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种田之小本经营 > 穿越种田之小本经营 第11节

穿越种田之小本经营 第11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种田之小本经营!

“小七没想找,就是想找咱也不能说什么,沈家多亏了小七才熬过来,你看那两个小的,半岁的时候瘦的跟猫似的,现在都能跑能跳了,还懂事,沈六也有了后。哪天小七想改嫁了,咱也没有拦着的道理。”又说公正话的。

“就是就是,我看沈家买的那几个下人也挺好,要是有个能入赘儒海家也行。”话题又扯远了。

“就是呀,铁柱媳妇可别乱说话了,铁柱知道了他能饶了你?”

突然有个婶子说了句话,钱大妮浑身一抖,对大家说:“我就一说,一说,不当真,我家里还烧着火,不回去看看就灭了,先走了。”说完逃一样跑了,看背影像后面有什么在追似的。

留下来的人又劝了于氏几句,看着静婶过来扶住于氏才走,走前跟于氏说,钱大妮的嘴不靠谱,她们不会乱说的,小七是大家看着长大的,绝对相信她,也劝于氏别听钱大妮的话,小七好着呢。

于氏被静婶扶着,头重脚轻的走到屋里,看见外面动静那么大也没把屋里两个睡得昏天黑地的孩子吵醒,顿时哭笑不得。

静婶把于氏扶到床上,将于氏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这才开始劝于氏:“老太太,太太是个好人,不然也不会心软把我们几个买下来,虽然才来了两天,我也看出来了,这个家,太太最在意的是您,然后才是各位小爷和姑娘,您可千万别气着自己,今天是我对家里不熟悉,没敢多说话,下回再有这样的事,我骂回去就是了,可不能气着你,不然太太回来还不得心疼死。”

作者有话要说:加更,以后十二点更,中午十二点,不变了

第24章 二十四文

“我就是气不过,你说小七多好一孩子,命怎么这么苦呀,从小就没享过什么福,来了咱家也老实,被她三个哥哥欺负也不哭也不告状,还是她二哥拦着回来告诉的我,我把她三个哥哥打了一顿,打得狠了,她抱着我的腿说别打了,哥哥疼。哥哥是疼,哥哥欺负她的时候她不疼吗?她疼呀,但是她不说,她怕我打她哥哥。”

“从那以后她哥哥再也没欺负过她,也拿她当亲妹妹待了,谁知道娶了嫂子就变了,幸亏我护着,他们没拿小七怎么样。”

“你说老三媳妇哪来的坏心思,小七是她小姑子,因为老三护着小七她就生气,趁我不在指使小七去洗衣服,又把小七推下去了。”

“幸亏老四来的早呀,来的早把小七捞上来了,我的小七呀,浑身湿透了冻的直发抖,没说她三嫂一个不字,老三知道了把他媳妇送娘家去了,一年以后才点头接回来的。”

于氏越说越难受,逐渐哽咽起来,静婶连忙去端了一碗水,扶着于氏喝了,又给她顺顺气,这才好受些。

“从那以后我就没让小七走远过,谁知道家里出事了,一件接着一件。家里最穷的时候,小七把吃的留给我,说她饱了,我疼得直掉泪,家里有什么我还不知道吗?她一口没吃就说饱了,还不是怕我饿着。”

“熬出了头,我的小七好了,挑起了家,天一亮就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就没喊过累,幸亏明松几个知道好歹,帮着小七。”

“好不容易这日子好点了,他们又折腾,还不是看徐芷买了地吗?就想着把徐芷赶走,沈家散了那院子就归了族里。”

“我能让他们如愿吗?那院子我找族长改了,现在姓徐,不姓沈,小七在谁家,院子就是谁的。”

“你们几个姓沈姓于,但是你要知道,是小七买的你们,她才是你们的主子,哪天明松和小七闹分家,你们要帮的是小七不是明松。”

“老太太,我知道,你放心,我等会跟其他人说声,保证所有人都向着夫人。”

静婶发了毒誓,于氏才放心,感觉好受多了,才去里屋看孙子孙女。

明椿已经醒了,在揉眼睛,看见于氏和静婶进来了,奶里奶气的叫人:“奶奶,奶娘。”

两人答应了以后又开始找徐芷,往后看没看到人,很机灵的问于氏:“奶奶,娘呢?”

“娘出去忙了,等过几天再来陪明椿,明椿现在再睡会还是下床尿尿?”

