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四十六章 南官北官

第四十六章 南官北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老朱此时不解的问道:“允熥,俺觉得现在国子监很好啊,这还要怎么改?”

朱标也补充道:“是啊,允熥。现在读书人都喜欢来国子监求学,每次入学考试更是人满为患,俺也觉得比以前好多了。”

小朱不以为意,自信的说道:“祖父、爹爹,现在的国子监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也是现在朝堂存在的大问题。”

听到这里,老朱和朱标都认真的听了起来。

“第一,国子监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官职就那么点,虽说现在因为一些大案缺官严重,但是缺官严重的问题迟早是会解决的。俺第一个担心,就是那些没当上官的学生的出路问题。”

老朱不以为意的说道:“技不如人能怪谁。”

“祖父,这个问题俺们一定要重视。李唐的黄巢也是屡试不中。有些人会觉得技不如人,重头开始;但是有些人不会找自己的问题,反而怨天尤人,甚至也会有黄巢之徒。”

老朱也略显严肃的说:“那你说说有什么办法?”

“祖父,俺先把两个问题都讲完吧,俺觉得要一起来想办法处理。”

见老朱默认了,小朱就接着说道:

“第二,现在国子监一个在凤阳、一个在应天,国子监学生多为南方人,那么以后考试入仕的南人会多于北人。这几次的科举取仕也是南人明显多于北人。朝中目前也是这种情况,特别是江西的官员比例一直在提升。官员多来自一个地方,容易因为地域原因结为乡党;更会引起其他省份士子的不满,若是不满的人聚集在一起,也有结党营私的重大隐患。”

闻言朱标立即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这个隐患确实很大。但是这和你说的国子监改革有什么关系?莫非你想通过国子监来改善这个情况。”

“爹爹,孩儿觉得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国子监学生的问题,或者说是所有学子的问题。现在的学子要么考上了当官,要么考不上回乡当个士绅。这些士绅由于同学情、乡党情,往往和朝中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的底层官吏也不敢多有得罪,导致横行乡里者屡见不鲜。”

老朱说道:“俺也知道这个情况,但是地方也离不开这些士绅。”

“那些士绅可不会忠君爱国,远的不说,元末的张士诚不就是这帮士绅扶起来的。每每王朝更替,以前的世家,现在的士绅,他们为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这些士绅可以帮女真人、蒙古人,将来要是来个什么异族一样也会帮。”

“地方上要减少过度的士绅优待,并且引导他们出来做事。孙儿之前说过,现在地方的士绅已经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了。”

老朱谨慎的说:“这事除非你给俺一个万全之策,不然俺不会由着你。”

“孙儿也不是一蹴而就,目前第一步也只是想要解决落榜学生的出路问题,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他们。”

“那俺听听你的想法。”

“俺们在组建新的兵器制造局,有些位置孙儿觉得可以从这些国子监落榜学生中选取。到时候言明兵器制造局的好处,俺相信还是有人会来的。就和俺们改革国子监一样,只要有切实的好处不用担心没有人。”

老朱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按照此种方法,俺们引导他们分散开去。”

“祖父,他们都是读书人,聪明人。国子监的有些课业也有所涉及,可能有些人不擅长科举,但是做这些却是一把好手,到了兵器局可能反而是个好事。俺也不急,能分流一部分就算达成目的了。”

朱标则是问道:“士农工商,这些士人怕是不会放弃这个身份”

“爹爹,现行户籍制度本就是基于元制。孩儿始终觉得俺们大明对士人的优待太过了。而且俺是这么理解户籍的,频繁的户籍变动会导致社会动荡;但是一成不变的户籍制度会让国家如同一潭死水,甚至底层百姓缺乏对国家的认同。现在的户籍制度,士人一直享受国家供养,而农、工、商三级却要供养士人挥霍,长此以往您觉得农工商会不会心生不满。再说那士人,历史上已经无数次证明,士人恰恰是最不可靠的一群人。”

朱标倒也没反对:“这四民之论,你还有什么见解?”

小朱直接答道:“四民之论始于管仲,孙儿认为:士、农、工、商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朱标恍然大悟道:“所以你要推那知行合一,这四民之论你也要用这知行合一解释?”

“爹爹明鉴,如果可行,俺想让人发表于应天及一十三省的报纸上。”

老朱想了想说道:“这事你看着办,不过千万小心,别让人知道是你的想法。朝中的功大论和天命论还没正式定下来,现在很多人都盯着报纸,你要是不小心俺又得杀很多人。”

“孙儿明白,报社之事孙儿不会出面。”

“你明白就好,不过这南北平衡之事你想怎么做?”

