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四十二章 朝贡改革

第四十二章 朝贡改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想到了受苦受难中的各位叔叔(兄弟),小朱补充道:“俺觉得俺们天家也不能只学儒学,应该也有武略的培养。虽说天下总体上太平了,但是有些地方也免不了有些匪盗或是其他。”

老朱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前几日你去了大本堂,怕是那帮不成器的和你说了些什么吧。”

小朱也不否认:“皇祖父,圣人都说因材施教,而且以后大明不一样了,不说边塞要有塞王,高丽、倭国这些地方以后可能也得有大明宗室镇守,要是以后的宗室不懂武略,俺们怕是无人可用。”

朱标也赞同道:“父皇,儿臣也觉得允熥说的有道理。我们可以和讲武堂一起议了这件事。”

老朱想了想,觉得有点道理,就说道:“也好,有些人不喜欢读书,俺也没啥办法,要是能学点统兵打仗的本事也好。不求他们像老二、老三、老四一样,但至少也能为俺们大明出力。”

就这样,数日过去。

孔乙己已经成了新的衍圣公,老朱也重新规定了衍圣公世系以南宗为主系重新计算,并追封了南宗数人。

孔乙己则是上疏说是洪武皇帝拯救儒家,更是拯救孔府,对天下儒学更有再造之恩。

他恐孔家德不配位,不敢恬居文臣之首,请皇帝参考宋例。

表示孔府当奉先圣教诲,尊天子为天下儒学领袖,孔府主要职责是奉祀孔圣。

洪武皇帝自是一番嘉奖,最后折中定衍圣公为正二品。

孔圣竹简的事情,虽然孔乙己一口咬定,但是朝中不少大臣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停过。

朝中也隐隐分为了两派,两边各执一词。

当然这事情和武勋就没关系了,他们甚至觉得那孔府既然灭了,又何必重新立个衍圣公。

皇帝也没有对此表态。

这几日

皇帝下令在应天建孔圣纪念馆,大臣们自然是高兴,觉得这种时候皇帝帮孔圣扬名,是向世人强调了儒家的地位,一扫共济会的阴霾是天下大幸。

皇帝命欧阳伦为山东学政,大臣们更是奔走相告,只觉得奸臣离朝当弹冠相庆。

应天城外

老朱和朱标正在好奇的参观着小朱用水泥、红砖、五孔板弄出来的二层房子。

“允熥,这就是你这两年让马永成那个奴才倒腾的东西?”

“是的,祖父可否满意,用此法造房子更快更便宜。”

老朱还在不断地看着这个房子的每一个角落,突然问道:“允熥你说这个房子的柱子也是用水泥石子浇筑的,俺在想,俺们的城池能不能也这么修。”

小朱回道:“祖父,这个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修城墙最好在中间加入大量的铁条,这样城墙能够更加坚固。而且这东西造墙不用糯米”

老朱闻言十分高兴:“好,到时候和以前的石墙比比看。要是可行的话,省下来的粮食又能养活不少百姓。”

“祖父不止如此,这东西还能用来修桥造路,现在刚刚弄出来这东西,马永成还在改进配方,并且试验各种新的应用。”

虽然小朱知道很多用法,但是除了加入钢筋增强强度这一点小朱也不愿意说太多了。小朱自认为对古代的施工不是很了解,给个建议,然后让他顺其自然的发展就好了。

老朱看到了新奇的东西,而且听说这东西还有这么多用法,自然很是开心,对于下面人则是一通奖赏。

当然主要这事情是孙儿主导的。要是老朱自己做的。肯定没有那么多赏赐。

回到武英殿以后朱标问道:“允熥,你是说后面四夷使团来了就住在指定的区域,是有何打算?”

“爹爹孩儿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像倭国、高丽这种有世仇的,俺们如果统一安排,可以根据咱们的需要,让他们闹起来,或者别让他们闹起来。”

“第二,集中起来,就算他们的使团中有奸细混入我们也好管控。”

“第三,俺们给他们兑换中原之物,但是俺们只收大明宝钞,他们的金银俺们可以给他提供兑换,俺想培养周围各国使用俺们宝钞的习惯。俺大舅在高丽俺也让他多有推广,上次来信说高丽上层已经慢慢开始流行用俺们大明的宝钞了。”

听到这里,老朱突然打断道:“允熥,你前几天给俺看的那个货币论,你的意思是说俺们大明的宝钞有问题?俺这几天在琢磨着俺要不要下道圣旨。”

小朱心里大喊不妙,看来我高估祖父的学习能力了。小朱的打算是通过郭桓案建立稳定的粮食(糖、盐引)货币兑换,后面尽快发展殖民主义,从东南亚和日本掠夺金、银、铜抢到足够的本位金币。

