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农家子的科举路 > 第23章 第 23 章

第23章 第 23 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家子的科举路!

行至路上, 何似飞又听到不止一波前来散步的书生们在讨论县学收蒙童的事情。

这些书生们年纪有大有小,大的看起来约莫三十余岁,小的则有跟何似飞差不多年岁的。

何似飞眼尖, 见他们不少人身上都带着有‘县学’标记的木牌,看起来至少都是正在县学念书的秀才了。

也对,既然是县学要收蒙童,最先知道此消息的自然也是县学中人。

陈竹瞧着有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还在垂首跟十二、三岁的少年讲话, 他们似是争辩,又似是讨论,看起来不像是父亲与孩子交谈的状态, 不禁有些奇怪。

毕竟,以他们仅有的见识来看, 三十多岁与十二、三岁的组合,一般都是父子或者师生关系。

但父子、师生关系的话, 年纪小的那个定然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反驳、批评大人。不然就是忤逆。

陈竹奇怪之余,赶紧收回目光,伸手拽了拽何似飞的衣角,悄声说:“似飞,他们怎么争辩的如此大声, 不怕被人看了笑话吗?”

何似飞刚开始没理解陈竹这句话, 直到陈竹悄悄给他点了点那还在争执的两人,才恍然会意了陈竹的话语。

是了, 在这个时代, 如果儿子当街忤逆父亲,那不仅是儿子的错, 也要怪父亲管教不严, 是会被外人瞧见了笑话的。

何似飞摇头, 道:“他们的关系非你想的那样,你看,那少年腰间悬着一枚木牌,上面隐约雕刻了咱们县城的名字。方才在小摊上吃馄饨,那两个说起县学事的青年也带有此腰牌。想必,他们都是在县学念书的同窗。”

而非父子。

同窗之间讨论争辩,再正常不过。就连关系好如高成安与陈云尚,都有为一件事各执己见的时候。

陈竹这回神情比方才还要错愕,他不敢置信:“怎么、怎么会,县学不是要秀才身份才可进入的吗?他、他年纪看起来跟你一般大……”

在这个时代,考中县试、府试、院试才能获取秀才功名。其中,县试、府试基本上一年一场,院试三年两场——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生们考取功名的年纪。

像高成安这样能十五岁考过县试,成为童生的都算拔尖儿。那么……能十二、三岁就考中秀才的,称一声‘奇才’都不过分!

并且,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进入县学的。

陈竹身份毕竟是书童,就算对读书、搞学问的事不敏感,也大概知晓进入县学的条件。

——陈云尚就经常把他要考中秀才前两

等,进入县学念书的事情挂在嘴边。陈竹跟着耳濡目染,都知道了不少。

秀才分三等,分别为‘廪生’、‘增生’和‘附生’,其中,‘廪生’是成绩最好的一波人,一般只有十位左右,每月都有公家发粮食与月银;‘增生’则是排名在十位之后的秀才,公家并不给他们提供粮食,但他们与‘廪生’一样,都有进入县学学习的资格。

排在最后的‘附生’,就是最普通的秀才公,有功名在身,可以参加乡试,却并无银子、也不能进入县学。

根据陈云尚打听到的消息,陈夫子当年是考到了‘增生’之位,获取了进入县学学习的资格。虽说他之后一直都未曾考过乡试,成为举人,但因为熟悉县学的教育方式,再加上那段时间县学教谕人员紧缺,便留在县学当起了教谕。

陈竹越是不敢置信,就代表他心里其实已经大概接受了此事。

于是,不等何似飞回应,陈竹又开始感慨:“这也太厉害了。”

何似飞颔首:“确实厉害。”

能在十二岁进入县学,除去家世这一原因外,还得学生勤学刻苦、资质过人才行。

不过,那一大一小两位书生似乎是察觉周围人在默默围观他们讨论,很快便压低声音,不给旁人听了。

何似飞耳边零零散散听到的消息同在馄饨小摊上听到的差不多,无非就是县官要让蒙童进县学,可教谕和教授们基本上都不同意此事,县学的秀才们也大都对此事褒贬不一。

见此事讨论度如此之广,何似飞思忖着,觉得这消息应当是今日下午才传出来,不然,早晨去陈夫子那儿读书的陈云尚和高成安定会知晓。

与此同时,陈夫子那边也得到了消息,只不过他知晓的情况要比何似飞这边详细的多。

半下午时,陈府的管家陈积山见房门被扣响,前去开门,本以为又跟从前一样,是哪个前来请教夫子学问的学生。

门扇甫一拉开,陈积山很快收敛起唇角和善又轻松的笑意,变得恭敬起来——只见门口站着的那位,正是自家老爷当年的同窗。

“张老爷,您居然亲自前来!请进、请进,我家老爷正在偏厅喝茶,您请跟我来。”

竟然是省了通报,直接邀请人进入。

“冒昧来访,本就不大和规矩。”张忠雪捋了捋胡须,叹息一声,这才举步跟着陈积山进入。

陈积山请张忠雪坐在主厅,赶紧快步去请自家老爷。

陈夫子那瘦小的身影很快走来,一进门竟然先拱了拱手,道:“贵客来访,

未曾远迎,失礼失礼!”

