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三十二章 会试

第三十二章 会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语毕。

锦衣卫直接进入殿中,带走了几个朝臣,所有文官只能在心中默念:别抓我、别抓我。

当日,应天城,原来热闹的街道上已经看不到几个人影,很多人躲在家里瑟瑟发抖,当然也不免和家里人吃顿好的。自然而然应天城这几天的羊肉、猪肉生意火爆异常。

锦衣卫缇骑往来不绝。

无论是空印案还是胡惟庸案,洪武皇帝都没这么暴怒过,现在的洪武皇帝对于现行的儒学深深地失望。

这次孔府案,洪武皇帝对于妄言的读书人直接采取了高压政策。

这几日,朝臣们秉承的能不上书就不上书的原则,也算是给皇帝、太子半放假了。

当然,李祺和欧阳伦是两个例外。

李祺先后上书要求皇帝改革国子监、向天下揭示共济会的罪行等。

欧阳伦紧跟李祺,上书请求将共济会汉贼开棺戮尸。

洪武皇帝同意了深化国子监改革的奏疏,完善了每年向国子监通过考试取材的制度:六部、督察院都要划出名额从国子监取才,同时要求吏部还需额外出题录取知县、县丞等地方官员。

百官还在孔府案的恐慌中,自然无人反对。

最近几日,关于是否要出书揭露共济会罪行在朝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皇帝、太子对此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是朝臣们已然分裂成了两派,虽然仅有少数几个文官同意出版该书,但是整个武臣集团岂会放过此等天赐良机,纷纷上书请求出版此书以正视听。

坤宁宫

老朱显然已经平复了心情,坤宁宫内前几日的阴霾已经消散。

老朱此时问道:“山东那边保儿已经差不多把事情办完了。只是后面事情怎么处理,都说说看。”

马皇后一反常态的抢先开口:“重八,俺觉得少造点杀孽,差不多就行了。”

小朱见老朱和朱标沉默不语,想了想还是开口说:“俺觉得祖母说的有道理。秋后还有一拨呢。而且通过这次俺们趁机把国子监改革推了下去,已经很好了。现在国子监刚刚起步,杀得官员太多了到时候朝中将缺官严重。”

闻言,老朱自责的说道:“俺也知道这些理,只是俺心里气,俺气那群文臣的蝇营狗苟,俺气俺自己怎么被他们骗了那么久。”

“祖父,打掉孔府俺们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俺还是觉得根本的问题是要彻底改革这个已经烂掉的儒学。马上要改殿兴有福论了,孙儿觉得孔府的热度应该让他慢慢过去。”

虽然老朱还是心里有气,不过还是叹了口气答应道:“好吧,就这样吧。”

次日

太和门广场

朝会上的洪武皇帝,下诏颁布《汉贼贰臣录之共济会》,并通过报纸,将山东大小官员伙同孔氏欺压百姓的罪证公之于众。

皇帝将此案正式钦定为铁案。

同时,下诏命锦衣卫入衢州寻访孔氏传人。

并追封孔端友为忠王,令衢州府地方官建庙立祀。

驸马欧阳伦上书言孔氏有三圣物,孔子及丌官夫人楷木像,吴道子绘孔子像。南宗孔氏因以此三圣物为信物,袭爵。

皇帝闻言大喜,并嘉奖驸马欧阳伦。

同日,应天日报上头版头条刊印了一篇署名兰陵笑笑生的文章《解救九等儒生——论洪武皇帝对儒学之功》。

不过这篇文章只是在小范围进行了一些讨论,显然大部分读书人对于洪武皇帝之功堪比孔孟的言论是不认同的,只是因为孔府案的血腥处理,此时都不敢妄言。

曲阜

Judy恋恋不舍的同李文忠告别后,踏上了返回北平的路。

许是曲阜的风水比较好,病了近一个月的燕王妃徐氏“痊愈”了,这会骑上马和Judy一起踏上了归程。

毛骧也匆匆赶来:“禀曹国公,在孔氏废墟发现一地窖,藏有一套典籍,疑似共济会罪证。”

李文忠回道:“好,此次孔府案毛指挥使劳苦功高。”

……

洪武十八年二月初一

孔府案随着洪武皇帝的定性,以及曹国公在曲阜的重大发现,算是尘埃落定。

整个孔府案牵涉人数逾4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府案的热度也逐渐地降了下去。

当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即将来临的科举之时。

一报亭前

“国子监考生黄湜才学好,我感觉他就是今科会元。”

“我觉得国子监考生练子宁才是今科会元。”

“你们还不知道?那天左顺门请愿的丁显也会参加科举,丁显是福建有名的大才子,我看今科会元是他才对。”

大家一边排队一边买报,一边热烈的讨论着,毕竟大部分都是耕读传家之人。

这个时代,每天都来买日报的人,显然不可能是普通百姓,小朱设立的旬报、月报才是面向他们的。

这时,突然有人惊呼“这厉飞雨真不愧是我的偶像,你们看最后一版,厉飞雨说自己必得今科会元。”

“这厉飞雨太狂了吧。”

“就是不知道那个兰陵笑笑生会不会参加今科。”

“是啊,我倒是期待这两位才子的碰撞了。”

“狂什么?没有厉飞雨我们能知道那共济会的腌臜勾当?别人厉飞雨写了那么多文章,书必是读的极好的。”

