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之黄天当立 > 第64章 纠结的刘备

第64章 纠结的刘备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之黄天当立!

东郡,收到公孙瓒的书信之后,刘备犹豫了。

他东郡太守的位子并不太稳固,因为他是张致举荐的。

张致两次对东郡动兵,未曾占领东郡,却对东郡的士族豪强打击不小。

大汉的管理模式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问题,中央的朝政被世家豪族把持,汉帝不得不依靠外戚和宦官,最终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地方也是如此,朝廷派太守、县令,太守县令再组建自己的属官管理一方,属官基本上就是本地的士族豪强。

这就导致,地方士族豪强,在当地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即使刺史太守,也很难对付他们。

就像倒霉前冀州刺史韩馥,直接被本地士族抛弃,转投袁绍。

地方士族豪强独霸一方,自然守护力量也是他们的,张致两次攻打东郡,虽然都未占领,但是对东郡士族的打击也是不小。

他们自然不会给张致举荐的刘备有什么好眼色。

没有地方士族豪强的支持,刘备的东郡太守做的不太稳固,但是比起张致,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又更加亲近一些。

二人本来同为卢植门下,公孙瓒又多次提携,可惜刘备总是时运不济。

其实这一次,对公孙瓒来说,也是提携刘备之意,冀州可是一块大肥肉,自己吃下去,也让好兄弟刘备喝口汤。

诸侯讨董时,因为张致的英雄榜,二人之间出现了一些小隔阂,但随着孙坚之死,吕布袁术逐渐成事,张致强拉刘备成为东郡太守,公孙瓒对这个诸侯榜就不太信了。

没有士族的支持,刘备手上勉强算是谋士的只有简雍一人,但简雍的才能不在谋划,他的特长是做说客。

大将就关羽张飞两人,以及新招募的数千士卒。

遇此大事,刘备只能招关羽张飞以及简雍,前来商议。

“伯珪约我共取冀州,三位怎么看?”

张飞大眼一瞪,大叫道:“好啊。”

关羽却是手捋长髯,沉默不语,兄弟三人辗转数年,终于有了东郡这块地盘。

东郡还没整明白,就要去打冀州,在关羽看来并非良策。

他不说话,张飞却不打算放过他,大声道:“二哥,怎么你不同意?”

“如若我们带兵北上,曹孟德来袭,又当如何?”

张飞瞬间哑火,不是如果,是一定,一旦刘备北上,曹操一定会来。

曹操正是依附袁绍,才在袁绍的支持下,得了半个兖州。

三方大战,在张致的提议和徐州的斡旋下,东郡才给了刘备,曹操本就不甘心。

刘备自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关键,拿着信犹豫道:“可是伯珪那边?”

张飞稍加思量道:“要不大哥去向张君若借兵,虽然不知他为何看重大哥,但若大哥亲自出马,他应该会同意吧。”

关羽微微摇了摇头。

张飞见状,不解道:“又不行?”

“我觉得我们中了张君若的计了。”

刘备张飞一起怔住,连忙问道:“为何?”

“张君若此人,年纪虽幼,却颇有手段,以区区八百之众,现在坐拥一州之地,朝廷不能剿,董仲颖刘公山等先后败于他手,不可等闲视之。”

张飞急切道:“这个我懂,可二哥你说我们中计是什么意思?”

关羽摇头道:“我也说不好,只是刚刚三弟提出向张君若借兵,才隐隐约约升起这种感觉,试问他为何对大哥这么好?”

“当然是……”

张飞说不下去了,他们也不是孩子了,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更何况,张致是黄巾出身,他们是打黄巾出身。

关羽这么一说,刘备也反应过来了。

“二弟以为是为何?”

“张君若多有惊人之举,其行为不可以常理度之,我也想不通。”

然后兄弟三人一起看向简雍,不管怎么说,简雍好歹是他们的谋士,虽然谋划也不咋地。

简雍苦笑一下,说道:“我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猜测是,张君若忌惮主公,所以用一个东郡来拖住主公,可是我实在想不通的是,就算没有东郡,主公的出路又在哪里?难道真的是冀州?”

刘备闻言,眼睛亮起来,接着又黯淡下去,他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可惜数年来,这汉室越来越式微。

就算张致把他列入诸侯榜,那也只是张致的看法。

张致将他列入诸侯榜,让刘备颇感兴奋也很有压力。

问题是袁术没上榜,甚至吕布也没上榜,而榜上有名的孙坚又已经战死,这让张致英雄榜,起码诸侯榜颇受质疑。

关羽摇头道:“不可能,袁绍非易于之辈,冀州不是那么容易拿下来的,就算公孙伯珪拿下冀州,周围还有张君若和吕奉先虎视眈眈,守住也不容易。”

刘备按下话头道:“暂且不论张君若有何阴谋,先说公孙伯珪这边,我们该如何应对?”

简雍道:“还是按张将军所说的吧,张君若将要大婚,我代表主公上门道贺,顺便借兵。”

“也只有如此了。”

刘备这个东郡太守是张致举荐才当上的,现在张致大婚,他送上贺礼也是应该的。

听了关羽的一番分析,张飞对张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扮作简雍的随从一起前往临淄。

简雍带着张飞和数名从人,前往临淄祝贺张致大婚。

一出东郡,在张致刚刚占领不久的东平国就明显感受到那股喜悦的气氛。

东平国百姓和东郡百姓,以及这些年来他们见过的大汉百姓,精神状态都不一样。

简雍微微摇头,张致如此得民心,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东平国百姓喜悦,一是因为并入济北郡后,吴敦在这里实行的均田,又减税,生活有了盼头。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张致大婚,奢侈了一把,军政各方以及道院之中,皆有喜钱可拿。

最低级的军中士卒、基层小吏和乡院教授孩童识字的夫子,有一百钱,往上的人自然拿的也多些。

这个钱虽然到不了普通百姓手上,但是这些人也会影响到他们身边的百姓和学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