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西巡

第一百七十一章 西巡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自从李景隆回京以后,御史对于他的弹劾就没有停止过。

对于这种“大义凛然”的攻击,小朱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御史们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夹带的私货,小朱也只能假装看不到了。

一些事情只有当他实际发生的时候才能切实的体会到左右为难。

御史们在行使监察之权,小朱若是横加干涉,就会导致御史形同虚设,若是小朱不做处理,那么以后的御史只会变本加厉,甚至发展到明末那样成为党争的工具,为了党派的斗争,哪怕是熊廷弼这样的定海神针都会被迫害。

小朱也只能把魏彬、高凤宣过来吩咐了一些事情。

数日后,多篇报道李景隆、徐辉祖英勇奋战事迹的文章在各大报纸中占据了显眼的位置。

埃及包括这次占据的地中海岛屿也需要大量的官吏,一些在朝会上慷慨陈词,控诉李景隆、徐辉祖二人累累“罪行”的官员被升任当地的主官。

趁着这个契机,小朱也开始了对于督察院的一些调整,首先是把东北任职多年的黄观召回来,升为左都御史,管理督察院日常工作,其次又从地方拔擢了一批基层官吏,并且下放了一些御史到地方。

小朱暂时也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根源性的问题由于宋代数百年的影响,想让文官安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改善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应天的使馆区已经人满为患,应天城涌入了这么多外国人也是热闹非凡,民众们更是表示开了眼,特别是见到了一些金发碧眼之人更是好奇。

又一次的万国来朝,也从客观上加强了百姓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今天的坤宁宫也是格外热闹,马皇后正在好奇的打量着各个国家进贡来的东西。

至于说阳儿这会已经打碎好几样东西了,在老朱看来,曾孙没事那就没事了。

马皇后看完后也不由得感叹道:“重八,俺以前一直觉得中华地大物博,应有尽有,但是这次俺算是开了眼了,原来这四夷之地还有这么多稀奇玩样。特别是上次高煦给俺带回来的那些东西,俺喜欢的紧。”

小朱听出了祖母的弦外之音,这会没有外人,也就直接解释道:“祖母,不是俺们苛求高煦,只是这段时间文官的手伸的太长了,现在高煦在凤阳也算是远离了朝堂的是非,等到时机合适了俺们会把他召回来的。”

马皇后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说年纪越来越大了,心里心疼自己的子孙,既然小朱已经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马皇后也只能应道:“也是这么个理,有些事情俺也不懂,你们决定就可以。”

这会老朱说道:“妹子,明天大朝会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你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马皇后虽说有所意动,但是还是说道:“俺这老太婆去凑什么热闹,再说了后宫不得干政,俺可不能坏了这个规矩。”

老朱说道:“妹子,你就站在后堂看就行了。”

马皇后还是坚持道:“俺就不去了,俺还要带宝贝阳儿。”说罢在阳儿脸上又亲了一口。

老朱见状也说道:“那俺也不去了,明天老大代表俺处理吧。”

朱标和小朱对于这个结果也是习以为常了,这段时间老朱除了接待奥斯曼的使团以及招待几个女婿的时候露过面,其他时候都是呆在坤宁宫含饴弄孙。

第二天的大朝会上,主持这次朝会的是太子朱标,部分外国使臣还是有所诧异的,但是朝中的大臣们则是见怪不怪了,好像今天皇帝会出现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大朝会更多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一些大事早就在私底下商量的差不多了,朝会上更多的只是一些官面上,除了对于一些忠心属国的册封恩赏之外,也并没有其他事情发生。

朝会过后,外交部则是忙碌了起来,像米兰这种不远万里赶来的国家,外交部也要派出使团作为回应。

情报局的压力就更大了,他们需要借着使团的掩护在当地建立情报网络。

随着万国来朝的结束,应天城的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督察院的大换血虽说很多人都能看明白,但是那些御史调任地方都是有所升迁,其他人也挑不出什么问题。

很多人也已经逐渐摸清了太孙的脾性,可以说太孙是另一个版本的洪武皇帝,一些事情上太孙比皇帝通情达理,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太孙又比皇帝狠辣。并且太孙不信任文臣这一点大家也是深有体会,只要是文臣敢试探兵权,哪怕是铁铉这样的心腹,也免不了一顿训斥。