小朱记得如果再对宝钞不管不顾,洪武二十年开始会大贬值。这两年小朱通过卖报、出售内宫监造物回收了一点旧币,不过整体上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祖父,俺觉得要是真的下圣旨了,百姓反而会更恐慌。其实百姓的担忧孙儿认为主要来自于旧钞很难流通,他们担心哪天自己手里的宝钞成了废纸,所以还是喜欢积蓄金银。”

老朱则是急切的问道:“看来你是心里有什么想法了。”

小朱也如实说道:“祖父,俺的办法长期不一定管用,不过短期应该没问题。俺们让粮食和宝钞绑定,孙儿听说现在的粮价在半贯宝钞左右,我们就按半贯算,可以用半贯的价格收买粮食、出售粮食。这样短期内老板姓的宝钞可以稳定的换到粮食,就不会担心手里的宝钞贬值。”

老朱听了也若有所思:“俺大概听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说让固定的宝钞可以换到固定的粮食。这个咱以后再说,你那货币论俺再看看,你继续说那个使馆的事情。”

小朱闻言就继续了刚刚的话题

“第四,这样分开来减少对应天百姓的滋扰。”

“第五,有些外夷之信仰不同于我华夏,这样可以提前做好控制、防范。”

见小朱说完,老朱也同意道:“那就先这样办,你说要让锦衣卫陪着他们俺也觉得应该,不过为何要从明州、广州、登州一路护送这些人,这笔开支可不小,礼部和鸿胪寺还说应效仿两宋。”

小朱则是不屑的说道:“两宋的朝贡用度过厚,上国可不是靠钱财才能维护的。两宋给四夷年年纳贡结果还不是亡于女真、蒙古。效仿两宋他们只不过想以后可建言君主,照两宋例给接待官员丰厚赏赐。”

“孙儿之所以想派人沿途护送,一是担心安全问题,毕竟匪盗之事还时有发生,二是担心各国使团难有不怀好意之人,趁机探查大明虚实。”

朱标也劝道:“爹,孩儿觉得允熥的话有道理。”

见老朱点头同意,小朱继续说道:“上国不是靠赏赐金银换来的。这样只会让人觉得俺们人傻钱多。第一,我们的接待官员要以礼待人,以诚示人,要尊重各国的文化风俗。”

“第二,我们对于诸国之赏赐不宜过厚,可根据诸夷的重要性,与大明的亲疏等方面制定相应制度。大明赏赐之物最终也是来自百姓,攫大明百姓之物资而厚赏四夷实为不智,这样换来的上国不要也罢。大明的尊严是用强大的军队建立的,不是那帮腐儒的夸夸其谈。”

“第三,我们要对使团严格审核,孙儿多听说两宋时因赏赐过厚,且底下官吏尸位素餐,屡屡发生外夷商人假冒使团之事。”

“所以孙儿认为,外夷使团到来时只需命礼部、鸿胪寺及锦衣卫少量人前去迎接,并查验身份。沿途令各地卫所按所辖区域护卫,并做好卫所之间的交接,这样就差不多了。”

老朱沉思一会同意道:“俺觉得这样不差,这卫所平日也要训练,辖区内做着护卫之事,也不会增加过多的开支。”

朱标此时说道:“爹,允熥前些时日和孩儿聊起两宋的群相制,言群相权力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导致两宋行政效率低下,遇事更是推诿扯皮,相互攻讦,孩儿也深以为意。孩儿想着如今礼部和鸿胪寺也是这种情况,何不整合一二,将礼部接待外夷的职责全部并入鸿胪寺,这样以后接待外夷这块的权利、责任就明确了。”

“老大说的不错,俺觉得这想法好。先从这里开始,俺觉得不止礼部和鸿胪寺这样。兵部工部也是一样,督造军械,有好处了就抢功劳,遇到事情了就推来推去。老大这事你先开个头,到时候俺也好改其他衙门。”

两人一番商定后,离开前的小朱说道:“祖父、爹爹,说到军械督造,前几日内宫监和兵仗局联名上禀,说是弄出了新的机器,军械制造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兵仗局那里还造出了新式弓弩,并改良了箭矢。”

老朱闻言大喜:“允熥,下次有这种好事知道了就要和祖父说。老大,明个带上人,俺们得去瞧瞧。”

“爹,孩儿觉得该去看看。现在工匠凭借功绩可让子女入国子监。听说现在兵仗局和内宫监的匠人们干活都热情了许多。俺觉得这两天俺们也得好好议议允熥说的组建大明兵器制造局的想法了。”

老朱问道:“老大,你有什么想法吗?”

“爹,孩儿查了一些典籍,发现确如允熥所言,很多古法到现在早已失传。如那唐时的陌刀,明光铠都已无工艺传世。而且各地卫所所产军械孩儿了解下来,确实是良莠不齐,俺们以后军队会多用火器,若是火器质量有问题,将有大患。”

“老大,看的远,这事情等明个看完兵仗局,俺们就好好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