“莘修与我客气什么,就算是失礼,也该是我未送拜帖便直接登门才算失礼。”张忠雪起身回礼,神色郑重,道,“今日上门,皆是有重要之事与莘修相商量。”

想来莘修便是陈夫子的字了。

陈夫子顿了顿,似乎有些震惊,毕竟张忠雪虽说与他同窗,可张忠雪早在十多年前就考取了举人身份,再加上在县学资历老,就连县太爷想见他,都会先下拜帖,以表尊敬。

那么,能被张忠雪称为‘重要之事’,一定……是件大事。

陈夫子立刻道:“不如去书房相商?”

待张忠雪答应后,陈夫子又转头吩咐陈积山,“一会儿将热茶送到书房。”

陈积山立刻应声:“是,老爷。”

现在下午已过,陈夫子院内的学生早已离开,家眷等都在后院,一般不曾到前院来,谈话倒也算清净。

坐定后,张忠雪并未过多寒暄,而是开门见山道:“莘修,大事!你可还记得五十四年前,咱们县城那连中小三元的余明函余大人?”

五十四年,对于何似飞等人可能算很久很久,但对于陈夫子、张忠雪这把年纪的人,则刚好是他们启蒙那会儿发生的事情。

陈夫子目光如炬:“岂会不记得?我们当初启蒙,都是听余明翰大人的事迹,以此做榜样的!”

再者,余明函连中小三元后,紧接着又在乡试、会试与殿试上发挥出色,同样都拔得头筹,取得解元、会元与状元!这正儿八经的三元也全中了!

当时,别说他们整个木沧县,就连整个瑞林郡、乃至整个绥州全都震动了。

‘绥州余明函’,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后来十多年,余明函活跃于朝廷政、治、中、心,确实做了不少大事,位极人臣。但,江山代有才人出, 像余明函这样锋芒毕露的存在,注定会接连树敌。

政敌逮不到他的错处,就栽赃陷害,逮他家仆人的错处——以此来连坐主人。

仅有一点小错的话,当时的皇帝出于对余明函的喜爱,还能包容的下去,但当弹劾余明函的人越来越多、不断增加,埋在皇帝心中的那根小刺逐渐就扎得人心疼。

随后,余明函又大胆主张变法,却被朝廷保守派不断攻讦。再加上他的主张不得帝心。

余明函被贬谪,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又过了几年,果不其然,皇帝将余明函下放至地方,贬出朝廷中心。

但余明函此人确实

很有本事,他在地方励精图治,做了三十年知州大人,政绩突出,熬死了当时的皇帝和他儿子,同时也熬死了当年的不少政敌。前几年正逢新帝登基,看到各地财政报表,还有余明函这些年潜心写的正史记录,心中便对他顿生好感。

于是,新帝在查看了余明函的履历后,再加上对他‘连中三元’之事非常看重,便这么又把他调了回来。

当时的余明函,已经六十有九。

可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变法。朝廷新换了一批官员,这回竟然有大半都支持余明函。可他们主张的变法,依然不得帝心。

于是,好景不长,余明函担任太傅不过三年时间,又……遭贬谪。

新帝比他爹和爷爷还狠,直接罢黜了余明函——官身都不给他了。

这就是余明函的一辈子,跌宕起伏,堪称传奇。

绥州余明函,连中三元,位极人臣,中年时接连遭贬,在知州任上,记录正史二百九十四卷,收录入皇家藏书阁,被列为历代帝王必看之书。晚年起复,位至太傅,却又因与皇帝政见不合,再次被罢黜,剥夺官身。

张忠雪道:“可,就算余老没有官身,也不是咱们县太爷,县学的学政、教谕能比得上的啊。”

他叹气:“余老的脾气,即便咱们未曾听说,但能把一生过得这样跌宕起伏……定也不会是那种长袖善舞之辈。莘修,附耳过来,我给你悄悄说——”

陈夫子赶紧凑过耳朵去,就算这在他家,也担心隔墙有耳啊。

“方才知县大人、学政大人都在,他们说上面的陛下罢余老的官,其实只是想让余老认错,在京城闭门思过一年半载,随后再找个由头叫他回去。但余老脾气上来,又觉得自己已经七十有二,没几年活,居然在陛下罢官后,当着朝廷百官的面告老还乡,还说唯愿回乡,去县学当一届夫子,教一位蒙童。”

陈夫子错愕的出声:“一位?蒙童?”

“可不是!”张忠雪一边给他做噤声的姿势,一边颇为为难,“此消息一出,不消几日,县学的门槛都能被踏破了,这到底收谁啊?”

陈夫子喃喃:“估计不止咱们木沧县,就连其他县城的人,都会往过赶吧。”

他双目放空,缓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什么,说,“等等,既然余老与陛下政见不合,那么当他的学生,虽说可以学到很多学问……但如果日后想要步入朝堂、封侯拜相,岂不也是难上加难?”

毕竟,自己的老师在当年可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陛下下不来台。

陛下

能不记仇么?

除非……这位学生日后同样优秀,优秀到让陛下放下心中芥蒂。

但那得优秀到什么地步啊?

至少陈夫子完全想象不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