“孙儿想在北方也设立几个国子监,然后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几个国子监同凤阳国子监并称地方国子监。应天国子监为中央国子监。各地国子监的生源录取,以及地方国子监和中央国子监的生源流动也需要慎重考虑。”

“标儿,这事你去办,俺觉得就先在老二、老三、老四那里设三个国子监,让他们这些年也帮着监督。”

朱标自然应是,并说道:“俺觉得国子监分配给每省的名额也要讨论下,有个定制。陕西、山西、北平三地学政以后也得常设。”

“老大说的有道理,从生源录取上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祖父,孙儿的想法,还要设立其他方面的学院,武人设立讲武堂,医者设立医学院,工匠设立匠人学院,商事设立商学院,农事设立农学院。孔圣的因材施教说的很好,要让从事每种职业的人都有希望,做得好了俺们也给他们荣赏,比如子女的功监,比如母亲的诰命,不过一些恩赏而已,却能加强这些普通百姓对俺们家的归属感。孙儿的想法就是别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只盯着做官,多点出路自然会有读书人来的,也不是所有耕读传家之人都是家资丰厚,地方上屡试不中家道中落者也是数不胜数。”

老朱叹了口气说道:“俺也想让俺们大明百姓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只是现在建国才18年,大明的国力有限,建这么多学堂俺怕是供养不起学生。”

小朱说道:“其实俺觉得国子监包括后面的学堂都该收取学费,今天孙儿也问许司业了,应天国子监学生中普通家庭出生的仅半成,现在的人没点家资也读不起书。至于真正有困难的,可以让他们申请,俺们核实情况,然后减免学费,甚至发放补贴。并对全体学员中学业优秀者发放额外奖励,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老朱拍了拍小朱的脑袋,笑着说道:“这就是你在国子监说的奖学金吧,看来还有这么个事等着俺。等国子监的人把提案呈上来,俺再这么一说,好人都是你做了,这坏人就是俺和那群国子监官员了。”

“祖父,其实孙儿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俺们的财政制度孙儿认为不好。祖父减免的赋税,得到利益的主要是士绅,普通百姓所得甚少。士绅拿出本该上缴的一部分在地方修桥造路,结果这名声都是士绅得了,孙儿把这个称为小政府。孙儿的想法是增大财税,至少恢复到两宋的水平,然后根据全国的情况进行统一调度安排,孙儿称为大政府。孙儿认为大政府模式能够更好地集中调配整个国家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税赋从总体上来看应该是对国民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减少贫富差距,促进国家发展。单纯的减免赋税反而会使富的更富,穷的实际上也没太大的改变。”

老朱此时陷入了沉思,朱标也想了一会,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士绅在乡里乐善好施收买人心,这件事应该由俺们家去做这个事?”

“爹爹明鉴,本身就是我们少收的税,本来就是俺们家的钱,所以官员所谓的王朝初建要轻徭薄赋,只是考虑自身的利益。咱们税赋上去了,损失最大的是士绅,至于底层百姓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地方的盘剥、摊派,反而和赋税政策的影响不大,我们只要控制住这点百姓的日子反而可能过的更好。如果我们还能做一些惠民工程,比如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修缮官路等等,百姓们反而能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朱此时也开口道:“允熥,这件事俺们以后再慢慢谋划。俺们还是说说这南官北官的事情。”

小朱也早有预料,他也只是话赶话,就趁机提了两句。小朱也明白事情要一件件来。

“祖父,孙儿最后还有个想法,能否打破官、吏的界限,吏也可以通过考试、累积政绩等方法成为官。这样落榜的考生也就多了一条路。”

“孙儿,但是这吏多为本地人担任,大部分人不愿意异地为吏。”

“祖父,如果吏可以升为官了,孙儿敢断定肯定有人愿意为吏。孙儿让锦衣卫调查过,现在的国子监入仕的知县还好,至少能做一些事情;一般的科举入仕的知县面对地方实务什么都不会。实际的工作要么是师爷做,要么是底下胥吏做,县令更多的是和地方士绅高谈阔论而已。俺在想与其这样,我们用这种知县干什么?”

老朱好奇的问道:“允熥,真有此事?”

这时朱标也解释道:“爹,这个事情孩儿倒也有所耳闻,现在的知县、知府都要带几个师爷帮他们处理公务。”

“哼!”老朱不满的说道,“那好,允熥你给俺弄个具体方案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