不过随着太孙即将巡视西京的消息传开,大家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自从李文忠病逝以后,因为一些文官的膨胀,太孙这段时间对于文臣的打压一波接着一波,所有人哪怕是被太孙提拔的人这段时间也是担惊受怕,被夹在所谓的“大义”和自己的前途之间首鼠两端。

小朱已经去过一次西京了,这次巡视除了需要对于西北的战略做出一些部署以外,也是需要去看看自己经营多年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情况了,前几年随手培养的一些人之中是否有可用之才。

这会在列车上,小朱和周王朱橚呆在一节车厢上。

朱橚还是满脸怨言,本来高高兴兴的在应天筹办医学院,结果被太孙强拉了过来,非得说要在西京也办个医学院,还点名让自己前去主持筹建工作。

朱橚和小朱比较熟悉,也没这么多讲究,直接抱怨道:“俺的好侄儿,你筹办医学院是好事情,但是你五叔底下也带出了几个可用之人,干嘛非得拉着你五叔去那里。”

小朱叹了口气:“五叔没发现现在应天的气氛有点怪异吗?俺要是不拉着你,俺怕你这次真得去云南了,俺和俺爹都帮不了你。”

朱橚也听说了最近朝堂的一些暗流,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闻言不由得心中一惊:“大侄儿,你不会骗五叔吧。”

小朱说道:“俺骗你什么,没看俺都找了个借口跑出来。”

朱橚想了想也觉得像那么回事,就不再去纠结被拉来西京这件事了。

小朱说话也是半真半假,拉着朱橚确实是为了以防万一,但是应天的暗流显然没有严重到小朱需要外出避风头。

不过朱橚也和朱高煦一样,都技能点集中加在了一些地方,虽说有点政治嗅觉,但是确实不多。

这次有了火车的帮助,结合水路行进,小朱的速度快了很多,不到十日的时间,就赶到了西京。

这会蓝玉为首的大臣们正在车站恭候小朱。

小朱下车以后在众人的簇拥中进了城,朱橚眼看反抗无效,也就接受了这个安排,幸亏筹建医学院本就是他喜欢的事情,到了西京以后就和小朱分开,一心扑在了学院的事情上。

蓝玉向小朱详细报告了新疆的近况,并且不出所料的当面向小朱表达了想要进军河中。

想要蓝玉有政治嗅觉还不如祈祷母猪上树,幸亏蓝玉和小朱算是亲戚,小朱的话蓝玉还是听的,好不容易安抚好了蓝玉以后小朱又接见了前些年留在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的那批人。

听着这些人的汇报小朱也倍感欣慰,虽说受限于技术,治理的广度、效果等都无法与后世相比,但是小朱也有小朱的优势,没有明清两代的破坏,总体的局面好了很多,听完以后小朱也是对于这些人做出了鼓励。

“李院士,大明疆土辽阔,黄土高原虽说是一个典型,但是如同新疆等地也有许多类似黄土高原的地方需要治理,孤还是希望李院士能够回应天坐镇,协助朝廷进行综合治理。”

李院士还在纠结之中,回道:“谢殿下垂青,不过这里的治理刚刚取得一些成果,老夫要是回去实在不放心啊。”

小朱劝道:“李院士,现在火车越通越远,铁路一直在增加里程,就如孤这次从应天到西京前后不过十日,李院士今后即使往返应天和西京也不会太麻烦。”

李院士显然一时半会下不了决心,回道:“殿下,能否让老夫再考虑几日。”

“这是当然的,李院士即使是返回,这里的负责人也该由您老推荐,朝廷会考虑您的意见的。”

处理完了这些事情,小朱总算是暂时有了些空闲时间,作为汉唐的都城,承载着中华的光辉时刻,小朱对于西京还是有感情的,接下去几日也算是忙里偷闲,在附近转悠了一圈。

小朱这会和随行的官员说着话:“孤这几日看下来西京可比上次热闹多了,往来的商贾倒是有了书中记载的盛唐气象。”

“全赖太孙英明,现在金帐、奥斯曼甚至是帖木儿的商人由新疆至西京再分散到大明各地,因此西京也繁华许多。”

“昔年西京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汝等当再接再厉,争取恢复昔日之繁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