“尿尿,还想要娘,娘说了不会不要明椿。”明椿委屈道。

“你娘没有不要明椿,是去挣大钱去了,你看明椿的衣服,明椿的玩具不都是娘买的吗?等娘挣了钱就回来,明椿乖,下次你娘就回来不出去了。”

“真的?”

“真的,奶奶不骗你,来,穿鞋下床去尿尿,大孩子了不尿床。”于氏哄着明椿坐起来,接过静婶递过来的鞋给他穿上,这才把他抱下来,又把茉莉晃醒,睡得时间够长了,再睡晚上就该睡不着了。

等给两个孩子把完尿出来,迎春带着弟弟妹妹也回来了,今天三个人是跟着去放牛了,因为带着弟弟妹妹,迎春怕伤着他们没敢往山里面走,就在山脚放牛。

问迎春几个饿了吗,果然都点头说饿,小孩胃口小,吃饭少,出去一跑可不就饿了吗。

静姨听见说饿就出去了,五个孩子,五碗鸡蛋羹,徐芷交代过的,家里剩下的孩子迎春最大也才七岁,所以加餐都是所有孩子都有。

于氏留在屋里,看着泥猴似的眀杉和海棠,给他俩换了身衣服,迎春自己会换。换下来的衣服去交给桃子,她还在河边洗衣服呢。

桃子接过衣服愤愤的,她洗了一天了,衣服还是这么多不说,又送来几身,气的她想摔盆走人。不过还是那句话,她不敢,她亲哥还在后院喂猪呢,一身臭味都不敢说什么。今天这些衣服要是洗不完,晚上老太太可能不让她吃饭。

一想到吃饭手里的动作加快了,毕竟中午那顿是真香,以前山珍海味什么没吃过也没有今天中午吃得香,虽然没吃到几块肉,但是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吃过最好的一顿了。

被妹妹惦记的沈向西倒没弄一身臭味,不过也不好闻就是了,他上午煮了一锅猪食,舀到桶里倒进猪槽里,第一桶还好,第二桶倒进了正在进食的猪头上,一不小心桶没拿好,剩下的半桶猪食都倒自己身上了,弄了一身猪食。

好不容易伺候好了猪,喂鸡的时候又出状况了,因为鸡小,一筐里都不少,沈向西第一次喂没经验,全都撒到鸡圈里了,结果就是鸡飞狗跳,一群鸡争食吃把饭盆啄的东倒西歪。

最难弄的是打扫完鸡筐再把这群鸡抓起来,这可是个大工程,抓了这只跑了那只,闹得人仰马翻才收拾好,满手都是鸡屎和鸡毛,这样看来说他满身臭味也不算冤枉他。

相比之下其他人就好点,沈向东在屋里艰难的给自己抹好了药穿上衣服又开始翻鸡蛋,再也不敢随便拿出来看了。

静婶做好了鸡蛋羹端到屋里,和于氏一起喂孩子,然后开始做昏食。

沈家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另一边,徐芷到了店里,先让堂哥回去,自己带着沈启木和沈向南忙活。

店里的生意还是那样,不冷不热,挣得钱够家里的开销和建新院子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能稍微存点小钱。

……

下次回家的时候徐芷去三叔那里家讨了一窝小狗,刚满月,一只也就巴掌大,一窝五只,带到店里两只,家里留了三只。

徐芷单独交代迎春,让她带着弟弟妹妹喂小狗,不让沈向东他们碰。其他人都以为迎春自己的喜欢才不让别人碰,没多想,连于氏也是后来才知道徐芷养狗的动机。

狗是狼狗,村里人进山打猎带的那种,养大了除了主人的话谁的话都不听,就算是拴上绳牵着,带出去也能唬人。

西院的院墙垒好了,盖的几间屋过几天也能住人了。本来打算盖土屋,后来徐芷想了下,盖砖房很实用,虽然贵了点但是房子一次能住几十年,就在院子北边批出来一部分改成了一个小院。只是小院里就盖了两间主屋两间厢房,还专门盖了灶房。这样在西院守夜的人也能住,还能放些其他东西。

