还有个特别迷信的老朱。

老朱:“那你打算怎么做?”

朱允熥冷冷地说:“放长线,钓大鱼,养肥了再杀,到时候杀他个血流成河。”

朱允熥确实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发展资本主义,资本家的软弱性、妥协性,对朱允熥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品质,至少比那些因循守旧而又野心勃勃的地主士绅要好。新兴的资产阶级想要发展势必需要依托皇权。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证明了,如果没有皇权的帮助,资产阶级是无法战胜强大的地主士绅的。

老朱闻言十分满意,继续问道:“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动手比较好?”

朱允熥:“下次科举以后。”

老朱:“你这是想考验那些科举士子?”

朱允熥点头承认,老朱又笑着说道:“所以你让那杨伟去太平府也是不安好心啊。”

“祖父,杀人不过头点地。这杨伟就是想搏个名声,那么俺们绝对不能随了他的愿。人可以杀,但是名俺不会给他留,当然若是他能发现问题,那么说明他还是个忠心有用之人,这样的人孙儿不会杀,也能容他。”

“那好,允熥,俺就依你所言。”,接着老朱又继续说:“你那个图表好学吗,俺之前就听闻锦衣卫奏报说是赋税有问题,但是俺一直没查出太大的猫腻。”

“祖父和爹爹只需要学会怎么看表就行了,俺打算让国子监加入相关课程。”

朱标此时说道:“允熥,这就是你说的要让国子监注重实务?要是户部的人都会这个,那么户部的效率就会高很多,俺们看这些也比现在他们报上来的那些容易。”

“爹爹,不仅如此,科道御史也得学,不会这个以后就不能做户科郎。”

老朱:“有理,允熥明个俺让保儿进宫一趟。”

“祖父能不能过几日,孙儿还虚把东西整理一下。另外,祖父看了今日常开森的奏报感觉如何?”

老朱不由得叹道:“要是奏事都是这样,俺一天还能多批100份奏折。”

朱允熥表示十分无语。

不过还是说道:“前几日孙儿向祖父讨要了记录琐碎事宜的奏折200份,俺让底下人统计了一下,平均一份奏折约1100字,但是孙儿让底下奴才将所述事宜,去掉无用部分,用白话重新写了一遍,根据统计平均也就一二百字就能把事情说清楚了。”

老朱闻言不信:“怎么可能,怎么会差这么多字?”

朱允熥回道:“因为奏折中,不管是鸡毛蒜皮的事,还是十万火急的事。臣子必定先是一番引经据典,站在奏折的角度,那些个话和废话没区别,看了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事情还是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说不说圣人言都不会改变。”

“打个比方,如若一地遭了水灾,要是孙儿是这个知县。孙儿就简单说一下遭了水灾,介绍下具体受灾情况,而后为了便于祖父阅读,孙儿会做个表格,罗列一些事项,比如多少人死去,多少人受灾,多少房屋毁损,多少人需要救济。这样祖父哪怕不看孙儿的奏折内容,光看表就能大概清楚是个什么事情,并且对于严重程度也会有一个预估。孙儿估计不过千字就能把事情说个清楚,朝廷也可以根据所奏情况,做出应对。反观孙儿前些时日看到的奏折,那个知县倒是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但是孙儿看完只知道这个地方遭了灾,具体情况孙儿还得再去了解,一来二去甚是浪费时间,而且救灾如救火,多延误一刻就多饿死一些灾民。”

一直同情百姓的老朱恨恨的道:“看来俺打茹太素是打轻了。”

“祖父看武人的奏折是不是更为轻松。”

“确实如此。”

“祖父,其实这就是答案,奏折的目的是为了让俺们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看底下臣子有什么文采,真有本事就该用几句话把事情说清楚。俺看过最可气的一份奏折就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结果总结了一下就是:启禀陛下,这里下雨了,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上次孙儿去武英殿,统计了一下,当天孙儿在的时候,祖父批了约莫100份奏折,其中74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祖父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花了约莫八成的时间。祖父勤勤恳恳的批阅奏折,结果主要时间竟然都浪费在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上。”

朱元璋:“既然你说了那么多,那么说说你的想法。”

朱允熥:“朝廷奏疏皆以白话,要求简明扼要,不得产生歧义,与所奏之事无关的一律不得写入奏折内。”

朱标:“允熥,这是不是不太好,以前也没这样过。”

“爹爹,孩儿说过,为何武人的奏报如此便于阅读,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孩儿认为,他们写的奏折比满腹经纶之辈要好,奏折是用来说事情的,不是用来展现文采的。以前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不可以有,有问题就需要想办法找到解决之道。”

朱元璋:“你这孩子,怕是今天上午让那常开森来奏报兵仗局之事的时候就在铺垫了吧。”

朱允熥也不否认,只是问道:“祖父觉得兵仗局写的好不好?”

