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225章 远古脉法

第225章 远古脉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李介宾吃完饭后,晃悠悠的回到了自己的教研室。

而教研室里面,老唐跟老刘居然还没下班,而是正在讨论脉诊。

巧了这不。

不过也很正常,之前老唐门诊坐冷板凳,现在因为有李介宾给他当幕后黑手,他门诊量多了起来,一旦临床实践起来,肯定会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一个中医,他不会号脉……这是不能承认的,承认了就太没面子了。

而老刘是会的,众所周知,《伤寒论》是王叔和整理的,而王叔和的《脉经》又是第一部脉学专着,乃是石破天惊的存在。

《伤寒论》里面,王叔和夹带了不少自己的私货,里面关于辨脉的内容,一直都有争议到底是不是仲景原着。

“阿宾,来了?快点说说,你怎么看这脉法?”两个人争的面红耳赤,看到李介宾来了,仿佛看到了救星。

李介宾看着两个大教授,冷哼一声:“拉拉扯扯,有辱斯文。”

两人这才坐直身体,目光炯炯的看着李介宾。

“远古脉法其实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老唐抬头,老刘低头。

“我早就说了,《内经》才是医学典范,你那《伤寒论》也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得来的。”

李介宾下一刻说的话,打击了老唐:“但是《黄帝内经》记录了十二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却唯独没有独取寸口诊法。”

老唐张大嘴巴,像掐着喉咙了一样。

而老刘则是嘿嘿一笑,示意李介宾继续。

“独取寸口是从《难经》开始的,而这《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说明......”

《难经》这个难字,其实念作为难的意思。

又有《八十一难》的说法,因为这本书是用来为难《黄帝内经》的,里面针对于《黄帝内经》的疑问疏漏之处,进行了提问与分析。

而《难经》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二十二难,是《难经》首倡的“独取寸口”,这一点得到了王叔和的大力推荐,特地编入了自己的《脉经》中,并且将脉象简化成了二十四种。

要知道,在《黄帝内经》里面可远不止二十四种脉象!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有如此的地位并不是因为最早,而在于经典二字。

不是没有比《黄帝内经》更早的,但是都是散碎不成体系的内容,因此难以称之为经典。

《内经》在对诸多古典医论收集整理的同时,对脉诊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理,它兼容并包收载了脉诊的理论原则和多种脉诊方法,将许多失传的、方法各异的、不属于一家的内容都囊括其中。

《内经》的脉诊是遍诊法。

涉及脉名和脉形甚多,有些是较明确的脉名,有些只不过是一句话或者一段形容脉象的文字,也有因为年代久远,有其名而含义概念难解的。

“是嘛?我怎么没注意到呢?”某内经大教授摇头晃脑的说道。

李介宾嘴角一歪,开始报脉名:“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调......”

“好了好了,别念了!我的头都快要裂开了!”唐长老听起来就跟紧箍咒一样,他震惊的问道:“这是内经里面的东西?我怎么不知道呢?”

老刘嗤之以鼻,某内经教授说出这样的话,羞不羞呀。

“远古脉法嘛,原始古朴一点很正常。”李介宾解释道。

在众人的观念之中,特别是在玄幻小说的世界设定里,通常都会存在一种越是古老便越是强大的观念。

然而,这种观点并非全然正确,其具体情况还需依据比较的对象来决定。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装甲车无疑比起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更为强大和先进,它们拥有更坚硬的装甲以及更快的速度。

然而,如果要求现代人去复制一辆那个时代的战车,那么结果可能并不如古人所制造的那样出色。

这其中牵涉到许多独特的秘制技巧和传统工艺,这些宝贵的知识已经伴随着战国战车的衰落而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则是骑兵战术的兴起。而如今此起彼伏,马术也变成少数人的特长了,李介宾就没骑过马,只骑过驴,还差点被甩下来。

有了这种眼光见识,再去看《内经》就能明白,其中一部分脉为后人所不知,一部分与后世含义又不同,特别是关于脉诊操作与具体脉象的论述,既不规范也不完善,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新的技术在发明与发现阶段尚未定型的情形,但是这为后世经典脉学的诞生坚定了基础。

《难经》独取寸口,并且提出“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并且明确了“寸、关、尺”的概念,但是这里的“关”,还不是现在认为的关脉,只是作为寸与尺的界线。

关者,关隘也。

“原来是这么个关啊。”老唐老刘恍然大悟,有种学到了的感觉。

“然后就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脉诊了,张仲景的脉诊并非独取寸口,而是包含了扶阳、太溪脉,以推断胃气、肾气的盛衰存亡。

张仲景论理崇真,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他记录下了三十五种脉象,摒弃了《内经》中部分脉名,这是一大进步。”

老刘鼓掌,说的好!这是伤寒论的胜利。

“然后就是王叔和了,他总结脉学,写就了《脉经》,从此脉诊才变成了一门可以学习传承的技术,而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李介宾感慨道:“在王叔和之前,有大大小小80多种脉名,大部分根本没有确凿的记述,有等于无。”

“而王叔和竟然能将这些散乱的东西,最后梳理成法,使之流传百世,其功不下仲景,历史家太薄叔和,当给个脉圣的头衔的!”

老唐跟老刘闻之,肃然起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