然后把后院的猪搬进了西院新盖的猪圈里,新猪圈有原来的两倍大,分成两块,一半作为大猪的地方一半留出来让猪产完崽住,大猪占的那一半还分了四个圈,这样也好管理。

鸡都还小,过几天放出来让母鸡带着在院子里找食吃就行,等到大了就要剪翅膀了。只是新孵出来那批少了两只,毛蛋和鸡仔加起来不够数,让徐芷怀疑是不是两人半夜偷吃了。

买来的这些人在家里适应都很好,沈向东毅然成了沈家的小管家,平时里里外外都能主动去安排好,静婶平时看孩子做饭,其他人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桃子洗几个孩子和于氏的衣服。鸡和猪也都是沈向东兄弟俩一起喂,李子杏子两人还是放牛打猪草。

店里这边,沈向南对店里的事情也比较熟悉了,徐芷不在他也能看得过来。莲花和荷花已经回家了,现在店里忙活的人除了除了沈启木就是加上沈向南了。

而且沈向南很勤快,这段时间一直是他在给两人送饭,因为快要科考了学堂里的气氛很紧张,徐芷还专门交代明竹,不许打扰哥哥们和他们的同窗,实在想出去玩也要轻手轻脚的。

再过几天就是明松和明柏参加府试的日子,徐芷开始提前准备去去府里的事情,自己的东西不多,衣服什么带着就行。明松两人的东西多一些,笔墨纸砚考篮,换洗的衣服也要多带几身,每场考完出来以后都得换。

徐芷打算这次带沈向东去,沈向东参加过科举,对突发事情了解的多一些,顺便照顾两人,徐芷自己虽然是长辈但毕竟男女有别,明松两人又大了,也有照护不到的地方。除了沈家一家,还有村里另一个书生李瑾淮。

又带着莲花,莲花十三岁了,村里这个年龄大多数都定亲了,莲花因为前面未婚夫退亲的事情,一直比较沉默,徐芷想带她出去放松放松,别把自己憋坏了,再大一点就不方便出去了。

一行六人,包了两辆马车,明松向东和李瑾淮坐一辆,后面一辆徐芷带着莲花明柏一起坐。

从镇上出发,五六个时辰能到府城,所以天不亮就开始出发,就指望到了的时候天还没黑。

两辆车走了半个多时辰,天才蒙蒙亮,别停下来休息一下,一群人吃了些点心,都是前一天买好的,现做是好吃但是时间不允许,第一次坐马车,徐芷被颠的有些难受,也幸亏速度没有多快,没出现太大不舒服的反应。

作者有话要说:被自己蠢到了,我设置了明天十二点发,还在好奇为什么没更新……

第25章 二十五文

吃完东西歇了一会又上了马车,走了没多大会,明松说前面有人,徐芷还以为是遇上了山匪,喊了停车,掀开车帘下去一看才知道,远处是有个人影在晃动,离得远,隐隐约约能看到背着东西,不是歹人就放心了,一群人继续往前走。

一刻钟左右追上了刚刚在后面看到的那个人,徐芷还见过他,就是以前买过东西的书生,因为衣服特别干净徐芷对他印象很深刻。

李瑾淮也认识他,说经常见他去向先生请教问题。

徐芷想到可能是和明松他们同样赶考的,问了几句果然是,就邀请他坐车一起去。

梁文杰本来不想占别人便宜,但是听见徐芷他们真心的邀请,推脱了两次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再加上半夜出发到现在走的也很累了,顺势也就上了车。

徐芷让明松把他的东西搬到后面那辆车里,四人一辆车不宽松也不太挤,再加上几人轮流去车架前面坐着松快一下也不算累。

马车里明松好奇的问了问梁文杰:“梁公子在何处就读?在学院里竟未曾见过?”

梁文杰道:“当不得当不得,唤我谦之就好,平日里都是在家读书,偶尔出去接些替人写信的活计,并未在书院读书。”

明松和李瑾淮表示理解,替人写信抄书他们也做过。两人很识趣的没问对方为什么没租辆马车,左右不过是因为钱。

确实是因为钱,梁文杰因为守孝耽误了五年,今年十七了,同龄人大都成亲了,而他一方面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另一方面就是想先立业。

小时候被夸读书有天分,父亲也说自己会比他强,十二岁那年本来可以上场试试,谁知道五年前祖父突然逝世,孝期没出父亲也得病去世了,耽误到了现在。

家里没了顶梁柱,一家三代唯一十岁以上的男丁不愿让祖母和母亲劳累,再也不愿去学堂了,在家一个人攻读,再帮着母亲操劳家事,再勤劳的一家也经不住老的老小的小,田地一年年变少。