朱元璋肯定的说道:“好,俺一扫那奏报,就知道个大概了。”

随即祖孙二人对答道:

“若是祖父和爹爹看的大部分奏折都是这样的,是不是每天也能多些时间休息?”

“哈哈,你说得对,俺明天就把这事情给办了。还有你前些时日在宫里练出来的那其余七个太监都能像刘瑾一般?”

“祖父,这个刘瑾最是机灵,但是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这七人也不会差的太多。”

“那你的这个方法能训练朝臣吗?”

“祖父,可以是可以,但是朝政更为繁杂,而且大部分人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大多数人也不愿改变,与其这样没几个人愿意配合的强行改变,不如另起炉灶。到时候真正肯做事的臣子会去尝试着改变自己的,不会改变的只是那些尸位素餐之人。”

“莫非你是想从国子监入手。”

“祖父明鉴。”

“前些日子俺也问了保儿,看起来国子监也不容易改。”

“孙儿认为这是因为前些年祖父停了科举,很多人被迫选择了国子监,但是心还是向着科举的。咱们可以弄一个过渡性方案,在国子监推行新学,这几年新学旧学并举,几年后逐步舍弃旧学。”

“你这样不怕没人来读国子监?”

“孙儿不但不担心,还觉得应该扩大。目前国子监有四种: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孙儿在想既然地方上有童试,那么为何国子监不能扩大到童监;荫监的范围扩大到七品以上官子弟之聪敏好学者;贡监由州府报名,再由各地学政通过考核录取;举监的范围扩大到秀才。”

“允熥,俺不太明白,你这么改了也不一定有人来啊。”

“孙儿说过,国子监的人才首先是要忠,如果连俺们的政策都不响应,忠这点就值得怀疑。因此那些官宦子弟大多数都会来。而且孙儿说过,现在的科举就是儒家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筛选,把他们喜欢的人才硬塞给俺们,俺们只是负责排序,但是儒家喜欢的人才一定是俺们大明喜欢的吗?北宋、南宋、辽人、女真人、鞑子,儒家是为谁都能效力,到了哪里都能科举,甚至孙儿听闻那高丽也有科举。俺们大明需要真真正正忠于大明的人才,而不是忠于他儒家的人才。最后祖父完全不用担心没人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汉初兴黄老他们学黄老,汉宣帝外儒内法,他们也就外儒内法,从公羊儒再到理学,那些个读书人有几个是真正有信仰的?更有甚者那五代的南汉定了宦官才能当官,那些个饱读圣贤书的人还不是把自己阉了去当官。只要国子监每年都有稳定的入仕渠道,只要后续国子监出来的学生也能位居高位,那么孙儿只担心以后国子监还要不断扩建。”

“好,标儿,俺觉得允熥说的也有道理,俺们就先这么改着。”

朱标:“爹,就定在明年元旦吧,允熥你也好好准备下,俺今天看了那兵仗局的奏折,写的确实好,实用。爹相信你。”

朱允熥应道:“爹,俺对工部、户部的教材有些想法俺借驸马梅殷之手来参与;兵部的俺觉得得让魏国公和表伯参与;另外地方知县教育也加入国子监,地方上目前主要还是以农事、刑名、缉盗为主,不要求知县每样精通,但是至少每样都需要懂,再根据各自擅长安排适合的地方就任。孔子讲究因材施教,那么俺们大明就来个因才施用,人尽其能。”

朱元璋:“允熥想的不错,特别是那知县,俺觉得考量的有道理,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那句因才施用,人尽其能特别好。”

朱标这时也问道:“允熥你铺垫了半天,说说吧,另外那7个太监你打算怎么用,要是有道理俺们也一并应了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