瞬间,厉飞雨粉丝和其他人激烈的辩论了起来,更有脾气火爆的人扭打到了一起。

随着厉飞雨的一番狂言,应天城中的热度彻底被科举占据了。

坤宁宫

结束了一天工作的老朱刚刚走进来,就看到自己的孙儿在和发妻侃侃而谈。

老朱直接说道:“你小子够狂啊,直接说要夺了今科会元,其他才子可都没这么狂。”

小朱这会想起来大鸟伯德的那句名言,自信的答道:“因为他们是来争第二的,当然没自信了。”

老朱说道:“俺倒要看看你的本事了。”

其实这一刻,老朱都在琢磨万一自己这个孙儿自信过头了,没考中会元,会不会打击孙儿的自信心。要不要为了孙儿破例暗箱操作下的想法萦绕在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毕竟在老朱心中孙儿的自信心可是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老朱又觉得孙儿要是遇挫,接受一番磨砺也是极好的,此时的老朱正在天人交战。

小朱自然猜到了老朱的想法:“祖父,孙儿不需要你帮忙,你也别帮忙。孙儿中了会元那是孙儿的本事,就是中不了好好读书,重头再来就是了。”

闻言老朱欣慰的大笑。

不过小朱心里想的却是:我这有着明朝后期科举应试技巧,加上这几天的疯狂刷题,相当于现在的重点中学优等考生穿越回了高考刚刚恢复的年代,这要是再考不了会元真是愧对列位穿越大佬了。

接下来的几天,小朱也暂时停下了手头上的其他工作,他跟着国子监疯狂刷题,小朱同学做完题后,自然有人誊抄送去国子监。

临近考试前,小朱去了趟国子监给勋贵子弟打气。

勋贵子弟看到小朱到来自然还是很兴奋的,只是小朱看到后很是挫败,大部分二世祖们相当于是坐了近两个月的牢,该不会背书还不会背书,甚至大部分人也没多认识几个字。

最终由于生源过差,李进忠不得不又专门挑了10几个勉强能看的组成了突击班。

不过让小朱高兴的是他的两个舅舅常升和常森也在突击班。那一双熊猫眼,以及明显坐不下去的屁股不用在意。

俺的魔改下,俺两个舅舅竟然也有学问了。

至于说常蓝氏时不时过来督促,这事情装作看不见就行了,反正国子监也是假装没看见,又不只是小朱一人如此。

让小朱欣慰的是,国子监司业和他报告说突击班的大部分人,正常发挥是有很大希望中进士的。

更开心的莫过于,司业说有名厉飞雨的学生,不仅仅把京城搅得满城风雨,而且学问还真是极好,恐有会元之才。

只不过司业表示非常可惜的是,他只读过厉飞雨做的八股,没有见到厉飞雨本人。只知道好像是曹国公的某远房亲戚。

司业也不敢多言,不仅仅因为李文忠是他上司,更主要的是,如果不是李文忠当他老大,这国子监怕是要被勋二代们掀翻了。

毕竟勋二代和普通人目的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入国子监是想拥有考试加科举的双重入仕渠道优势。但是勋二代那只是父辈为了给皇孙表忠心的工具人而已,反正勋贵们是这么认为的。

毕竟,对于勋贵来说凡是皇孙做的事情,必须全力支持,儿子想不想去那根本不重要。

时间匆匆而过

终于来到了洪武十八年二月初九

华盖殿

老朱和朱标放下了手上所有的工作,一人一边,乐呵呵的看着小朱在案前奋笔疾书。

小朱同志也表示理解,前世也是有那么多家长守在考场门口为自己的孩子祈福。

不多时,马皇后也果不其然的来到了华盖殿。

索性刚刚起步的八股文确实不难。对小朱来说,破题如同喝水般容易,接着用顺逆法开始奋笔疾书。

会试的规矩对于小朱而言是十分灵活的,他可以去坤宁宫吃饭、睡觉。小朱同学起初想要一连九天都呆在华盖殿的想法自然而然的是被马皇后给否了。因为这件事情老朱和大朱更是遭受了一通无妄之灾。对于小朱来说,只要他不作弊,其他考试规矩,那都不是给他制定的。

由于试卷太简单,小朱同学肯定是一连三场都“提前交卷”了,至于能不能提前交卷,这里又不是贡院,无须在意。

小朱的答卷也会被底下人誊抄送给老朱御览。看到孙儿做的答卷老朱自是十分开心,更让小朱无语的是,老朱还把小朱的原版烧给了列祖列宗。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制五、诏、诰、章、表内科各一;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第一场,八股文,对于小朱来说,相当于拿着马克沁在和现在的人讲道理,属实是欺负人了。

第二场,小朱表示天天看奏折,圣旨偶尔在老朱玩心大起的时候也是他代笔的,属实是作弊做大了。小朱这一场完全就是飞速交卷。

第三场,说得出一通歪理的小朱同学也是信手捏来。也就是因为练习不够写的慢了点。

最重要的也只是第一场,其他两场别太差就行了。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其实到了第八天小朱同学已经结束这场明代版的“高考”了。

至于小朱的卷子怎么送到贡院,自有毛骧亲自安排。

二月十七

完成了所有考试的小朱,躺在坤宁宫,摆了一天的烂。

由于小朱的摆烂,当马皇后看到咸鱼一样的小朱,就开始埋怨起了那个朱重八,埋怨他干嘛定了那么多道题目。

一连几天,老朱和朱标很默契的没来坤宁宫

当然小朱明白,花了几天看他考试,他的祖父、爹爹正在享受福报之中。

时间转眼来到了二月二十七

虽说明天才会放榜,但是“关心”此次抡才大典的洪武皇帝在定榜后要求赶紧送来会试成绩,底下官员当然只能照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