这两年梁文杰大点了,平时自己在镇上摆摊接点书信之类的挣点小钱,大多数时候还是在书铺里接些抄书的活计,只是挣的钱实在不多。俗话说穷书生穷书生也不是随便说说的,真不到时候体会不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觉。

参加府试除了要五人互结保以外,还要具结,也就是请本县禀生具保,这可不是随便就能请到的,一般要花费三两到五两不等的银钱。

请到禀生认保花了三两多银子,还是因为对方认识父亲同窗,加上置办考试的行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手里剩的半两银子是借来的,人穷无亲邻,谁家的钱也不是随便就往外借的,三叔偷偷借钱给他是瞒着婶子的,万一被三婶发现不知道怎么闹。

往府城去的马车租一辆要半两银子,几人合租一人也要一百多文,到了府城还要吃住,就没舍得租车,半夜吃饱了饭就开始走,希望能在天黑之前走到府城,没想到会遇上好心人能捎带一程。

……

晌午的时候,一群人下来吃了顿饭,沈向东去找干木头生了个火堆,煮了一些开水分给几个人。

再过几天就进考场了,吃食上一点都不能马虎,万一因为一时不注意病了,错过这次科考估计能后悔三年甚至可能影响一辈子。

吃好了略微休息一下,随后就马不停蹄地继续赶路,好歹在太阳没落的时候赶到了,却又碰见了新的难题。

就算徐芷计划了赶考人多提前两天来了,但是她还是低估了整个河东府参加科举的人数,考场附近的客栈没有一个有空房的。

沿着客栈挨个问下去,都没有地方了,就算看起来破破烂烂的旧客栈也已经满了。只一两个个别的客栈有地方,只是都是大通铺,一屋住十几个人,晚上打呼噜的磨牙的,神经敏感的一夜别想睡了,更别说休息好了。

没办法只能去城郊附近去看看有没有租房子的,结果也不尽人意,连环境不好的客栈都住满了,别说这种地方了。

手里有点闲钱的书生更喜欢租这种独门独院的房子住,虽然价格比客栈贵一点,但是安静不吵闹,附近还有卖吃食的,也有房主专门供饭,住到考试前一直不出门都可以。

逛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没办法找了当地的牙行,牙郎手里倒是有房子,不过徐芷看了几个都不满意,要么房子破破烂烂的,要么附近人流大,要么离得远。

也有好点的,就是价格确实不便宜就是了,短租价格更是离谱,但是又不能不租。

跑了三家牙行,徐芷才咬牙花了五两半银子租了个一进的小院,虽然一进,房间也不少,正房四间,两间东厢房也能住人。还有个灶房能做饭吃。

虽然房子不错,但是这个价格也是坑死人了,徐芷没敢大讲价,人生地不熟的犯不着为了几两银子较真。

租下房子以后徐芷安排了一下住处,自己和莲花住东屋,明松明柏住西屋,李瑾淮和梁文杰住最西边那一间,有单独出去的门,向东向北住厢房。

这样安排大家都没有意见,梁文杰想要给徐芷钱,徐芷没要,如果住的是客栈就算了,地方不虽然好找,但是还是有价格便宜的地方的,选了价格贵的地方更多是徐芷的主意,几两银子对徐芷来说只是贵了些,对梁文杰来说平摊以后的价格可能也是他负担不起的。

后来徐芷看梁文杰实在想给,就给出了个主意:“梁公子别再推让了,要不这样吧,这次考试的吃住和来回路上我们来包,你帮忙给明松明柏解答一下,也算是以工抵钱,你看怎么样?”

梁文杰想了一下就答应了,一行人就这样住下了这样,四个考生在靠南那间厢房里温习,大家都不去打扰,徐芷要操办的是几人这几天的吃食和进考场要带的饭。

今年府试要求自带吃食进去,这是徐芷刚刚打听到的消息。有人说是有个地方县试贼人联合官吏在饭里动手脚的事情;有人说是知府大人体贴考生,今年费用少了没钱只能让考生自己准备。

不管怎么说,今年这场是注定不提供吃的。吃食考生自备,但是进考场之前又要搜查,馒头什么的肯定会被掰碎,所以徐芷打算给他们做些薄饼带着。

因为要提前一天做好,还要在考场呆一天,加热的用具很少,徐芷打听到每人只给几块煤,所以饼要薄,吃的时候才不会没胃口,也好消化,徐芷干脆做了煎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